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141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47篇
地质学   357篇
海洋学   56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01.
柴达木察尔汗贝壳堤剖面Sr同位素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对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酸不溶组分和酸溶组分的提取及其87Sr/86Sr的测定,结合沉积物中Rb/Sr的变化,指出Sr同位素组成特征可有效指示源区化学风化和沉积区古环境变化;依据酸溶组分中盐度指标Sr/Ca, Sr/Ba值与Sr同位素组成曲线的对比分析,揭示酸溶组分Sr同位素可以较好的指示水体形成时的盐度。通过分析贝壳堤剖面化学风化和部分盐度变化过程,探讨了研究区晚更新世39.6~ 17.1 ka BP(未经校正的AMS 14C测年结果,全文同)湖泊高湖面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502.
蒙古国南戈壁省中蒙边界地区分布多个二叠系大型—特大型煤矿,为一套以砾岩为主的粗碎屑岩和含煤系地层夹火山岩建造。银额盆地周缘地表剖面揭示,二叠系发育一套以海相沉积为主的碎屑岩+碳酸盐岩+火山岩建造。银额盆地希热哈达—赛汗桃来地区的钻井资料揭示其为一套粗碎屑岩+含煤系地层夹火山岩岩性组合,与盆地周缘地表剖面各时代地层的岩性组合均存在巨大差异,而与蒙古国南戈壁省二叠系的岩性组合特征相同。通过中蒙边界地区二叠系地层层序与岩性组合特征的对比,明确了银额盆地希热哈达—赛汗桃来地区钻井资料发现的含煤系地层时代为二叠纪,结合沉积充填特征,对银额盆地二叠纪沉积演化与沉积相平面展布有了新的认识,为银额盆地及邻区石炭纪—二叠纪构造演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503.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沉积物、生物壳体碳酸盐同位素及沉积物碳酸盐含量等多项指标的分析,探讨了贝壳堤剖面记录39.6~17.1kaB.P.(未校正14 C测年,下同)期间碳酸盐和贝壳化石碳氧稳定同位素的特征和相关关系,指出壳体化石及沉积物碳酸盐的碳氧同位素是湖泊水体温度和盐度的反映,其中δ18 O对温度的指示意义更敏感,是湖泊和古气候演化很好的代用指标。根据这些指标重建的古气候与环境变化显示,在39.6~35.5kaB.P.期间,柴达木盆地处于温暖湿润期,周围山地降水增加,盆地内湖泊发育;自35.5kaB.P.开始,气候较前期更加湿润,是湖泊发育的最佳期;22.1kaB.P.以后,气候逐步转入较温暖的干燥期,湖泊开始萎缩、退化;末期17.1kaB.P.气候环境急剧恶化,形成石盐结晶,湖泊高湖面演化史结束。  相似文献   
504.
本文阐述珠光岩体中晶质铀矿的物理化学特征、产出位置和共生组合。提出该岩体晶质铀矿复成因的证据。认为它主要是岩浆阶段结晶的,自变质与他变质作用也产生了一些晶质铀矿。并提出可能含复成因晶质铀矿岩体内的铀矿床比含单成因晶质铀矿岩体的铀矿床富而大。对今后应用晶质铀矿这个标型矿物的特征找矿将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05.
利用GC-MS对西北干旱区-半干旱区兰州兴隆山森林区典型植被与现代土壤样品中可抽提的类脂物进行了系统分析,检测出包括正构烷烃和α正构脂肪酮等一系列类脂物分子化石。在未进行族分离的情况下,检出兴隆山现代森林木本植物的正构烷烃以C27或C29为主峰,草本植物则以C31为主峰;  土壤样品中均保留有很强的、几乎均势的C27,C29和C31信号; α正构脂肪酮具有明显的奇碳优势,植物中以C23,C25或C29为主峰,土壤样品以C27或C29为主峰;  其反映的信息是植被与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为理解现代土壤和古土壤中类脂物所指示的植被信息、进一步探讨类脂物分子在植被(有机质)-微生物-土壤-湖泊沉积体系中存在与相互转换关系这一基础理论问题提供了科学资料。同时,为分子化石分析方法的改进和不同处理过程所得数据之间的对比和科学解释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506.
