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21.
长白山天池火山地震类型及火山活动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以来,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出现了地震活动增强、地形变加剧和多种地球化学异常等现象,火山口附近发生的多次有感地震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利用2002年以来的流动地震观测资料,采用频谱分析、时频分析和多台站资料对比的方法,对火山区地震事件的类型进行了分析;对火山活动的危险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天池火山区出现的大量地震活动仍然属于火山构造地震,少量台站地震记录中表现出的低频特征主要是由于局部介质影响造成的,排除了长周期地震引起的可能。尽管长白山天池火山地震活动明最增强,震群活动较为频繁,但仍属于岩浆活动的早期阶段,短期内发生火山喷发的危险性较小。  相似文献   
22.
青藏高原东缘下地壳流动的地震学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0年完成的穿过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的深地震测深剖面揭示了川西高原的地壳结构具有地壳增厚(主要是下地壳增厚)、地壳平均速度低等特点,显示地壳的缩短与增厚的碰撞变形特征。根据川西高原上设置各爆炸点的记录截面图共同呈现PmP(莫霍界面反射波)弱能量的特点,推断在川西高原的下地壳介质具有强衰减(Qp=100~300)的性质。利用我国西部地区的宽频带地震台站的面波资料反演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地壳上地幔S波三维速度结构,在周期T=29.2s和T=42.9s的Rayleigh波群速度分布图上,显示了青藏高原东部(包括川西高原)呈现大范围的低速异常。多方面的结果表明,地震学方法为当前流行的下地壳流动模型提供了深部证据。  相似文献   
23.
青藏高原东部上地幔各向异性及相关的壳幔耦合型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和云南、四川、甘肃、青海区域数字地震台网, 以及布设在川、滇、藏地区的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网共116个台站所记录的远震SKS波形资料作偏振分析, 采用叠加分析方法求得每一个台站的SKS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的时间延迟, 获得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近地区的上地幔各向异性图像. 将该地区全球定位系统(GPS)的观测结果与上地幔各向异性分布相结合作地壳-地幔耦合变形的分析,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内部和高原外部的云南地区具有不同的壳幔变形特征, 在高原的东缘地区(大致位于川滇西部的26°~27°N之间)存在一个壳幔变形的横向过渡带. 过渡带以南地区的快波偏振方向从滇西南的S60°~70°E逐渐转变到滇东南的近东西向, 以北的滇西北部和川西南部, 快波偏振方向为近似的南北向. 高原内部表现为强壳幔耦合型, 高原外部则属于壳幔解耦型. 这一横向过渡带与地表的断裂走向不一致, 但在地壳和上地幔, 其地球物理场(如: 地壳厚度, 布格重力异常和构造应力方向等)都具有横向过渡的特征. 该横向过渡带邻近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在板块边界动力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4.
已有的观测表明,较大地震能激发次声波,同时次声传感器广泛用于全球活动火山监测中.为监测云南西部强震活动及腾冲火山活动,一个由4个子台组成的中心三角形地震/次声台阵被布设在云南腾冲火山区.  相似文献   
25.
在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地震重点监视区地震与次声联合台阵探测对比试验》支持下,在云南腾冲火山区建设了一个由4个子台组成的三角形地震/次声台阵,首次将宽频带地震计及次声传感器联合部署在强地震活跃区及火山区。本文详细介绍了腾冲火山区地震/次声台阵的建设及其观测系统组成,特别是与次声观测有关的次声降噪滤波系统,并提出了下一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6.
2005年12月在蒙特利尔举行的《京都议定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决定按议定书第三条第九款的规定启动附件一缔约方(发达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2012年后温室气体减排指标的谈判,即第二承诺期谈判,并成立了“不限名额特设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第二承诺期谈  相似文献   
27.
