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8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99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滇西北地区富碱岩体(脉)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滇西北地区广泛分布以富碱为特点的岩浆岩.这些富碱岩体(脉)主要形成于50~30 Ma,由区内近平行分布的近EW向构造控制,空间上可以划分为多个近EW岩带,各岩带内又可划分为多个岩体(脉)集中区;富碱岩体(脉)由正长(斑)岩、二长斑岩、花岗斑岩及相关的火山岩组成,具有多次活动的特征,是由同源演化产物组成的富有特色的岩浆岩系列.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岩体产出于经多次板块开合作用之后形成的统一但不稳定的陆块内部、古深大断裂于喜山期重新活动引发的张性环境中,岩浆源于壳幔混合带,是地幔富碱质流体经由深断裂上升至混合带内并引发该区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32.
森布棍巴金矿产于新生代林子宗群火山-次火山岩中,矿体主要产于次火山岩体及其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中,火山机构是重要控矿构造,也是主要赋矿构造.对矿化石英脉和蚀变围岩的H、O和S、Pb等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初步分析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火山-次火山热液,矿质主要来源于地幔深部,流体包裹体表现出弱酸性的中温特征,矿床成因上应属于中温火山-次火山热液交代构造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33.
本文用板块构造理论全面分析和恢复了川西南地区大地构造演化,通过阐明大地构造对金矿成矿的专属性及金矿大地构造成矿带的概念,划分了本区的金矿大地构造成矿带.并对各成矿带大地构造控制及主要的成矿地质作用进行了描述,通过对比区内金矿床的实际产出情形和相应区带对金矿矿床类型的专属性,确定了区内不同环境中金矿找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34.
以阳山金矿为核心的甘肃阳山整装勘查区是中国107片整装勘查区之一。勘查区位于中央复合造山带中段西秦岭南缘,该区构造-岩浆演化复杂,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区内以阳山、新关、关牛湾、塘坝等为主的金矿床,经过近20年的地质勘查和科研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勘查区正处于找矿勘查实现更大突破的关键时期。文章在系统梳理前期勘查和研究成果基础上,并经野外详细调查和分析,提出制约整装勘查区找矿突破的关键科学问题:基过于勘查区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复杂造山过程,需从全新角度认识勘查区成矿地质环境和成矿作用的演化;基于野外勘查新发现的地质事实,进一步查明区内多期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的时空、成因联系和耦合关系,厘定多期成矿作用叠加改造及其对成矿产物的影响;从整装勘查区乃至区域成矿带巨量金聚集的角度,深化巨量成矿物质来源研究;全面分析阳山整装勘查区内典型金矿床特点,并通过与国内外典型矿床的对比研究,确立区内金矿床的成因类型和勘查类型;以区内复杂构造演化为脉络及其对成矿的控制研究,提炼主要控矿因素和找矿勘查标志;面向找矿突破的总体目标,全面总结勘查区、矿田和矿床等不同层次的成矿规律,系统全面评价勘查区资源潜力和找矿勘查方向。  相似文献   
35.
西藏申扎县甲岗雪山钨钼铋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申扎县甲岗雪山钨钼铋多金属矿床是藏北地区首个发现的内生钨钼铋多金属矿床。矿区共发现钨钼(铋)矿(化)脉22条,主要赋存于白云母化、硅化、云英岩化蚀变的二长花岗岩体及其与石炭系下统永珠组砂岩的内外接触带中。对甲岗雪山钨钼(铋)矿区矿石H、O、S、Pb和稀土元素等分析表明,成矿物质(包括流体和矿质)均主要源自岩浆,成矿温度变化为183-420℃,平均为335℃,具中高温成矿特点。矿化流体应是一种富碱质弱酸性流体,其中成矿物质主要以氟和氯络合物形式迁移。矿石辉钼矿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平均值为21.37Ma,表明矿化形成于喜马拉雅中期,与矿区内的二长花岗岩(U-Pb年龄 22.22 Ma)接近并略晚于岩体形成时间。揭示出钨钼铋成矿作用与喜马拉雅早-中期二长花岗岩浆活动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为一典型的与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石英大脉型钨钼铋多金属共生矿床。  相似文献   
36.
