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03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81.
地处山西省介休市洪山镇狐岐山脚下的钙华,是山西省内娘子关钙华景观之外的又一具有观赏潜质的岩溶景观。其出露范围较大,厚度稳定,形态优美,具有较高的旅游地质观赏价值。文章对洪山钙华进行了系统的地质调查和剖面实测,对钙华的分布范围、产出状态、岩石特征、岩石化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同位素年代等进行了研究,并从洪山泉岩溶水系统循环的角度,探讨了钙华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形成时代,可为该区钙化的保护和景观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2.
三分量地震资料的偏振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奇异值分解运用于三分量地震资料矩阵中,得到了径向能量这一具有物理内涵的数学表达式.证明了资料矩阵的总能量可用奇异值的平方和来表达,以及P波到达的径向能量最大值在第一奇异向量方向出现.据此得到偏振属性,其中最显著的特点P波出现在径向能量接近于最大的地方,这可以给弱信号提供较准确的到时.为发展同时利用偏振和频散资料的联合反演不同周期面波相速度的横向不均匀分布这一新的反演方法提供偏振分析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3.
晚更新世以来渤海湾沿岸普遍出现三期海侵,不同学者通过钻孔以及古海岸遗迹分析探讨了渤海湾西岸、南岸晚更新世以来的海侵沉积演化及海平面变化,而渤海湾西北岸地区晚更新世海侵沉积持征、古生物持征及海侵层对比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渤海湾西北岸多个钻孔岩心进行年代学、沉积学和微体古生物研究,建立了研究区不同构造单元的40 m以...  相似文献   
84.
对滦河三角洲南部孔深383m的MT04孔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研究,结果显示:1)孔深0~90m和244~383m沉积物携磁矿物主要为磁铁矿,90~244m沉积物携磁矿物主要为赤铁矿;2)基于208个样品(28个交变样品,180个热退样品)分离出的特征剩磁,建立了钻孔的磁性地层,并与标准极性年表相对比。结果显示,MT04孔记录了Mammoth负极性亚时(C2An.2r)至Brunhes正极性时(Cln)之间的沉积,钻孔M/B界限埋深122.4m,G/M界限埋深为327.2m,钻孔底部年龄约为3.2Ma,而钻孔上更新统底界埋深为83m。MT04孔包括3个沉积阶段:Ⅰ阶段为1.0~3.2Ma,沉积速率平均为92m/Ma,湖相地层为主,为构造稳定期,气候控制了MT04孔的沉积环境和速率;Ⅱ阶段为0.8~1.0Ma,为构造活动期,沉积物以细砂为主,且多为入湖河流和富有机质的粉砂;Ⅲ阶段为0~0.8Ma,构造和气候变化双重作用控制沉积过程,MIS 5阶段T3阶地形成之后河流下切,研究区沉积约30m厚连续砂层,且部分层位受海侵影响形成潮控河流;MIS 3阶段滦河东流并入青龙河入海,在此沉积约15m厚连续砂层;MIS 1阶段滦河摆动至此入海形成典型的两期沙坝-澙湖海岸。  相似文献   
85.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与治理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毕晶晶  彭昌盛  胥慧真 《地下水》2010,32(1):97-102
地下水的硝酸盐污染是全球所面临的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对硝酸盐污染的地下水修复技术的研究也自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就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机理和途径、对人体及其它生物的危害以及修复技术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另外,就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治理引用了工程实际加以说明。最后指出了未来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治理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6.
选取西秦岭两当地区太阳寺岩组的变质碎屑岩为研究对象,依据CL图像,采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方法,探讨两当地区太阳寺岩组的形成时代与物源。两当地区太阳寺岩组的锆石U-Pb年龄及与邻近地层的变质变形关系和时代对比表明,太阳寺岩组的沉积时代为426~420Ma,为晚志留世—末志留世。太阳寺岩组的碎屑锆石年龄谱可分为4组:500~420Ma、955~550Ma、1866~1227Ma和3039~2132Ma。早古生代年龄组呈现最强的烈峰值特征,峰值为438Ma,该组锆石物源以西秦岭北缘构造带为主;新元古代年龄组的碎屑锆石物源为西秦岭北缘构造带和北祁连造山带;中元古代和古元古代—新太古代年龄组的碎屑锆石物源主要来自于北祁连造山带和西秦岭北缘构造带基底岩系。综合分析认为,西秦岭北缘构造带为天水两当地区太阳寺岩组碎屑沉积物的主要源区。  相似文献   
87.
