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5篇 |
免费 | 58篇 |
国内免费 | 4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7篇 |
大气科学 | 42篇 |
地球物理 | 14篇 |
地质学 | 97篇 |
海洋学 | 110篇 |
综合类 | 18篇 |
自然地理 | 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34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5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6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从总体上讲,我国是一个耕地后备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耕地后备资源供应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将会日益尖锐。耕地后备资源不能可持续供应就会影响未来的耕地补充,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据有关测算表明,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最高峰16亿,为保障粮食安全所需要的耕地面积大约为19亿亩。而2001年我国的耕地面积保有量为19.14亿亩,即大体上同2030年的必须保有量持平。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占用大量耕地,生态环境保护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耕地必然会进一步减少。这一形势,对耕地后备资源的… 相似文献
102.
对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采自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区域16个站位的土壤样品进行了细菌的分离培养。经细菌16S r DNA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共鉴定得到3个门,13个属的67株细菌。其中优势门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优势属为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对受到不同外界动物因素影响的4个典型站位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初步分析了土壤理化因子对可培养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菲尔德斯半岛人活动对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群落的影响显著区别于企鹅和海豹。研究还对产淀粉酶的菌株进行了筛选,发现8株产淀粉酶的菌株。 相似文献
103.
104.
采用化学裂解法从乳山湾外海溶氧低值区不同溶解氧质量浓度(3.7~7.0mg.L-1)的6个站位海水样品中提取了环境DNA样品。以试剂盒纯化后的DNA样品为模板扩增其16SrRNA基因V3区,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子文库构建及DNA测序对溶氧低值区海水中的细菌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乳山湾外海溶氧低值区不同溶解氧质量浓度的6个站位底层海水样品中的细菌群落结构是相似的,它们均由隶属于Alteromonas(交替单胞菌属)、Salegentibacter(需盐杆菌属)等10个属的18种细菌组成。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这些细菌分别属于α变形菌纲(2种)、γ变形菌纲(12种)和黄杆菌纲(3种)三个大类。在乳山湾外海溶氧低值区的海水样品中细菌多样性最高的类群是γ变形菌纲。 相似文献
105.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网络化服务建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理信息网络化服务是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核心内容,本文阐述了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地理信息网络化服务的整体建设思想、服务架构、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提出了地理信息网络化服务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6.
107.
目前,国内多数油田已步入高含水开采阶段,地下剩余油分散、油水关系复杂,开采难度大.所以正确评价储层剩余油饱和度、提高采收率是各油田都亟需解决的问题.而过套管电阻率测井能实现套管井中储层电阻率的测量,进而计算剩余油饱和度.瞬变电磁法最初应用于矿物资源的探测,近年来,逐步拓展到油气测井领域,瞬变电磁法过套管电阻率测井技术是一种新的套后测井技术,实现了套管井中地层电阻率的测量,为剩余油的监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本文基于大量的文献调研,对瞬变电磁法过套管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进而对过套管电阻率测井现有的主要成果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8.
109.
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湿地生态安全响应--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黑龙江省大庆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以石油资源、草场资源和耕地资源发展起来),是人地关系作用最强烈的区域之一,也是土地利用发生急剧变化且具有特色的区域.揭示本区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引发的生态安全问题,对于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及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为此,本研究基于大庆市1978、1988、1992、1996和2001年5个时段的MSS和TM影像,获取20a来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信息.以GIS技术为数据集成分析平台,计算湿地景观格局指数和各湿地景观类型的时空转移过程,以期从景观格局的角度定量刻画区域湿地景观过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和由此产生的湿地生态安全威胁.结果表明,区域内耕地不断增加,建设用地的扩大,以及湿地盐碱化和草甸化过程,是湿地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地利用造成的湿地景观分割、景观破碎和景观迅速减少,对生物多样性安全、水资源安全和人类健康安全等产生威胁;因而,应根据人类与自然共生原理,对不同湿地进行景观生态的分析、评价、规划和设计,逐步恢复原有的自然湿地景观,使其发挥多种湿地功能. 相似文献
110.
1957~2016年中国农业界限温度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830个气象站点1957~2016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五日滑动平均法和GIS方法确定了近60 a农业界限温度(0℃、5℃、10℃)的初终日期和持续日数,并比较分析1957~1986年和1987~2016年2个时段的≥0℃、≥5℃和≥10℃农业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期和持续日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1957~1986年相比,1987~2016年中国农业界限温度(0℃、5℃、10℃)的总体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即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增加,各地区变化幅度不同,东北、华北和青藏高原地区变化幅度最大。中国各界限温度的终日变化幅度均较小,初日和持续日数变化较大。≥0℃初日在东北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区分别提前3~9 d和3~15 d,持续日数在东北和华北部分地区分别增加3~15 d和2~18 d,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增加4~16 d;≥5℃初日在东北和华中地区分别提前4~9 d和6~13 d,持续日数在东北、华北部分地区分别增加4~13 d和2~14 d,青藏高原地区增加2~23 d;≥10℃初日在东北和青藏高原地区分别提前2~9 d和2~13 d,持续日数在东北和青藏高原地区变化最为显著,分别增加3~15 d和5~25 d。农业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期和持续日数变化,使作物生育期延长和种植界线北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