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全文 | 340篇 |
免费 | 97篇 |
国内免费 | 90篇 |
测绘学 | 26篇 |
大气科学 | 59篇 |
地球物理 | 37篇 |
地质学 | 303篇 |
海洋学 | 53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12篇 |
自然地理 | 36篇 |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26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36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2年 | 4篇 |
1980年 | 2篇 |
1956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1951年 | 2篇 |
1942年 | 2篇 |
1941年 | 1篇 |
1939年 | 1篇 |
1936年 | 5篇 |
1935年 | 1篇 |
1934年 | 2篇 |
东西伯利亚、阿曼和中国四川盆地等地中—新元古界油气勘探开发已获成功,表明中—新元古界是一个值得勘查的油气新层系。中国燕山地区中—新元古界烃源岩发育,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前人在该地区进行了调查研究,但尚未取得实质性勘探突破。在总结燕山地区中—新元古界的油气勘查进展、研究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烃源岩生烃潜力和评估资源前景的基础上,提出准确落实中—新元古界构造稳定区、加强油气资源保存条件研究、以页岩气为主的资源勘查等工作建议,为国家油气资源战略选区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湖相沉积是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地质记录.东北平原在早-中更新世时期曾发育一个巨型湖泊(松嫩古湖), 对这一古湖的演化历史和机制仍需多钻孔的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针对东北平原杜蒙(HL)钻孔沉积物开展了26Al/10Be同位素年代学、古地磁年代学、磁化率地层学和岩石磁学研究, 结果表明: (1)令字组和林甸组湖相沉积的界线为约900 ka; (2)林甸组的磁化率明显高于令字组, 令字组的高矫顽力弱磁性矿物贡献相对较大; (3)林甸组磁化率的升高可能与湖平面降低、水动力增强、入湖的强磁性矿物增多或者氧化还原条件改变, 从而生成了强磁性铁的硫化物有关; (4)约900 ka前后, 松嫩古湖萎缩, 可能与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间大西洋深层翻转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简称AMOC)减弱致使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简称ITCZ)南移, 以及海平面下降造成更多陆地暴露地表, 水汽输送距离增加, 进而共同导致东亚夏季风降水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归纳并比较了与积尘密度、积尘组分、积尘颗粒形态及积尘消光参数等积尘性质以及相对湿度、降水量和降水强度、风速与风向等气象要素相关的积尘对光伏发电影响的模型,梳理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积尘密度是最主要的因素。然后提出了新的光伏资源分布评估流程,最后进行了展望:1)积尘密度不等价于颗粒物干沉降累积通量,可根据颗粒物受力机制与湿沉降过程作修正。2)需开发验证方法比较各模型评估结果的差异,并评价不同来源的数据对模型评估结果的影响。3)微观影响机制的量化建模方法有待进一步发展。4)模型可与清洗规划模型耦合,得到颗粒物沉降对光伏电站运行成本影响的空间分布,或将颗粒物沉降对光伏组件发电量的影响转化为碳排放量,评价不同减排策略对实现“双碳”目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本文研究了区域气候模式RegCM4.7对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降水的模拟技巧,聚焦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水平分辨率、微物理方案和陆面模式对梅雨降水模拟的影响及可能原因。基于区域模式中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水平分辨率、微物理方案和陆面模式的不同配置组合,本研究共开展了96组成员试验,分析了不同模式配置方案下2020年超强梅雨个例以及1990~2020多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降水的模拟性能。结果发现:RegCM4.7模式在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降水模拟方面具有一定技巧,其中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选取对模拟结果影响较大,Tiedtke方案对梅雨降水的模拟技巧相对较高,而Grell方案相对较低。分析发现Tiedtke方案能够更合理地再现对流降水以及对流降水与层状云降水的比率,这可能是导致该方案对梅雨降水整体模拟效果较好的原因。进一步地,水平分辨率对梅雨期降水模拟的影响与地形因素有关,低水平分辨率(60 km)试验在复杂地形区域表现出显著的降水湿偏差,随着水平分辨率的提高,复杂地形带来的降水湿偏差可以明显减小。研究发现,在低分辨率试验中,中尺度对流系统(MCS)降水被长时间地锢囚在山区陡峭地形处,这将导致长时间尺度上的平均降水表现出湿偏差;而高分辨率试验能够更好地刻画复杂地形区域MCS从午后生成并逐渐向东传播的日变化特征,进而合理地再现梅雨期平均降水。最后,RegCM4.7中的微物理方案和陆面模式的选取对降水的模拟影响不大。综上,一系列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区域气候模式RegCM4.7对包括2020年超强梅雨个例在内的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降水具有较好的模拟技巧,相较而言,当RegCM4.7模式采用Tiedtke积云对流参数化时梅雨降水整体模拟技巧相对最佳,若更关注复杂地形区域的降水可考虑采用高水平分辨率配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