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4篇 |
免费 | 50篇 |
国内免费 | 6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3篇 |
大气科学 | 60篇 |
地球物理 | 98篇 |
地质学 | 131篇 |
海洋学 | 45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29篇 |
自然地理 | 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20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25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22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江南南部初夏雨季的降水和环流气候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1961~2010年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同期美国NCEP/NCAR的逐日再分析格点资料,通过气候平均、REOF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江南地区初夏降水的地域性和时段性特征,及西太平洋副高和高、低空急流等大气环流的相应演变过程。结果发现:(1)江南南部27.5°~29.5°N存在一个独立于华南前汛期和江淮梅雨的初夏雨季,该雨季平均发生时间为6月11~30日,比江淮梅雨早约8天左右。(2)西太平洋副高的西伸东退是江南南部初夏雨季发生发展的重要环流背景,6月第2候副高发生突变性加速西伸之后雨季开始,雨季期间850 hPa副高西伸脊点基本稳定在最西位置即133°E附近,6月第6候副高东退北抬后雨季结束。(3)低层急流大风带的形成和位置是江南南部初夏雨季阶段的重要动力条件,印度洋和孟加拉湾向东北延伸的低层急流与西太平洋副高西北侧的气流连通形成低层急流大风带,并与北侧上空的高空急流耦合,降水集中区位于低层急流大风带左侧、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 相似文献
3.
4.
9202工程的建设已作为测绘系统科研和生产方面的重大事宜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引起了领导和有关单位的极大重视。如何有效地利用已有的条件以较短的时限取得成效,也自然成为大家所关注的焦点。据此,特就以下几方面问题作以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1 Introduction The Ordos Basin is the second largest sedimentary basin in China. During the last 10 years, a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achieved in the aspects of tectonic evolution, dynamics process, inner and outer geological processes during Mesozoic-Cen… 相似文献
6.
7.
8.
海底渗漏的羽状流是沉积层赋存天然气水合物的重要证据之一,基于非线性水声学原理的参量阵浅地层剖面仪作为海洋探测的重要设备,对于获得羽状流在水体中的物性特征和渗漏点的浅地层信息有着重大意义.本文根据ATLAS P70浅地层剖面仪在马克兰海域调查中得到的浅地层剖面数据,结合多道地震数据、多波束数据以及地质样品等资料,刻画了研究区内羽状流形态特征,分析了羽状流区海底地层流体运移的通道以及近海底微地形地貌特征.通过研究发现在羽状流区伴随泥火山喷发,自生碳酸盐岩发育,剥蚀海底松散沉积物形成大小不一的麻坑,滋生生物群落等特征.反映在浅剖初始高频(20 kHz)数据界面上羽状流表现为柱状浑浊反射异常,形态呈火焰状,高度由80 m到1500 m不等;对应在次级低频(4 kHz)信号界面可以清晰显示流体渗漏的浅地层结构特征,从中不仅可以识别出流体的运移通道,如泥火山和管状通道等,而且揭示了流体逸散的残留地貌,如麻坑构造和海底滑坡等.本文依托参量阵浅地层剖面数据,对巴基斯坦马克兰海域羽状流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为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垫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使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区域和远震宽频带波形,通过频率域和时间域多步反演,研究四川芦山 MS 7.0地震基于点源模型的震源机制解和有限断层模型。考虑到使用不同波形资料类型、盆地效应及简化的一维速度模型等给反演震源参数带来的影响,经测试比较,结果表明:使用区域波形和本区域简化一维速度模型,波形拟合误差最小。此次地震表现为高倾角纯逆冲型事件矩心在水平方向上位于震中偏南西向约4.5 km,最佳波形拟合矩心深度约17 km,矩震级 MW约6.6。推断此地震大多数能量主要在震源偏南西约4.5 km 处释放。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