1017高地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西伯利亚板块东南缘查干敖包-奥尤特-朝不楞早古生代构造-岩浆岩带东段。石英脉型矿石中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从成矿早期到主成矿期,流体温度逐渐降低(从404℃~134℃到236℃~121℃),盐度都为中低盐度,由此表明该矿床具有浅成、中低温、中低盐度热液成矿特征。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显示包裹体气液相成分主要为H2O。矿石硫同位素组成相对均一,δ34S介于3.4‰~8.0‰之间,均值5.35‰,与幔源S的δ34S值(介于-3‰~3.0‰之间)比较,有向沉积硫的明显漂移,表明矿石中硫来源于沉积硫与岩浆硫的混合、平衡作用;矿石硫化物铅同位素比值没有明显的差别,206Pb/204Pb值为18.274 0~18.399 6,207Pb/204Pb值为15.539 9~15.561 6,208Pb/204Pb值为38.036 3~38.177 2,具有钍铅微弱亏损特征,指示矿石中硫化物的铅源主要来自地壳深部的岩浆源区,伴随岩浆及其热液作用,不可避免地混入了部分富放射成因铅的地壳物质。矿石氢氧同位素组成为:δDV-SMOW值介于-103‰~-125‰之间,δ18 OV-SMOW值在6.9‰~13.9‰之间,显示成矿流体中的水来源于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综合1017高地银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流体包裹体、S,Pb,H,O同位素研究认为,该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深源岩浆和上地壳的混合,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期后热液和大气降水,其成因类型可归于中低温度、中低盐度的岩浆期后热液型银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37.
云南马厂箐铜多金属矿床是西南三江成矿带上著名的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有关的典型矿床。与铜、钼、金等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的马厂箐富碱斑岩为一复式岩体,存在多期次岩浆侵入活动,早期岩浆活动始于54~56 Ma,中期岩浆活动时间为45~49 Ma,晚期岩浆活动最强烈,发生在29~37 Ma,末期岩浆活动时间为23~25 Ma。采用辉钼矿Re-Os测年法,对马厂箐矿床的斑岩型铜钼矿石进行了精确测年,获得斑岩型铜钼矿石Re-Os模式年龄(35.3±0.7)Ma。利用40Ar-39Ar同位素方法对乱硐山地段矽卡岩型铜钼矿石和人头箐地段蚀变岩型金矿石中热液白云母进行同位素定年,得到矽卡岩化矿石中白云母的40Ar-39Ar坪年龄为(35.25±0.36) Ma,等时线年龄和反等时线年龄分别为(35.0±1.8) Ma和(34.8±1.9) Ma;蚀变岩型金矿石中白云母的40Ar-39Ar坪年龄为(35.35±0.32) Ma,等时线年龄和反等时线年龄分别为(34.44±0.99) Ma和(34.4±1.2) Ma。证明马厂箐斑岩型铜、钼、金多金属矿形成于同一成岩成矿地质事件,成矿作用主要与矿区晚期富碱岩浆活动关系密切,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应处于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发生碰撞造山之后的晚碰撞走滑阶段,总体上属于西南三江地区第一次成矿高峰期,即斑岩型Cu-Au成矿高峰期(65~35 Ma)。  相似文献   
38.
张峰  徐涛  邹依林  王欣 《矿物学报》2011,(Z1):130-131
皖南地区地处江南隆起带的东端,北部和西部分别与长江中下游、赣东北和湘东北矿集区相邻。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区内先后发现了一大批矿床(点),但规模相对较小,多为小型矿床或矿化点,工业意义十分有限。与长江中下游、赣东北和湘东北地区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相同或相似的大地构造环境,为什么在成矿上竟会  相似文献   
39.
毕力赫金矿田受晚古生代古亚洲地球动力学体系控制.矿田整体位于早期近东西向和北东向断裂围限形成的古破火山口范围内,控制矿床(体)产出的主要构造单元包括断裂构造、火山机构以及岩浆侵入接触构造系统.断裂构造呈近东西、北东和北西向,其中北东、北西向断裂及其交汇部位控制了火山活动中心、次火山岩及相关矿体的分布,空间上形成“结点”...  相似文献   
40.
近年来发现的高松山大型、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发育于佳木斯地块以西小兴安岭浅成低温热液成矿带。主要通过电子探针和镜下分析,矿床主要载金矿物为石英、黄铁矿和黄铜矿,其中以石英为主。石英内的金伴生有大量银和一定量铋,其主要以自然金形式存在于次生石英粒间;矿床内黄铁矿主要分布于安山质围岩内,并具有多期次性,其内存在自然金和离子金两种形式,整体早期以自然金为主,晚期黄铁矿和黄铜矿主要为离子金。黄铁矿内大量发育As,其可能为Au得以赋集的原因;沸腾作用和围岩硫化反应是高松山金矿Au沉淀的主要机制,两种机制都是在还原条件下,以H2S浓度降低为基础,使自然Au析出。矿床内大量"明金"存在于晶形较发育的次生石英颗粒间及黄铁矿(赤铁矿)内,其暗示另一期含H2S浓度较高的流体对早期矿化及围岩的清扫,使Au发生二次富集作用。矿床内发育的晚期黄铁矿和黄铜矿含有较弱金矿化,以及大量早期黄铁矿被氧化现象,其与矿床内存在的高温流体包裹体相对应,说明晚期流体性质已发生改变。在部分晚期流纹质围岩内发现较弱的金矿化,进一步说明高松山陆相火山岩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的矿化具有多期、多阶段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