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6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97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41.
大兴安岭东部花岗岩类锆石饱和温度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振民  陈跃军 《世界地质》2011,30(2):162-172
通过对花岗岩锆石饱和温度的计算,求得大兴安岭东部不同时代花岗岩浆的起源温度,为探讨花岗岩的形成条件和构造背景提供重要信息。计算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地区早古生代花岗岩、部分晚古生代I 型花岗岩( < 300 Ma) 、晚古生代A 型花岗岩( 260 ~ 290 Ma) 属于高温花岗岩,高热的产生与造山后伸展构造背景导致的软流圈上涌/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有关; 部分晚古生代I 型花岗岩 ( > 300 Ma) 及侏罗纪花岗岩属于低温花岗岩,可能反映了一种有流体参与的与俯冲有关的构造背景; 白垩纪I 型花岗岩的锆石饱和温度与侏罗纪花岗岩基本相同,属低温花岗岩,其形成可能与流体的加入有关,流体可能来自古太平洋俯冲板片残留体; 而白垩纪A 型花岗岩属高温花岗岩,高热的产生可能与白垩纪时期板内伸展构造体制下岩石圈减薄导致的地幔岩浆底侵有关。  相似文献   
42.
报导了黑龙江省东北部街津口-抚远地区花岗闪长斑岩中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以限定该区花岗闪长斑岩的形成时代及其构造属性。花岗闪长斑岩中的锆石多呈自形-半自形晶,振荡环带发育,Th/U值主要为0.31~1.23,指示其岩浆成因。对岩浆锆石的定年结果表明,这些花岗闪长斑岩均形成于晚白垩世(90.2~94.8 Ma),而非前人认为的晚印支期。结合研究区及其邻区同时代火成岩的组合特征和古太平洋板块的构造演化历史,认为黑龙江省东北部街津口-抚远地区晚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俯冲的构造背景,该期岩浆事件标志着古太平洋板块正向俯冲作用的开始。  相似文献   
43.
大兴安岭北部察哈彦岩体的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察哈彦岩体位于大兴安岭东北部额尔古纳地块之上,主要岩性为斑状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岩体中锆石呈自形晶,发育细微振荡生长环带,显示高的Th/U值(0.32~1.12),表明锆石的岩浆成因.锆石LA-ICP-MS U-Pb 定年结果为(236±1)Ma,属中三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察哈彦岩体未见变形,具有块状构造,地球化学显示为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LREE和Rb、K等元素,亏损Nb、Ta、P、Ti等元素,与后造山I型花岗岩特征相似,应形成于引张的构造环境.结合区域构造研究成果,其成因应与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碰撞造山后岩石圈伸展环境有关.察哈彦岩体的 Hf(t)值为-3.94~2.19,其模式年龄为1.1~1.5 Ga,与额尔古纳地块早古生代花岗岩和中生代花岗岩基本相同,表明额尔古纳地块地壳增生的时间主要发生在中-新元古代.  相似文献   
44.
为确定大兴安岭地区晚古生代花岗质岩石的成因及其构造背景,笔者对雅尔根楚地区二长花岗岩样品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与地球化学测试分析。锆石U-Pb年龄结果显示研究区二长花岗岩形成于晚石炭世(312±2 Ma)。二长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iO_2(75.16%~75.32%)和全碱(8.45%~8.76%)含量,较低的MgO(0.12%~0.14%)含量,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K)和轻稀土元素,亏损Nb、Ta、Ti及P元素为特征,并且其ε_(Hf)(t)值和Hf二阶段模式年龄变化于+3.5~+9.5和1 103~715 Ma,表明其原始岩浆来源于新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结合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与区域地质调查结果,认为研究区晚石炭世二长花岗岩的形成与古亚洲大洋板块向兴安地块下的俯冲作用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45.
