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30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4 毫秒
21.
冀东金厂峪金矿区印支期成矿作用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厂峪金矿位于河北省迁西县境内,距北京市140km,是华北地区产出规模最大和开采历史最悠久的矿床之一。该矿早在唐代就发现并进行开采,自1958年建矿以来已累计生产黄金32吨  相似文献   
22.
23.
铧尖金矿位于冀东地区,该地区有丰富的铁矿、金矿资源。研究铧尖金矿床中金属矿物的矿物学特征及其成分的变化,可以深入了解该矿床的形成机制并指导后续找矿。通过野外地质观察、室内光学显微镜观察以及电子探针测试、氢氧同位素和硫同位素测试分析,研究表明:铧尖金矿的载金矿物为黄铁矿和石英,金矿物以含银自然金为主,主要存在于黄铁矿裂隙中或被黄铁矿包裹;黄铁矿中硫的含量平均为52.11%,与硫的理论值相比,黄铁矿普遍亏硫,显示出黄铁矿的形成与热液有关;氢氧同位素δD变化范围为-77.9‰~-68.1‰,δ18O变化范围为9.9‰~15.7‰,硫同位素δ34S变化范围为3.2‰~6‰,表明铧尖金矿的热液来源主要为岩浆水,硫源来自深部岩浆源。综上认为铧尖金矿应为岩浆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24.
冀东华尖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成矿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尖金矿床是冀东地区典型的石英脉型金矿床之一,金主要产在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该金矿床各成矿阶段矿石中的流体包裹体主要有3种类型:H2O-CO2包裹体、H2O溶液包裹体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成矿早期的流体为H2O-CO2-NaCl体系,均一温度为320℃左右;主成矿阶段的流体为H2O-NaCl体系,均一温度为280℃左右,不混溶作用以及控矿构造由挤压向拉张的转换是金沉淀的主要原因。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华尖金矿床主成矿期流体既有岩浆水又有大气降水参与,成矿晚期流体是以大气降水为主的混合流体。硫、铅同位素示踪表明,该矿床内的金主要来自在深部重熔的太古宙变质岩,成矿物质直接来源为牛心山花岗岩,间接来源于太古宙遵化群变质岩系,成矿过程与下地壳或上地幔物质的演化和改造有关。华尖金矿床的形成与燕山陆内造山作用的伸展期构造及侵入作用有关,岩浆活动带来了稳定的热源和大量的含金流体,随着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含金硫化物在张性构造部位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25.
基于ArcIMS的中国地貌信息共享平台的研建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中国1:100万数字地貌工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针对地貌数据数据量大、数据比例尺与格式复杂多样等特点,以ArcSDE和Oracle9i为基础,建立中国数字地貌数据库,采用基于C/S体系结构的ArcIMS9.0作为实现WebGIS功能的开发平台,结合ASP技术进行客户端的定制和ArcIMS的二次开发,实现了在WebGIS支持下的远程地貌信息多层数据的浏览、空间信息查询等功能,并通过将两种Web服务器ⅡS与Tomcat的整合,同时实现了对中国数字地貌非空间信息的浏览和查询。  相似文献   
26.
河北省安妥岭钼矿床地质特征及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者萌  胡建中  周伟  丁海洋 《现代地质》2014,28(2):339-347
河北省安妥岭钼矿床位于太行山北段,是燕辽钼矿带内著名的钼矿床之一。辉钼矿化呈脉状、薄膜状、浸染状分布于斑岩体及其外接触带中,围岩蚀变为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黄铁绢英岩化、青磐岩化等,具有斑岩型钼矿床的基本特征。对矿床中5件辉钼矿样品进行了Re-Os同位素分析,获得模式年龄为(145.7±2.4)~(148.8±2.6) Ma,平均模式年龄为(146.9±1.0) Ma,等时线年龄为(147.3±3.7) Ma,MSWD值为1.5, 187Os初始值为(-0.4±2.6) ng/g,表明钼成矿时代为晚侏罗世,属燕山中晚期构造-岩浆-流体活动的产物。样品Re含量为50.42×10-6~104.9×10-6,黄铁矿单矿物δ34S的变化范围为0.7‰~2.8‰,结合已有的Pb同位素结果,推断成矿物质为壳幔混源,矿床形成于中国北方中生代第二期大规模成矿作用期,处于中国东部构造体制转折阶段。  相似文献   
27.
28.
29.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山前带逆冲推覆构造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山前带是西昆仑逆冲推覆构造在前陆形成的冲断带,主要由断层相关褶皱、双重构造、叠瓦状构造、三角带等构造组成。通过地表构造剖面、地震与非震资料的综合解释与研究,结合平衡剖面的正演方法,对该冲断带进行了几何学、运动学与动力学研究,对冲断带断层的扩展方式以及冲断时代进行了讨论。研究认为塔西南逆冲推覆构造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以及垂向结构变异"的特点。自南向北分为逆冲推覆的根带、中带、锋带和反冲断裂带,由西向东可以划分为帕米尔弧形构造段、齐姆根弧形构造段、甫沙-克里阳三角带构造段与和田南逆冲推覆体构造段。冲断带在垂向结构上由三套区域性滑脱层划分为浅构造层次的外来系统断坡背斜、中构造层次的准原地系统双重构造、三角带构造以及深构造层次的原地系统弱变形带三层结构。冲断席内断层的扩展方式为前展式,而不同冲断席间则为后展式模式。冲断带自中新世中期开始形成,中新世末发生位移推覆,上新世—早更新世定型,中更新世—全新世隆升均衡调整。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