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64篇 |
免费 | 857篇 |
国内免费 | 41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18篇 |
大气科学 | 307篇 |
地球物理 | 450篇 |
地质学 | 1729篇 |
海洋学 | 462篇 |
天文学 | 58篇 |
综合类 | 231篇 |
自然地理 | 27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75篇 |
2023年 | 95篇 |
2022年 | 109篇 |
2021年 | 132篇 |
2020年 | 106篇 |
2019年 | 124篇 |
2018年 | 119篇 |
2017年 | 94篇 |
2016年 | 131篇 |
2015年 | 100篇 |
2014年 | 165篇 |
2013年 | 105篇 |
2012年 | 133篇 |
2011年 | 120篇 |
2010年 | 131篇 |
2009年 | 148篇 |
2008年 | 120篇 |
2007年 | 130篇 |
2006年 | 110篇 |
2005年 | 113篇 |
2004年 | 118篇 |
2003年 | 91篇 |
2002年 | 111篇 |
2001年 | 94篇 |
2000年 | 80篇 |
1999年 | 93篇 |
1998年 | 107篇 |
1997年 | 101篇 |
1996年 | 109篇 |
1995年 | 101篇 |
1994年 | 79篇 |
1993年 | 81篇 |
1992年 | 76篇 |
1991年 | 75篇 |
1990年 | 64篇 |
1989年 | 38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18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6篇 |
1959年 | 4篇 |
1958年 | 10篇 |
1957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利用泥芯中稀土元素示踪青铜器的产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青铜器上所残留的陶范或泥芯出发,探讨利用泥芯示踪青铜器产地的可行性。采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试了湖北、陕西、内蒙古和辽宁等地古代遗址出土陶范、泥芯等冶铸遗物的稀土元素,并分析比较了各自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湖北枣阳九连墩和荆门左冢楚墓群出土青铜器上的泥芯进行稀土元素分析,为这些青铜器的铸造地提供信息。研究结果显示,各地陶范和泥芯的稀土元素特征有一定差异,通过分析青铜器上所残留的泥芯或陶范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示踪古代青铜器的产地,即铸造地。 相似文献
72.
地层剥蚀量是沉积盆地埋藏史和热史重建中一个关键的参数.本文利用石油钻井的系统古温标(Ro)资料,并结合多种恢复方法,得出四川盆地主要构造运动时期的剥蚀量.研究表明:加里东期,川东南剥蚀量较大,达2000m.东吴运动时期,川西南、川东南等距二叠纪玄武岩喷发区较近地区的剥蚀量较大,分别在260~450 m和800~900m:印支早期盆地整体遭受了抬升剥蚀作用,剥蚀厚度为100~500 m.印支中、晚期龙门山地区褶皱剥蚀,H1、Y1等钻井该时期的地层剥蚀量超过2000 m.燕山期周缘山系的继续隆升造成山前大范围地区的剥蚀:喜山期盆地周缘钻井的剥蚀量较大,在2000 m左右,而早期古隆起上的钻井如GJ、J13、Z12等钻井的地层剥蚀量则较小,在1000 m左右.可见,四川盆地不同地质时期及不同构造区位的剥蚀厚度都不尽相同,这一时空差异反映了构造运动对该区的差异影响.这一研究也表明,以系统的古温标资料(R_o)为基础,针对不同地质情况选用适当的反演方法并结合多种反演方法.能有效地恢复钻井在不同时期的剥蚀量.上述四川盆地各时期剥蚀地层厚度的恢复,对研究该区的构造、沉积和油气演化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3.
通过分析测定渤海湾100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探讨其分布特征及富集状况,并通过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渤海湾西部岐口凹陷海域底质环境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渤海湾西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As、Hg、Cu、Pb、Cd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2.9×10-6、0.031×10-6、29.5×10-6、27.4×10-6、0.159×10-6。结合5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图及地累积指数法分析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整体上未受到As、Hg、Cu、Pb、Cd的污染,而在高值区Pb和Cu达到轻度污染的水平;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的评价结果指明,重金属元素的潜在危害程度顺序是Hg>Cd>As>Pb>Cu,研究区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轻微,只有在高值区,Hg和Cd才达到中等程度的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74.
