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62篇 |
免费 | 318篇 |
国内免费 | 15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2篇 |
大气科学 | 207篇 |
地球物理 | 176篇 |
地质学 | 365篇 |
海洋学 | 142篇 |
天文学 | 33篇 |
综合类 | 55篇 |
自然地理 | 1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6篇 |
2023年 | 43篇 |
2022年 | 54篇 |
2021年 | 49篇 |
2020年 | 47篇 |
2019年 | 45篇 |
2018年 | 45篇 |
2017年 | 32篇 |
2016年 | 42篇 |
2015年 | 58篇 |
2014年 | 55篇 |
2013年 | 43篇 |
2012年 | 48篇 |
2011年 | 43篇 |
2010年 | 55篇 |
2009年 | 40篇 |
2008年 | 29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36篇 |
2004年 | 34篇 |
2003年 | 27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32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Two land surface models, Community Land Model (CLM3.5) and NOAH model, have been coupled to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WRF) model and been used to simulate the precipitation, temperature, and circulation fields, respectively, over eastern China in a typical flood year (1998).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veal the effects of land surface changes on regional climate modeling. Comparisons of simulated results and observation data indicate that changes in land surface processes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patterns in eastern China. Coupling of the CLM3.5 to the WRF model (experiment WRF-C) substantially improve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ver eastern China relative to an older version of WRF coupled to the NOAH-LSM (experiment WRF-N). It is found that the simulation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WRF-C is better than in WRF-N. WRF-C also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summer positive bias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d its simulated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matches more closely to observations than WRF-N does,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sensible heat fluxes and higher latent heat fluxes in WRF-C. 相似文献
142.
改良黄土强度特性与工程处置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山西朔州典型黄土,利用素黄土与石灰粉煤灰、石灰水泥、水泥粉煤灰三种改良黄土,进行了击实特性、抗剪强度特性及崩解特性试验研究,提出了黄土改良的最佳方案,并采用该方案对山西某煤矿电梯井填方段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验证了石灰粉煤灰改良黄土工程应用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粉煤灰与黄土形成致密的混合结构,石灰的掺入,激活了粉煤灰的活性,发生了一系列的水化反应,使改良黄土的强度大大提高,改良黄土在物理力学性质方面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3.
利用边际谱方法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前天基和陆基电场变化情况进行了联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空间电场方面,由重复轨道和连续轨道电场边际谱演化看出,电离层电场从2008年4月27日左右开始,其边际谱出现了明显的增强现象(增大1~2个量级),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汶川地震发生.(2)陆基电场方面,中法合作的松山台从4月25日~29日开始出现电场边际谱增强现象(增大2个量级),成都台、陇南台和天水台在4月10日~14日开始出现了边际谱增强现象(增大2个量级),天水台和陇南台边际谱增强现象出现时间与成都台相差不大,但结束时间不完全相同,松山台、天水台的结束时间要早于陇南台和成都台.(3) 陆基和空间电场边际谱出现增强现象的时间来看,二者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4.
结合球谐函数电离层模型,利用附加约束条件的Kalman滤波算法实现了实时求解卫星和测站接收机的硬件延迟,从而为广域增强系统的电离层延迟估计算法提供绝对电离层延迟信息。结果表明,基准站上接收机的硬件延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敛,卫星的硬件延迟单天最终解与IGS发布的值其差异在亚ns级。 相似文献
145.
在《“9.5”剖面图简介》一文(见本刊1977年第11期)中,我们曾经指出,“9.5”剖面图在县站预报中的第三个作用是:“对江淮流域梅雨天气过程的开始和结束以及梅雨强度,其事先所反映出的特征都是相当明显的”。现在我们就具体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6.
提为初值问题的数值预报在通过改进数值模式、观测手段及分析方法而改进预报的同时,仍然面临着两大困难,即模式误差和初值不完整。然而我们有大量的气候演变的历史观测资料,其中蕴含着关于气候系统的信息。本文针对这两个困难,系统地提出充分利用历史资料反演订正模式和初值进而改进数值预报的三类反问题,并给出数值解法。最后将三类反问题应用于一个简单模式进行反演预报的数值试验,其数值试验结果将在本文的第二部分给出。 相似文献
147.
光合有效辐射(PAR)对于海洋初级生产力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会间接影响到头足类的资源丰度和渔场分布。本文根据2006−2015年上海海洋大学鱿钓科学技术组提供的柔鱼鱿钓数据和光合有效辐射卫星遥感数据,研究了光合有效辐射与西北太平洋柔鱼种群的关系,并评估了异常环境条件下光合有效辐射对柔鱼的影响。结果发现,柔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渔场纬度重心、PAR,及其空间分布均具有显著的月间变化。7−11月各月适宜PAR范围分别为36~39 E/(m2·d)、33~36 E/(m2·d)、24~27 E/(m2·d)、18 E/(m2·d)和12 E/(m2·d),最适宜PAR值分别为36 E/(m2·d)、33 E/(m2·d)、27 E/(m2·d)、18 E/(m2·d)和12 E/(m2·d)。此外,CPUE与PAR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且CPUE与各月适宜PAR范围占渔场比例也呈显著正相关(p<0.05);同时渔场纬度重心随各月最适PAR平均纬度变化而变化。在异常环境条件下,拉尼娜年份CPUE值比厄尔尼诺年份高,该年份PAR值异常增高可能是导致柔鱼资源丰度增加的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光合有效辐射对于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丰度和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8.
149.
利用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1951—2016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的COBE-SST再分析资料,按照热带气旋生成区域将热带气旋分为南海热带气旋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两类,采用合成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探讨了热带气旋活动盛期,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对东部型和中部型厄尔尼诺(El Niño)事件的响应。结果表明,热带气旋活动盛期,南海热带气旋在两类El Niño事件下生成频数差异不大;东部型El Niño存续期南海热带气旋登陆中国比率较中部型El Niño时偏低,登陆时强度较中部型偏弱。中部型El Niño存续期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比东部型El Niño时的频数偏高,而登陆中国热带气旋较东部型偏少,登陆时热带气旋强度较东部型偏弱;但两类El Niño事件期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在中国的登陆率差异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与中部型El Niño事件相比,在东部型El Niño事件期间,西北太平洋海面温度偏低,对流层中部水汽条件较差,对流层低层涡度异常偏低,同时在热带气旋较为集中生成的海域存在沃克(Walker)环流的异常下沉气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东偏南,共同导致登陆中国热带气旋频数偏少。 相似文献
150.
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和推进影响着中国夏季雨带的进程。采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全球变暖前、后南海夏季风的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变暖导致南海夏季风减弱,主要出现以下特征:(1)南海夏季风的平均建立时间提早,平均撤退时间推迟,历时长度更长,持续时间有上升趋势。(2)南海夏季风爆发后(6—9月),南海西北部对流层低层(700 hPa以下)由海陆热力差异导致的局地环流在全球变暖后有减弱趋势,进入中国华南和西南地区的西南夏季风有所减弱。(3)夏季风盛行期间,西南风携孟加拉湾水汽经过中南半岛进入中国南海的水汽呈减少趋势,且从南海输入华南的水汽减少,导致中国东部降水变化趋势存在空间差异。(4)南海夏季风指数表明,南海夏季风对南海中南部以及华南东部的影响加强,而对南海北部和西南地区的影响强度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