本文较为详细地研究了吉林太古宙花岗质岩石的地质,地球化学及构造特征,将花岗质岩石划分为三个岩浆演化系列,它们分别与不同的构造变形阶段相对应,即变形前-同变形壳源岩浆分异系列、晚变形深熔岩浆分凝系列和变形后壳源岩浆分异系列。通过上壳岩、花岗岩的变质作用、变形作用、岩浆活动的综合研究,讨论了麻粒岩变质作用与TTG岩浆形成于岛孤或活动大陆边缘的大地构造环境,剪切变形对深熔作用的影响,提出辉石花岗岩类的形成与造山带的伸展拆离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6.
吉林南部太古代花岗岩Sm—Nd,Rb—Sr同位素年龄测定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吴福元  葛文春 《岩石学报》1997,13(4):499-506
吉林南部太古代花岗质岩石经同位素年龄测定,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类的Rb-Sr全岩等时年龄为2417±121Ma,Sm-Nd全岩等时年龄为2416±127Ma,模式年龄为2840Ma;辉石花岗岩类的Rb-Sr全岩等时年龄为2346±232Ma,Sm-Nd全岩等时年龄为2440±159Ma,模式年龄为2780Ma。反映这些岩石都是在太古宙晚期形成的,并且是在较短的时间间隔内完成的,其模式年龄与华北地台太古宙主体地壳的形成时代一致。  相似文献   
47.
在华北陆台北缘太古宙花岗质岩石的成因研究中,对其中的暗色包体进行了较详细的矿物学和岩相学研究,从中获得了许多反映花岗质岩浆来源及其成岩演化过程的信息,从而为花岗岩的岩浆起源提供了证据。这些暗色岩包体按成因及来源可分为:深源火成岩包体,围岩包体及深熔同生包体。研究表明,深源火成岩包体是花岗岩的母岩浆(基性岩浆)的早期结晶分离相,有些包体可能代表岩浆源区—上地幔岩的岩块。而深熔同生包体和围岩包体则是在深熔岩浆的形成过程中母岩中难熔组分的聚集物和岩浆上侵过程中捕获围岩的产物。  相似文献   
48.
大兴安岭中生代花岗岩浆作用的时间和期次的确定对讨论东北地区中生代的构造-岩浆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激光ICP-MS技术进行锆石U-Pb年龄测定的结果表明,大兴安岭中部乌兰浩特-索伦地区的中生代花岗岩浆活动可以划分为3期:中-晚三叠世花岗岩岩浆侵位结晶年龄为235-225Ma;早-中侏罗世花岗岩岩浆侵位结晶年龄为182-175Ma;早白垩世花岗岩岩浆侵位结晶年龄为140-125Ma,与该区广泛分布的中生代火山岩时代一致。该区花岗岩的年代学格架与松辽盆地东缘的张广才岭-小兴安岭地区完全可以对比。花岗岩中的捕获锆石具有与额尔古纳地块新元古代花岗岩一致的的年龄信息(-800Ma),反映该区曾经具有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结合岩石学特征和邻区的其它地质资料,该区三叠纪花岗岩的形成可能与古亚洲洋闭合造山后的岩石圈伸展体制有关,侏罗纪花岗岩可能是佳木斯地块西缘洋壳俯冲及与松嫩地块拼合作用的产物,而早白垩世花岗岩的形成则与板内拉张性构造体制有关。  相似文献   
49.
吉林省南部辉石花岗岩类的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南部辉石花岗岩类的Sm-Nd等时年龄为240±80Ma,Rb-Sr等时年龄为2343±115Ma,分别代表岩浆结晶年龄和后期低角内岩相变质作用年龄。辉石花岗岩晚于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类和淡色块状花岗岩类,形成于太石宙末期,与地壳伸展崩落作用有关,可以作地壳克拉通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50.
隋振民 《吉林地质》1995,14(1):23-28
本区中生代火山岩可以分成偏碱性中性火山岩和酸性火山岩两类,二者之间表现出明显的成份间断,构成一个偏碱性中性-酸性双峰式岩系。偏碱性中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上与榄安粗岩相似,具有富碱(K2O+Na2O),K2O/Na2O比值高以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Ba,P)等特征。本区火山岩形成大陆边缘拉张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