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2篇
  免费   361篇
  国内免费   282篇
测绘学   127篇
大气科学   222篇
地球物理   291篇
地质学   717篇
海洋学   169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75篇
自然地理   123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31.
中国大陆7级地震活动状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前人研究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时间非平稳性认识的基础上, 将中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活动状态划分为三类, 分别为少发时段(平静期)、 增多时段、 丛发时段(活跃期), 将这三类时段简称为: Ⅰ类时段、 Ⅱ类时段和Ⅲ类时段。 并利用显著性检验对相应划分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 认为中国大陆可能以Ⅱ类时段为其基本状态, Ⅲ类时段和Ⅰ类时段均是在Ⅱ类时段状态上的上下偏离; 中国大陆自1901年以来的前后50余年的强震活动基本状态并没有发生显著改变, 今后一段时期内的7级以上强震活动可能仍将重复20世纪的活动规律; 1901年以来的百年资料显示, 每一个Ⅲ类时段前都存在一个Ⅱ类时段, 强震活动增强需要一个过程, 没有Ⅰ类时段直接进入Ⅲ类时段的先例;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的发生, 可能意味着中国大陆已进入Ⅱ类时段。  相似文献   
832.
40 ka以来青藏高原的4次湖涨期及其形成机制初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贾玉连 《中国科学D辑》2001,31(Z1):241-251
40 ka来青藏高原现在封闭湖区至少经历了4次显著的湖泊扩涨期. 40~28和9.0~ 5.0 kaBP湖涨期是高原暖湿气候时段的产物, 分布范围最广, 湖涨最为显著; 其产生于岁差周期高太阳辐射阶段, 强劲的夏季风形成的丰沛降水是造成湖涨的主要原因. 40~28 kaBP湖涨期, 高原湖域浩瀚, 河湖串联, 湖泊呈现40 ka以来的最高最大湖面. 19~15和13~11 kaBP期间, 高原湖泊扩涨存在区域性, 前者同高原冷湿气候与季节性冰融水增加有关, 后者则与末次冰消期冰融水与夏季风降水增加有关. 造成湖涨期表现形式与环境机制复杂多样的原因, 是北方冷气候事件, 特别是Heinrich事件叠加在由岁差周期太阳辐射变化驱动的夏季风强弱变化背景之上, 高原阶段性冷湿与暖湿环境及其由此形成的高原冰融水阶段性增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833.
蒋尚城 《气象》1994,20(3):50-56
第五讲OLR反演热带散度风及垂直环流蒋尚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00871)热带地区常规观测资料稀少,而且由于那里盛行对流活动,非地转运动较强,风的辐散分量不仅可以和旋转分量相比,甚至还可以超过旋转部分。常规风的观测其辐散分量往往比实际的偏小,因而...  相似文献   
834.
关于震源附近流体、热和能量分配问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地震学的基本问题,地震发生过程中震源附近流体、热与能量的分配问题一直是地震学家关注的前沿课题.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震源附近存在流体,且流体在地震的孕育、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对深部流体的来源尚存较大争议.对于震源区的热问题,自应力热流佯谬提出以来,不同的模型被用于解释热流佯谬相关问题,其中动态弱化被认为可能是解决热流佯谬的关键.摩擦产生的热能与能量分配问题直接相关,大地震发生后,立即进行深钻现场测量对认识地震发生过程中震源附近的流体、摩擦热能及能量分配问题具有时效性和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回顾了国际上有关震源附近流体、热及能量分配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这些问题的研究将对认识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带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35.
红层砂岩是丹霞地貌区的一套陆相或浅水湖相沉积碎屑岩,准确分析红层砂岩中Fe(Ⅱ)和Fe(Ⅲ)在风化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关系,可作为该岩块风化程度以及深度的划分依据。在应用邻菲啰啉分光光度法测定铁含量过程中,Fe(Ⅱ)极易被氧化而导致结果偏低,有效防止氧化作用是准确测量Fe(Ⅱ)和Fe(Ⅲ)含量的重点。本文利用Fe(Ⅱ)与邻菲啰啉形成有色络合物的特点,在红层砂岩样品中滴加适量显色剂后用氢氟酸-稀硫酸溶解,取同一溶清液分别经过盐酸羟胺还原、邻菲啰啉显色、乙酸-乙酸铵缓冲液调节pH等步骤后,在分光光度计下测定微量Fe(Ⅱ)和全铁含量。该分析方法测定Fe(Ⅱ)的检出限为0.002%,RSD(n=8)小于2%,加标回收率为92.6%~94.7%。利用该分析方法测定赤水丹霞地貌区红层砂岩中Fe(Ⅱ)含量在0.01%~0.1%,全铁为0.7%~1.5%,差减法计算得Fe(Ⅲ)含量在0.7%~1.5%,测定结果与X射线荧光光谱法、重络酸钾滴定法一致。本方法采用显色剂和氢氟酸-稀硫酸溶解,能有效保存砂岩中原生Fe(Ⅱ),使用同一溶清液既能测定全铁,也能准确测定Fe(Ⅱ),为分析红层砂岩中各类铁含量提供了一种简单、准确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836.