土壤和沉积物中天然有机质(NOM)稳定性问题受到关注,主要是因为NOM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大气中CO2的平衡与全球气候变化。此外,天然有机质还影响着土壤和沉积物中矿物的表面反应性、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与生物有效性。因此,本综述在详细介绍土壤和沉积物中NOM稳定性矿物学机制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同时,也简略介绍了NOM的组成结构与反应性,并着重强调NOM/矿物微界面过程作用机制的重要性。许多研究表明,土壤和沉积物中NOM稳定性的矿物学机制主要包括矿物表面吸附和物理包裹。本综述目的是,介绍矿物保护的稳定NOM的分离、特性及其分析测定方法与技术,并且强调NOM稳定性矿物学保护机制系统性研究的重要性,以搞清矿物学保护机制在土壤和沉积物中NOM稳定保持中的贡献与重要性以及矿物学保护机制对天然有机质稳定性的调控作用,从而提高对土壤和沉积物环境生态的地球化学、矿物学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507.
合成铁氧化物矿物对苯酚的吸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TEM、X射线衍射分析及BET比表面积测定等手段对合成的针铁矿、赤铁矿两种矿物进行表征,对此两种矿物对苯酚的吸附特性并批处理吸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针铁矿对苯酚的吸附量大于赤铁矿的吸附量;针铁矿吸附苯酚的pH吸收边为峰型曲线,且峰值在pH 7~8。Langmuir方程拟合结果的吻合程度较之Henry线性方程与Freundlich方程高。实验中氧化铁矿物表面对苯酚的吸附则主要表现为表面分子吸附,可能存在表面疏水性作用,而静电离子交换和表面配合吸附模式不明显。  相似文献   
508.
利用2005年4-7月海口雷达站观测的713数字化天气雷达资料,对海南省北部地区境内的对流云降水回波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发现:该地区4-7月对流云初始回波多在午后12-18时出现,其中自西南向东北移动的回波占主导地位,移动速度一般在10~30Km/h;平显上块状回波占主导地位,所占比例为47.6%,其次是带状、涡旋状,对流云的生命史多在60~120min左右。高显上没有观测到回波顶高在0℃层以下的降水回波,回波最大顶高平均为14.3Km,平均冷暖区厚度之比为2.3,说明琼岛北部地区春夏季热带对流云中暖云的降水机率很小,大部分为发展旺盛、负温度区比较深厚的对流云,这种云非常适合冷云催化。  相似文献   
509.
西天山艾肯达坂组中粗安岩和粗面岩富碱(Na2O+K2O8%)、高铝(Al2O313.5%)和低钛(TiO21.31%),具有典型橄榄安粗岩系火山岩的岩石化学特征。两类钾质火山岩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显著:粗安岩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具有较高的Sr/Y(29~49)比值和相对较低的(87Sr/86Sr)i(0.7044~0.7045);而粗面岩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的富集程度明显减弱,甚至出现了Sr强烈亏损的现象,它具有较低的Sr/Y(1.74~2.50)比值和相对较高的(87Sr/86Sr)i(0.7060~0.7080)。研究结果显示,艾肯达坂组中粗安岩和粗面岩均是后俯冲岩浆作用的产物,但它们分别形成于俯冲演化的不同阶段:粗安岩是后俯冲伸展阶段形成的典型橄榄安粗质碱性基性火山岩,它是富集地幔低程度(熔融程度低于5%)部分熔融的产物,其熔融相以角闪石为主,在残留相中存在着大量的石榴石,因此它具有较高Sr/Y比值;而粗面岩则是后俯冲挤压阶段形成的长英质的碱性火山岩,它是年青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其形成时间早于粗安岩。  相似文献   
510.
西藏冈底斯中部淡色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15  
对冈底斯花岗岩带中段罗扎岩体淡色花岗岩进行的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淡色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133.9Ma 0.9Ma,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属于钙碱性系列,具有强过铝质花岗岩的特征,暗示着本区在早白垩世时期发生过同碰撞事件。这一研究成果为冈底斯地区早白垩世时期发生地壳缩短增厚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