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76篇
海洋学   108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11.
臧世权  汪传武  张波  张涛  郭保铎 《探矿工程》2013,40(4):17-19,23
榆横矿区赵石畔井田勘探中探索和总结钻探工艺,选择合理的设备和机具,使用适合的泥浆体系,特别是肋骨钻头和卡断器配合长岩心管钻具使用,大幅度提高了钻探效率,减少孔内事故,保证施工质量,该工艺对该地区钻探施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2.
根据2009年8月在乳山湾及其毗邻海域的综合调查,分析了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氮、磷含量及其组成形态的变化,初步探讨了影响底质理化参数变化的原因及对乳山湾外近岸底层低氧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乳山湾外近海为粉砂质岸滩,以细颗粒为主;底质中有机碳含量介于0.49% ~0.93%,平均值为0.69%;总氮含量介于382~1020 mg/kg,平均值为671 mg/kg;可溶性总氮含量介于23.0 ~ 60.0 mg/kg,平均值为44.0mg/kg,其中可溶性有机氮和氨氮分别占可溶性总氮的58.8%和38.8%;总磷含量介于138~769 mg/kg,平均值为356 mg/kg,有机磷是占有绝对优势的磷形态(62.5%).研究区域沉积物中总氮和湾内相当,有机碳、总磷含量普遍低于乳山湾内,但均明显高于南黄海区域,且呈还原性状态.调查区域内沉积物中相对较高的有机碳、氮、磷可能是在潮流作用下乳山湾与外海的物质交换所致,其耗氧过程是导致底层溶解氧亏损的重要原因,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13.
连环湖马圈泡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连环湖马圈泡柱状沉积物重金属(Cr、Cu、Mn、Ni、Pb、Zn、Cd)等地球化学指标的分析, 对马圈泡沉积物污染历史进行了讨论。根据元素的变化趋势,结合颗粒组成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富集状况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并辅以210Pb、137Cs测年数据,研究了自1937年以来该湖区沉积物重金属元素污染特征、来源、污染历史及污染程度。结果表明,1987年以前各元素含量变化趋势平稳,1987年至今,7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均明显增加。重金属元素的来源包括自然来源和人为输入。从单向污染系数来看Cu、Ni、Cr、Pb、Zn属于中等污染强度,Mn、Cd达到了强污染程度;从综合污染系数来看,表层重金属元素主要为中等程度的污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历史与该区经济发展阶段相吻合可为其湖区生态环境的整治与改善提供基础性的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114.
夏季青藏高原雷暴天气及其天气学特征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尤伟  臧增亮  潘晓滨  李毅  安成  李安泰 《高原气象》2012,31(6):1523-1529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00-2009年夏季(6-8月)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雷暴天气各要素的垂直廓线特征,在此基础上,修正了K指数,并对修正后的K指数(KM)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高原雷暴中心主要发生在高原西南侧的日喀则、高原中部腹地那曲、拉萨一带以及高原东部地区,夏季高原中部雷暴中心区随月份向西南转移,其东侧的雷暴中心区随月份向南偏移,雷暴中心位置向南偏移且雷暴的月平均频数减少,高原上由南向北雷暴发生的时段不同,高原中部和北部的那曲、沱沱河雷暴峰值的出现时段比南部的拉萨早3~6h;高原南部的定日和拉萨雷暴日大气低层存在逆湿现象。高原地区雷暴日500~400hPa之间为不稳定层,400hPa以上为稳定层,400hPa处假相当位温为最小值,雷暴日平均风向为西南风;对KM指数检验表明,大多数雷暴日KM>10℃,占总雷暴日的92.7%;当KM<0℃时几乎无雷暴发生,KM指数对雷暴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5.
文章首先介绍了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的意义,明确了建湖县采矿权实地核查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其次,阐述了JSCORS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分析了将JSCORS技术用于建湖县采矿权实地核查的优势;最后描述了JSCORS技术支持下建湖县采矿权实地核查的野外工作流程,并总结了应用JSCORS技术进行采矿权核查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16.
采用ArcGIS组件集合Arc Objects开发技术,通过对系统设计、系统分析和系统实现,以及Arc Objects技术与GPS技术结合的有效性实践探索,构建扑火队伍跟踪监控指挥系统,实现了县级防火指挥中心对扑火队伍实时监控和指挥,以及省、市级防火指挥中心通过互联网对扑火队伍的监控功能。为森林防火决策科学化、指挥快速化、调度实时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7.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期产业用地变化图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隽  臧淑英  郭红  倪超 《地理研究》2015,34(10):1911-1919
运用地理信息图谱的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构建了资源枯竭城市——大庆市的网格信息图谱模型,分析了研究区1996-2010年产业用地的演变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第一产业用地面积最广,主要分布在矿产资源不丰富的城市外围地区,并呈现聚集和增加趋势;主要工矿区的第二产业用地变化最为剧烈,第二产业用地正逐步从资源地的传统矿区向规划新建的工业园区迁移;第三产业用地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域,呈点状分散于核心居民区周围,第三产业用地仍表现为粗放模式发展。图谱研究说明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土地规划在土地类型转化中发挥了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18.
黑龙江省大庆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以石油资源、草场资源和耕地资源发展起来),是人地关系作用最强烈的区域之一,也是土地利用发生急剧变化且具有特色的区域.揭示本区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引发的生态安全问题,对于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及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为此,本研究基于大庆市1978、1988、1992、1996和2001年5个时段的MSS和TM影像,获取20a来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信息.以GIS技术为数据集成分析平台,计算湿地景观格局指数和各湿地景观类型的时空转移过程,以期从景观格局的角度定量刻画区域湿地景观过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和由此产生的湿地生态安全威胁.结果表明,区域内耕地不断增加,建设用地的扩大,以及湿地盐碱化和草甸化过程,是湿地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地利用造成的湿地景观分割、景观破碎和景观迅速减少,对生物多样性安全、水资源安全和人类健康安全等产生威胁;因而,应根据人类与自然共生原理,对不同湿地进行景观生态的分析、评价、规划和设计,逐步恢复原有的自然湿地景观,使其发挥多种湿地功能.  相似文献   
119.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网络化服务建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理信息网络化服务是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核心内容,本文阐述了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地理信息网络化服务的整体建设思想、服务架构、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提出了地理信息网络化服务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0.
地图代数在用地选址模拟中的应用——以大庆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哈大齐工业走廊用地总体规划中,大庆市共开发340.9km2,其中盐碱地达320km2。本文利用GIS的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st)模块建立选址模型,以地图代数为分析语言,在栅格数据(Grid)的环境下,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权重,对大庆地区的工业用地选址情况进行模拟,当适宜度value≥8.38,我们已获得的土地面积达到362.07km2。结果表明在栅格数据的环境下,以GIS地图代数进行用地选址,科学性强、易于在计算机上实现,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