用于海洋平台的吸力式桩桶基础作为一种新型平台基础正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为研究吸力式桩桶单桩基础的受力特性,对V-H(竖向—水平)联合荷载作用下的吸力式单桩基础桩土的承载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数值模拟的有限元解通过与API规范中对p-y曲线的计算方法进行对比来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可行性,最后采用分级作用力的加载方式对其破坏包络曲线进行绘制,并推导出相应的函数表达式。研究表明,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吸力式桩桶进行数值模拟是可行的,随着对吸力式桩桶所施加V-H联合荷载的不断增大,吸力式桩桶所能体现的应力和弯矩极限值也在随之增大,其位移变化主要在施加荷载的区域附近,最后在联合荷载作用下所体现的极限承载状态,即包络曲线大致呈四分之一的椭圆形状。  相似文献   
837.
我国末次冰消期古气候时空演化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我国末次冰消期古气候时空演化特征,从北到南、从西到东分别选取8个和6个已发表的持续时间较长和分辨率相对较高的古气候记录,对比分析了我国末次冰消期气候演化(以Younger Dryas和Blling/Allerd事件为主)随纬度和海拔高度变化所表现出的趋势和规律。结果显示,末次冰消期的主要事件在我国基本均有显示。这些气候事件在北方高纬度地区比南方低纬度地区、东部低海拔地区比西部高海拔地区表现更强烈。推测末次冰消期北半球千年尺度气候变化信号来自高纬度显著温度波动。中低纬度地区这些气候事件波动减小可能与太阳辐射总量大、附近西太平洋和下垫面潜热缓冲大以及受东亚夏季风影响的植被盖度高等因素有关。这在探讨我国中低纬度末次冰消期气候变化时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38.
汶川8.0级地震前水氡浓度的临界慢化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临界慢化(Critical slowing down)现象在揭示复杂动力系统是否趋于临界性灾变方面展示了重要潜力.本文基于临界慢化的概念,将其用于水氡浓度观测资料的处理.以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破裂段及附近地区水氡浓度观测点资料为例,分别计算了表征临界慢化现象的自相关系数和方差.结果表明,汶川8.0级地震前,不同台站的水氡浓度震前都存在明显的临界慢化现象,这表明临界慢化现象可能是强地震发生前的一个早期信号.将临界慢化理论引入地震前兆资料的研究,对深入认识地震前兆机理、判定前兆异常所处阶段以及提高地震预测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839.
由于我们对大气中物理过程发展的认识还不完善,因此要作出这些过程的准确预报还较为困难,所以,目前任何一种气象预报方法还不能经常保证气象预报值(天气现象)与观测值相一致。天气预报中一般发布最可能出现的气象值或天气现象。事实上,所有的气象预报都是概率预报。不少作者指出过利用概率预报来保证航空安全的效能。然而,由于一定的  相似文献   
840.
西南天山乌拉根铅锌矿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乌拉根铅锌矿床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喀什凹陷中,含矿岩石为一套中-新生代砂砾岩,矿区伴随铅锌矿化普遍产出大量油气残留物、干沥青等有机质。文章通过有机碳、硫、氯仿沥青\"A\"及其族组成和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等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对乌拉根铅锌矿的有机质进行测试分析,进而探讨了有机质在铅锌矿床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测试结果显示,乌拉根矿区铅锌的有机碳、硫含量均较高,表明其铅锌的成矿作用与油气的还原作用关系密切,铅锌等成矿元素是在还原状态下沉淀富集的。矿区有机质的氯仿沥青\"A\"变化不大(0·004%~0·025%)。A的族组分中,总烃平均为46·22%,\"非烃+沥青质\"平均为53·77%,饱和烃/芳香烃平均为9·59,具I型有机母质特征。饱和烃气相色谱参数特征分析显示,有机质以海相为主,母质来源以藻类为主。矿区样品中,Pr/Ph为0·41~1·84,平均为1·04,说明有机质是处在还原环境中的;OEP为0·75~1·07,平均为0·92,显示了有机质高成熟的特征;CPI为1·03~1·30,平均为1·16,指示热演化程度较高。综合野外证据和测试结果,表明油气活动参与了乌拉根铅锌矿床的成矿作用,油气还原是成矿金属元素富集沉淀成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