收集了研究区域(68°-150°E,5°-55°N)内33个数字地震台站记录的面波资料,利用多重滤波技术提取了4000余条路径上的Love波群速度频散曲线. 将研究区域划分成1°×1°网格,采取Occam反演方法得到了7.3-184s共43个周期的Love波群速度分布图;然后对网格结点进行S波速度结构反演,得出研究区域内420km深度内的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 并采用Checkerboard方法对分辨率进行检验,得到横向的分辨率约为3°-5°.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壳上地幔结构的横向不均匀性非常明显,内部结构与地表特征的相关性可以达到0-150km深度. 大陆地区东西分带、南北分块,块体的边界反映比较清晰.  相似文献   
28.
Introduction The Yunnan region is located on the east margin of the collision zone between the Indian and Eurasian plates; it belongs to the south section of the N-S Seismic Belt of China and is the junc-ture of the Yangtze metaplatform, Songpan-Garz?fold system, Sanjiang fold system and South China fold system. This region has complex tectonic movements, crisscross faults and frequently occurring strong earthquakes, and hence it is one of the regions with the strongest earthquake ac-tivi…  相似文献   
29.
龙门山断裂带深部构造和物性分布的分段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龙门山断裂带周边的固定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地震观测获得的宽频带地震记录,用多种地震学方法研究该地区的地壳上地幔结构。深部结构研究表明,龙门山断裂带物性分布具有显著的分段特征。用远震接收函数H-k叠加方法计算了各个台站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地壳厚度总体变化是,地壳从东向西增厚,最小厚度为37.8 km,最大厚度是68.1 km。从东南向西北横跨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壳急剧增厚,从41.5 km增厚至52.5 km。但是,龙门山断裂带两侧地壳厚度的差异在断裂带的南段和北段是不同的。在南段,地壳厚度急剧变化的分界线在中央断裂附近;在中段,分界线在后山断裂附近;在北段,则断裂带两侧地壳厚度差异很小。泊松比的空间分布是,松潘—甘孜地体北部和西秦岭造山带具有低泊松比(ν<0.26),扬子地台具有低—中泊松比(ν<0.27),松潘—甘孜地体南部、三江褶皱带和四川盆地具有中—高泊松比(0.26<ν<0.29)。除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及其附近,大部分地区均不具有超高的泊松比(ν>0.30)。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壳具有高泊松比(ν>0.30),而北段地壳则为中—低泊松比。高泊松比可以看成是铁镁质组分增加和/或部分熔融的证据,表明那里的下地壳部分熔融是可能的。松潘—甘孜地体东南部地区的下地壳处于富含流体或温度较高的部分熔融状态,它有助于青藏高原的下地壳物质向东运动。青藏高原东部中、上地壳向东运动受刚性强度较大的扬子地台的阻挡,沿龙门山断裂带产生应变能积累。当应变达到临界值,发生急剧的摩擦滑动,释放积累的应变能,产生汶川Ms8.0地震。汶川地震在龙门山断裂带不同地段,表现出不同的破裂特征和余震分布,可能与断层带的分段深部构造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30.
青藏高原及邻区的Rayleigh面波的方位各向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Rayleigh波层析成像研究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方位各向异性.收集了包括近年来在云南和川西藏东地区布设的流动台网在内的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宽频带地震台站的记录,使得大部分地区有理想的射线覆盖,因此反演结果获得较高的分辨.模型分辨率的测试表明,大于400km范围内的各向异性特征以及大于2%的各向异性强度是可靠的.青藏高原内部的方位各向异性具有与大地构造相似的分区特征.高原东部大部分地区地壳各向异性强度大于2%,且表现为环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顺时针旋转.在垂直方向上,高原内部的上地壳、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的各向异性方向基本一致,也与GPS所观测到的速度场和SKS快波方向基本一致,揭示高原下方的岩石圈变形是垂直连贯变形.在高原外部的云南地区,地壳和上地幔岩石圈方位各向异性的强度均小于2%,因此SKS波从核幔边界至台站间产生的分裂应主要归因于软流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