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41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151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71.
非饱和渗流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章广成  唐辉明  胡斌 《岩土力学》2007,28(5):965-970
库水位下降对滑坡的稳定性具有较大影响。提出了土水特征曲线的多项式约束优化模型和一种新的溢出面边界条件约束函数,并用ANSYS的APDL语言编制了饱和-非饱和渗流程序。以赵树岭滑坡为例,首先利用核磁共振(NMR)技术和钻孔资料建立该滑坡的物理模型,然后模拟了长江水位以不同速度从175 m下降到145 m时该滑坡的渗流场,对每种工况不同时刻的滑坡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库水位下降过程中稳定性系数会出现极小值,库水位下降速度越大,稳定性系数极小值越小,出现极小值的时刻也越早。  相似文献   
72.
宋慧波  王芳  胡斌 《沉积学报》2015,33(6):1126-1139
晋中南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是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其中碳酸盐岩中发育丰富的遗迹化石。通过对山西太原西山和陵川附城一带露头剖面遗迹化石的详细观察、鉴定与分析,共识别出10个遗迹属、14个遗迹种,其生态类型包括进食迹10种、觅食迹和居住迹各2种。基于各灰岩层中遗迹化石的组成、产状、大小、潜穴充填物的成分及颜色、宿主岩的岩性等特征,建立了4种遗迹组构及其沉积环境分布模式:类型A:大型Zoophycos-Thalassinoides遗迹组构,出现于海湾(潟湖)及潮坪沉积环境;类型B:大型Zoophycos-Planolites遗迹组构,发育在海平面至正常天气浪基面附近区域的浅海上部沉积环境或水体浅且较平静的局限碳酸盐岩台地环境;类型C:中型Zoophycos-Teichichnus遗迹组构,主要产生在正常天气浪基面之下、风暴浪基面之上的浅海中部沉积环境;类型D:小型Zoophycos-Chondrites遗迹组构,形成于风暴浪基面之下、水体较深且贫氧的浅海下部沉积环境。这一成果可以为精细研究本区太原组的沉积环境变迁史提供重要的生物学信息,也可为煤与煤层气的生成环境提供生物学记录方面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3.
在高精度建模方法越来越丰富的背景下,三维城市场景往往具有较大的场景规模和较高的复杂性,因此,当单台计算机难以满足实时绘制的需求时,多采用更加适合超高分辨率大屏幕显示的Sort-First方式进行并行绘制。针对现有研究性能量化分析的缺乏,及自适应负载平衡方法的缺陷,本文通过Sort-First并行绘制系统的加速比模型,分析绘制节点数、显示分辨率、网络传输速度、任务划分等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以及将绘制时间和传输时间的和作为反馈,对现有负载平衡策略进行了改进。本文给出了系统达到最高加速比,即负载完全均衡理想情况下的一个量化的必要条件。最后,基于Sort-First的并行绘制实验验证上述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改进加强了各节点的负载平衡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性能。  相似文献   
74.
大数据时代,需要对海量空间数据更快速地建立高效索引,使用递归排序网格(STR)方法构建的R树具有优秀的查询性能,但构建效率不高。本文利用基于计算机图形处理器(GPU)的通用计算具有细粒度可并行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STR算法的R树GPU并行构建算法,使用线性数据结构存储R树,并且用整体排序代替分段排序,细化算法的并行粒度。实验结果表明,同CPU算法相比,本文算法的加速比最高可达27倍,并且呈现出随着数据量增大而变大的趋势。本文算法充分利用GPU的并行处理能力,高效构建了性能优越的R树空间索引。  相似文献   
75.
河南省太原组沉积时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河南省早二叠世太原组沉积区位于华北盆地南部北秦岭褶皱带栾川—固始深断裂以北地区,当时的沉积盆地受华北地块西隆东倾的构造古地理控制,是晚古生代华北陆表海盆地或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的一部分,发育了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夹碎屑岩和煤为特色的陆表海沉积。太原组岩性以灰—深灰色薄—中厚层状生物屑灰岩为主,夹薄—中厚层状的泥岩、泥灰岩、细...  相似文献   
76.
