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4篇
  免费   857篇
  国内免费   413篇
测绘学   418篇
大气科学   307篇
地球物理   450篇
地质学   1729篇
海洋学   462篇
天文学   58篇
综合类   231篇
自然地理   279篇
  2025年   4篇
  2024年   75篇
  2023年   95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32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131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165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133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101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6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10篇
  195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东南极格罗夫山被认为是普里兹造山带向南极内陆的延伸部分,其构造属性为普里兹造山带构造性质提供重要制约。格罗夫山大面积被冰雪所覆盖,零星的基岩露头无法全面反映格罗夫山的地质特征。分布于格罗夫山冰原岛峰附近的冰碛岩可能携带着冰盖之下(冰下高地)更大、更深范围的地质信息,对揭示整个格罗夫山的物质组成和构造演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对格罗夫山碎石带中冰碛岩种类和分布特征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评述了近10年来格罗夫山冰碛岩的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和锆石Hf同位素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得出格罗夫山冰下高地比基岩具有更加复杂的岩石组成,且只经历了泛非期单相变质旋回。高压麻粒岩在格罗夫山冰碛岩中的广泛分布表明格罗夫山冰下高地或者高地的一部分普遍经历了泛非期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与查尔斯王子山—普里兹湾地区其他地体进行对比,格罗夫山冰下高地略早的变质作用时间和较高的变质作用程度表明普里兹造山带的缝合线位置可能位于格罗夫山冰下高地以南。  相似文献   
22.
尕尔穷铜金矿床位于狮泉河晚燕山期结合带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南羌塘-三江复合板片缝合带西段构造单元的交汇处。尕尔穷铜金矿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第一个达到详查程度的矿床,其夕卡岩型矿体中金的资源量达到了中型规模。随着勘探进展在钻孔深部陆续发现花岗斑岩脉,与夕卡岩铜金矿体存在密切的成生关系。2011年的勘查工作又在断层破碎带中  相似文献   
23.
24.
根据祁连山区西部托勒气象站与疏勒河上游昌马堡水文站、鱼儿红雨量站的气温、降水、径流等观测数据,对近50年来疏勒河山区流域气温、降水、径流等水循环要素的变化特征与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祁连西部山区年平均气温呈持续上升的态势,并在1990年代中期后出现一个突变,突变后气温上升速率较突变前明显加快.从气温的季节变化上看,冬季升温的幅度明显大于其他各季,从气温的区域变化来看,中低山地带的气温升幅要大于中高山地带.分析结果还显示,祁连山区西部年降水量总体上亦呈增长的态势,但年际波动比较剧烈.少雨年主要在1990年代以前,多雨年在近20 a;从季节变化上看,夏季降水量变化比较稳定,增减趋势不明显,其他各季降水量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冬季降水量增幅明显.受降水与气温加速上升所带来的冰雪融水增加的影响,疏勒河出山径流的年平均与四季流量亦呈显著增加的态势.考虑到山区夏季降水并未增加,故占年径流量比重较大的夏季径流量的增加主要是冰雪融水的贡献.  相似文献   
25.
塔里木盆地南部历史时期沙漠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塔里木盆地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盆地南部的沙漠南缘及深入沙漠腹地的河流下游的一些地方,"丝绸之路"南道通过这一带,历史上曾一度繁荣。其后受各种因素的作用,城郭、田野被流沙所埋,在原来平坦的地面上,形成沙丘连绵的景象。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献记载为研究该地区历史时期的沙漠化提供了方便。研究这一地区沙漠化的历史情况,将为今后利用当地的水土植物等资源及预测可能引起的某些环境退化问题,俾益借鉴。在生产实践和科学上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6.
渤海海域的上第三系油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渤海湾盆地沉积与构造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迁移与演化、烃源岩与储盖层的空间分布规律,结合盆地内的勘探现状分析了渤海湾海域上第三系的油气远景。认为盆地内凸起、低凸起以上第三系为主体,伴有东营组和前第三系油气藏的复式油气聚集带是目前渤海油气勘探最现实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27.
泌阳断陷下第三系核三^上段可划分为三个陆相层序(S4、S5和S6),每一层序自下而上发育TST、HST和RST三个体系域。对泌阳断陷下第三系核三^上段S5层序各种系统中几类岩石地球化学标型参数的研究发现,在S5层序形成时期,由于在一个旋回性变迁的古气候(古湿度和古温度)驱动下,湖平面发生了一次完整的旋回性变化;湖泊水体的物理化学条件(古盐度、古酸碱度、古氧化还原电位等)及物源性质亦随之发生一次旋回  相似文献   
28.
深源流体—老王寨金矿床含矿流体来源的一种可能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老王寨金矿床含矿流体是一种富含矿化剂Cl^-、CO2和S^2-的高温高压深源流体。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δ^18OH2O值在+6.91‰ ̄+11.76‰之间,δDH2O值为-68.10‰ ̄-101.10‰之间,辉锑矿的δ^34S值为-0.15‰ ̄-1.03‰,方解石的δ^13C值为-0.34‰ ̄-3.12‰。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流体既不是岩浆热液也不是大气降水,而是一种深源流体。  相似文献   
29.
流变对工程岩体的长期变形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目前关于卸荷流变的试验研究中通常只考虑恒轴压卸围压的应力路径,与隧洞开挖过程中围岩的应力调整过程存在一定的差距。以砂质泥岩为试验研究对象,设计进行了加轴压卸围压和恒轴压卸围压条件下的分级卸荷流变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恒轴压卸围压和加轴压卸围压方案下岩样的流变变形趋势总体一致,但相同初始围压条件下,加轴压卸围压试样破坏的围压相对较高,偏应力相对较大,但长期强度与破坏应力的比值相对较小;在围压卸载至岩样临近破坏时,加轴压卸围压方案下岩样的流变应变增长速率明显较快,试样破坏的更加突然;恒轴压卸围压条件下岩样的破坏形态相对简单,一般只存在一条完整的剪切破坏面,而加轴压卸围压条件下岩样的破坏形态要复杂得多,除了控制性的剪切破坏面之外,还伴随有一定数量的次生剪裂纹和张拉裂纹,而且初始围压越大,试样的次生裂纹越多。因此,在隧洞围岩长期变形稳定分析过程中,单纯的恒轴压卸围压流变试验不能满足工程实际需求,应该尽量丰富岩石力学试验的应力路径,以便较好地模拟工程岩体应力的实际变化过程,研究成果为隧洞围岩的长期变形稳定性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0.
为了探讨日本MW 9.0级大地震前后华北和东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作用调整过程与研究意义,对华北和东北地区进行原位现今地应力绝对测量与实时监测、GPS测量,结果表明:日本大地震在山东半岛、华北北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所诱发同震位移引起的张性效应调整周期分别约为6个月(即调整结束时间大约在2011年9月)、15个月(即调整结束时间大约在2012年6月)和26个月(即调整结束时间大约在2013年5月),张性效应调整周期与同震位移大小成正比。在这种调整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区域现今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应力场转换,并可能伴随重大地质事件(如地震等)的发生。2012年5月28日和29日、6月18日、8月26日及2013年1月11日在唐山及其周围地区分别发生的4.8级、3.2级、4.0级、3.3级和3.0级地震与华北北部地区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应力场转换有关,而2013年10月31日以来在吉林省松原市发生的地震群应与东北地区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应力场转换有关,而非一个大地震前的小震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