对金沙江—红河成矿带南段铜厂斑岩铜钼矿区含矿的石英正长斑岩和无矿的细粒正长岩开展了锆石的Ce4+/Ce3+比值、δCe及δEu值的研究,结果显示含矿的4个石英正长斑岩样品的锆石Ce4+/Ce3+比值变化范围为208~336,平均比值为265,δCe值变化范围为17.6~60.6,平均值为33.8,δEu值变化范围为0.592~0.628,平均值为0.611,不含矿的1个细粒正长岩样品的锆石Ce4+/Ce3+比值为61,δCe值为8.50,δEu值为0.424,含矿的石英正长斑岩的锆石Ce4+/Ce3+比值、δCe及δEu值均明显高于不含矿的细粒正长岩,反映了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具有相对高的氧化状态。对比金沙江—红河成矿带北段的玉龙斑岩铜钼矿带和中段的马厂箐斑岩铜钼矿的含矿与无矿岩体,它们的锆石Ce4+/Ce3+比值与南段铜厂斑岩铜钼矿含矿及无矿岩体具有基本类似的特征,含矿岩体的锆石Ce4+/Ce3+比值通常大于200,而不含矿岩体的锆石Ce4+/Ce3+比值基本上都小于120。这种差异对进一步认识金沙江—红河成矿带斑岩铜钼矿的岩浆氧逸度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斑岩铜钼矿的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8.
皖南绩溪县靠背尖花岗闪长斑岩侵位于新元古代南华系、震旦系和下古生界海相沉积盖层中,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准铝质Ⅰ型斑岩体,稀土、微量元素及Sm-Nd、Rd-Sr同位素数据指示其主要来自地壳重熔,并有幔源物质的加入.异常高的Ba-Sr含量源于对区域早期富Ba-Sr岩浆岩物质的继承,幔源物质的加入使岩浆由S型转为Ⅰ型.微量元素构造判别图指示其形成于岛孤环境.三件样品锆石SHRIMP U-Pb测年得出的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151.9±1.1Ma、147.7±1.3Ma和152.7±1.1Ma,表明岩体侵位于晚侏罗世.靠背尖岩体受后期热液影响广泛发育钾化、硅化等高温蚀变,并可能有高温条件的韧性变形,因此前人报道的黑云母40Ar/39 Ar年龄134.3±1.4Ma可能代表构造热事件的年龄.  相似文献   
89.
长江作为连接青藏高原与西太平洋边缘海的最重要水系之一,其形成演化研究备受学者关注。详细梳理了近几十年来苏北-南黄海西部埋藏古河道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本区第四纪以来长江古河道的埋藏分布状况进行了综述。研究显示,本区长江埋藏古河道特别发育,并在第四纪期间经历了多次迁移、往返摆动。由于本区面积广大且古地貌条件复杂、研究分析所采用的钻孔空间分辨率偏低、高质量的岩芯缺乏和采样密度不够以及测年方法局限等因素限制,目前对长江古河道迁移路线的认识仍存在较多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第四纪以来长江古河道大致在扬州-泰州-姜堰-海安-弶港一线以南摆动,但对于其具体入海位置仍存在较多争议;另一种观点认为受长江三角洲地区差异性构造沉降与地形障碍影响,长江古河道自苏北平原、经北翼地区而逐渐南迁。此外,在毗邻的南黄海西部陆架区也发现了一系列形成于晚更新世末期近东西向的长江古河道。作为长江古河道变迁的一个关键研究区,今后需在提高钻孔研究分辨率、建立第四纪高精度可靠年代标尺、加强长时间尺度物源及海陆记录对比研究等方面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查明长江古河道的埋藏分布规律,将有助于深入认识第四纪长江沉积物源-汇系统的形成演化过程和机制,丰富该区古地貌与沉积环境演化信息,对于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工程建设选址亦可提供重要的基础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0.
目的: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技术考察不同产地布渣叶的差异性化学成分。方法:色谱条件为Waters CORTECS UPLC C18色谱柱(2.1 mm×150 mm,1.6 μm),以甲醇(A)-0.1%甲酸水溶液(B)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25 ml/min,进样量1 μl。采用电喷雾电离(ESI)技术,在负离子模式进行采集检测。应用主成分分析(PCA)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统计技术对代谢轮廓及化学成分进行差异性聚类,并筛选布渣叶的差异化学成分。结果:安徽产地与其他产地布渣叶在化学成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鉴定出13个黄酮类差异成分(3个原花青素类、5个黄酮碳苷类、5个黄酮醇氧苷类)。结论:通过该研究建立的UPLC-Q-TOF-MS/MS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明确了不同产地布渣叶的差异化学成分,为布渣叶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为揭示生态环境对布渣叶代谢物合成积累的影响规律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