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6篇
地质学   3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班公湖-怒江洋的俯冲闭合过程对于青藏高原早期形成与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羌南-保山板块腹地都古尔地区识别出早白垩世变质辉长岩。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该辉长岩形成年龄为110.4±1.4Ma。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辉长岩具有碱性玄武岩的特征,富集轻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强,无明显的Eu异常;富集Rb、Pb、Nd和Ti,亏损Ba、K、Sr和Y,具有洋岛型玄武岩的亲缘性。该辉长岩为尖晶石-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经低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物,源区存在少量的石榴子石残留。岩浆在上升过程中经历了少量下地壳物质的混染和以斜方辉石为主的分离结晶作用。在综合区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该辉长岩形成于板内环境,为班公湖-怒江洋闭合后洋脊俯冲的产物。  相似文献   
42.
板内洋岛-海山残片是造山带“洋壳残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恢复造山带所代表的古洋盆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如何在造山带中识别板内洋岛-海山残片并通过其恢复古洋盆的构造演化等问题并不清楚.在综述现今板内洋岛-海山的岩石层序、岩浆岩类型、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等的基础上,结合对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数个板内洋岛-海山残片研究的成果,初步总结了造山带板内洋岛-海山残片的识别标志及其地质意义、时代的确定方法等基础地质问题.板内洋岛-海山记录了丰富的洋盆演化信息,且是大洋俯冲消亡时最易保存的地质体.因此,在古洋盆构造演化的恢复中,对造山带板内洋岛-海山残片的研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3.
本文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洞错蛇绿岩中新厘定一套洋内俯冲成因的岩石组合,岩性以橄榄岩、堆晶岩(包括堆晶辉长岩和斜长花岗岩)、辉长岩墙、枕状熔岩和辉绿岩脉等为主。堆晶辉长岩、辉长岩墙和辉绿岩脉锆石U-Pb测年显示,它们形成于中侏罗世(172~165Ma)。辉长岩墙和辉绿岩脉地球化学和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显示,它们兼具N-MORB和岛弧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且均来自亏损地幔源区,形成过程中受到了俯冲流体的影响。结合区域上同时期的玻安岩、高镁安山岩和钙碱性岩浆岩等资料,我们得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保存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早-中侏罗世洋内弧岩石层序,记录了班公湖-怒江洋早-中侏罗世时期的洋内俯冲事件。早-中侏罗世是班公湖-怒江洋快速消减期,洋内俯冲和洋-陆俯冲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44.
班公湖-怒江洋晚期的构造演化存在诸多争议.以在西藏日土东新发现的高镁流纹质岩石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年代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LA-ICP-MS锆石U-Pb测得样品113.69±0.82 Ma(MSWD=2.7)的谐和年龄,证明其为早白垩世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显示,样品具有富硅(70.27%~75.72%)、高镁(3.50%~4.12%)、高Mg#(82.68~84.79)等特征.稀土元素呈现富集轻稀土、相对亏损重稀土(LaN/YbN=7.00~9.34),存在较为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50~0.65);富集Th、U,亏损Ba、Sr、P和Ti等元素,微弱的Nb、Ta亏损.在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上,样品落于陆缘弧区域,表明其形成于大洋岩石圈俯冲的构造背景.研究结果为沙木罗组海相地层的厘定提供了确切的同位素年龄,同时也为探讨班公湖-怒江洋白垩纪时期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45.
DLG产品作为GIS重要的数据来源,其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模糊可靠性理论出发,详细分析了DLG产品的模糊性,结合可靠性理论,对DLG产品的模糊可靠性模型以及模糊可靠性因素进行了探讨,结合DLG产品实例进行了模糊可靠性分析,最后提出了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