西藏革吉县尕尔穷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西藏阿里地区革吉县的尕尔穷铜金矿床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首个达到详查程度的大型铜金矿床.矿区发育三条断裂,其中F1和F2断层呈北东-南西向展布,F3断层为南北向展布.F1断裂产状复杂、延伸大于3000 m,破碎带内发育的铜金矿体严格受其控制.目前,矿床主要由斑岩型钼(铜、金)矿体、接触带矽卡岩型铜金矿体、F1断裂破碎带内似IOCG型铁铜金矿体组成.不同矿体特征差别显著,斑岩型矿体主要产于石英闪长岩、花岗斑岩中,金属矿物以网脉状辉钼矿主,次为黄铜矿、磁铁矿、黄铁矿;矿物组合有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矽卡岩型矿体主要产于石英闪长岩、花岗斑岩与碳酸盐岩接触带,呈层状、似层状,金属矿物主要为细脉-网脉状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铜蓝、自然铜、自然金、自然银,矿物组合为黄铜矿-磁铁矿-自然金、黄铜矿-斑铜矿-磁铁矿-自然金-银、黄铜矿-赤铁矿-自然金、辉钼矿、黄铜矿-自然金.破碎带内似IOCG型铁铜金矿体产于F1断裂破碎带,呈似层状,金属矿物以细脉-网脉状矿石和角砾状赤铁矿、磁铁矿、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铜蓝、自然金为主;矿物组合为黄铜矿-自然金、黄铜矿-斑铜矿-自然金-银矿、赤铁矿-磁铁矿-自然金、黄铜矿-自然金.根据矿床地质特征,综合前人研究资料,本文对矿床的成因进行了进一步探讨,认为尕尔穷铜金矿床是晚白垩世班怒洋关闭后南羌塘-三江复合板片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之间弧-陆碰撞阶段形成的,具有与钾玄岩-高钾钙碱性闪长类岩体、陆-陆同碰撞钾玄岩-高钾钙碱性重熔型花岗斑岩有成因密切联系的构造-岩浆岩“三位一体”的成矿特征,即主矿体赋存于斑岩、矽卡岩、构造破碎带中形成的“斑岩-矽卡岩-似IOCG”型铜金矿床. 相似文献
75.
地形地貌参数指标是分析区域活动构造的有力工具。本文以渭河上游流域的活动构造研究为例,通过提取地貌的参数指标,如面积-高程积分(Hi)、流域盆地不对称度(AF)、山前曲折度(Smf)以及谷底宽度与谷肩高度的比值(Vf)、盆地形状指数(Bs)等,然后对地貌参数指标等级进行算术平均化(S/n),可得到区域的相对构造活动程度(Iat),分为:低、中等、高、较高四类等级。研究认为渭河上游流域的构造活动程度相对高(Iat=1.50),这种方法对探讨整个区域活动构造的差异性具有很好的效果和意义。 相似文献
76.
以沉积相分析和层序界面识别为依据,将川东-渝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SQ1和SQ2)和6个体系域,编制各沉积体系域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研究表明,SQ1层序时期,研究区受晚二叠世长兴末期的区域构造抬升影响,属于区域性缓慢海进-缓慢海退沉积旋回的产物,一度开阔深水的台盆逐渐变浅而转化为开阔台地沉积环境,台地边缘与台内鲕滩的沉积相分异和沉积作用十分活跃,是形成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的主要时期,尤以海侵期鲕滩最为发育;SQ2层序发育期,受海平面大幅度下降、水循环受限和干旱炎热气候的影响,区域沉积格局由开阔台地转化为局限台地,鲕滩逐渐消失,最终进入频繁暴露的蒸发台地环境,以沉积膏云岩为主,为飞仙关组天然气藏最重要的第一套区域性致密盖层发育层位. 相似文献
77.
東北地質學院地質矿產勘探系,按照新的教學计划,其中規定三年級同學在畢業前要進行生產實習,主要的任務是參加礦區的詳查工作實習,包括槽探、坑探、鑽探等工作,以便畢業后更好的为生產建設服務。我們這次生產實習的地點是中國有名的鞍山鐵矿區。在我們确定了地点的,就進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參加實習的同学三十四人,所到的地點有 相似文献
78.
剧冲式高速滑坡全程动力学机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剧冲式高速滑坡是具有剧动启程,高速运行,碰撞解体及冲击成坝的高速岩质滑坡。本文根据高山峡谷区大型滑坡坝的形成过程,分析了高速岩质滑坡的临床峰残强降加速机理,滑体势动转化加速机理,空气动力擎托持速机理及滑坡坝冲击夯实机理,论述了其运动学特征。 相似文献
79.
新疆苏吉泉石墨矿床成因的碳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新疆苏吉泉石墨矿床产在海西期花岗岩体中,矿石具十分独特的球状构造,石墨的δ13C值分布范围为-20.5‰-23.9‰,平均值为-22.0‰,表明该石墨矿床碳质的有机成因。围岩中特别是中石碳统的含碳沉积岩被海西中期花岗岩岩浆同化,使碳质聚集并重结晶成石墨。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