路淼  李东东  李武  董亚萍  胡斌 《地学前缘》2021,28(6):179-186
天然水体系的体积性质与压力、温度、组成的相关性(PVTx性质)研究在地球化学、盐湖化工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密度是卤水最基本的体积性质,不仅可以通过实验测定,还可以用理论模型进行预测。建立富钾卤水密度与组成、温度的关联模型有助于认识钾在复杂卤水中的富集、迁移规律。为了构建基于Pitzer离子相互作用模型的卤水密度预测方法,本文用高精度振荡管密度计测定了常压下KCl、CaCl2纯盐溶液以及最高离子强度为11.8 mol·kg-1的混合溶液在283~323 K下的密度,用所测得的密度通过Pitzer离子相互作用模型拟合得到多温下Pitzer单电解质参数和Pitzer混合参数。用Pitzer模型参数计算了Na-K-Ca-Mg-Cl-H2O体系293~313 K的密度,计算密度值与实验值的相对偏差在±0.25%以内,计算的结果整体上要优于文献值,文献在计算中均未考虑Pitzer混合参数项。结果表明,K、Ca、Cl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对于Na-K-Ca-Mg-Cl-H2O溶液的密度有显著的影响,本文获得的Pitzer参数反映了这些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可用于计算含有K、Ca、Cl离子的复杂卤水密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77.
多次波压制一直是海洋地震数据处理的研究重点,SRME(surface-related multiple elimination)方法通过多次波预测、自适应减去两个步骤实现多次波压制,具有压制精度高、模型依赖度低等优点,是工业界广泛采用的方法。但是常规减去方法在一次波、多次波交叉位置易出现一次波损伤、多次波残留等现象,进而增加后续地震处理、解释的难度。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经验低秩表示的自适应多次波减去方法。首先,采用经验低秩表示方法,将地震数据自适应地分解为信噪比高、倾角单一、同相轴相位圆滑的低秩倾角分量,简化地震数据倾角成分的复杂程度,以优化低秩表示过程中局部窗口的参数选择问题;然后,在不同低秩倾角分量中分别采用基于能量最小原则的匹配减去方法,避免匹配过程出现同相轴交叉,并重构各分量,在保证计算效率的前提下提升多次波压制效果。针对理论数据和实际数据进行了有效性测试,本文方法在多次波压制结果和保幅性两方面优于传统方法,并采用抗噪性测试证明了该方法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78.
孙宇  王德利  胡斌 《世界地质》2018,37(1):267-275
为避免时空域地震干涉技术预测层间多次波过程中出现假象干扰,影响地震资料处理。笔者结合线性Radon变换与地震干涉技术,在线性Radon域中利用地震干涉技术预测层间多次波。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线性Radon域地震干涉层间多次波预测方法的有效性,并将该方法应用到复杂速度模型中。结果表明,线性Radon域地震干涉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时空域地震干涉技术预测层间多次波存在的假象,压缩数据体积大小,提高计算效率,并能够适用于复杂地质环境。  相似文献   
79.
秦燕  范昌福  胡斌  李延河 《地质学报》2015,89(Z1):97-98
<正>随着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发展,氮、氧同位素开始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硝酸盐中氮氧同位素组成可以为识别硝酸盐的来源提供直接的手段。在国内,李延河、秦燕等(秦燕等,2008,2012;Li et al.,2010;李延河等,2011;Qin et al.,2012)利用高精度硝酸盐氮氧同位素离线分析方法,对吐-哈地区库姆塔格、小草湖等钠硝石矿床和乌宗布拉  相似文献   
80.
前河金矿床地处华北地块南缘的熊耳地体南端,是典型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文章在综合前人大量研究成果资料基础上,从成矿物质的源、运、储三个方面分析了矿床形成过程。流体包裹体数据反映该矿床为低盐度中低温热液矿床,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并有大气降水的参与;铅、硫、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反映,成矿物质来源以深部幔源为主;马超营深大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构成该矿床重要的导矿与容矿构造。其成矿模式可表述为中生代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碰撞造山过程中,熊耳地体南侧硅铝层沿马超营断裂A型俯冲至熊耳地体之下,致使熊耳地体下方的温压等物化条件发生改变,从而形成了前河地区的岩浆-流体系统,并在有利的构造部位成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