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41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307篇
海洋学   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41.
吴旗地区主力油层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1,属于特低渗储层。根据研究区露头地层、钻井岩心及岩石薄片实物资料,同时利用古地磁岩心定向方法,对研究区构造裂缝进行了详细的定性-定量化观测描述和统计。研究认为,吴旗地区长61储层主要发育NE向和NW向高角度的区域性共轭构造裂缝系统。储层段岩心构造裂缝密度为0.4~1.90 条/m,构造裂缝以偏张性为主,充填较为严重(约占57%),无效裂缝居多(约占68%)。在此基础上,以构造裂缝观测值为依据,通过构造应力场有限元数值模拟,综合岩石破裂法和能量法,建立了裂缝预测数学模型,对长61储层构造裂缝分布和发育规律进行了定量预测研究,指出了裂缝发育区、次发育区和不发育区;同时,预测了张、剪裂缝发育方位,为吴旗地区低渗透储层石油进一步勘探部署和区块合理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342.
董敏  张林炎  王宗秀  董会  朱永刚 《地球科学》2019,44(11):3616-3627
为了获得鄂西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成藏特征,通过对XD1井储层裂缝统计,方解石脉流体包裹体测试以及寒武纪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XD1井裂缝发育,以高角度剪切缝为主,裂缝大部分被方解石充填.液相包裹体成分以H2O和CH4为主,气相包裹体成分含有CO2、H2S、CH4、N2和H2.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显示出较大差异性,从168~293℃均有分布,且大致划分为3个区间:168~175℃低温区、185~227℃中温区和244~293℃高温区,反映出页岩气成藏具有多期次成藏的特点,大部分晚期次生包裹体处于中温区,且CH4含量较高,因此页岩气主要成藏期为晚期次生聚集成藏.获得有效碎屑锆石年龄数据178组,年龄值变化范围在2 638~330 Ma区间内,主要集中在2 638~2 010 Ma、1 997~1 516 Ma、1 450~904 Ma、890~722 Ma和699~330 Ma的5个时间段,说明XD1井经历多期构造改造.XD1井页岩气具有生烃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多期的构造运动产生大量裂缝和破裂带,导致页岩气保存条件的破坏,造成了页岩气的散失,因此,鄂西地区优选页岩气有利勘探区重点是寻找构造稳定区.   相似文献   
343.
川东—武陵地区构造格局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陆内变形是现今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川东-武陵地区位于扬子地块的内部,远离板块边界,是研究陆内变形的绝佳场所。通过野外断裂构造详细的解析、褶皱构造的形态分析以及沉积地层接触关系的研究,建立了川东-武陵地区显生宙构造格局,探讨了多期构造演化过程。晚中生代以来的两次构造作用奠定了研究区的构造格架,认为滑脱层的深度及数量从根本上控制了川东-武陵地区侏罗山式褶皱变形的差异,褶皱与断裂构造几乎同时形成,川东地区的隔挡式褶皱为单层滑脱变形的结果,而武陵地区的褶皱构造是由于多层次滑脱背景下、差异隆升剥蚀造成的不同构造层次褶皱出露的结果。结合区域地质演化,提出川东-武陵地区显生宙时期主要经历了五期构造演化。晚志留-中泥盆世、石炭纪末和中、晚三叠世之交,研究区均以整体的抬升作用为主,不发育任何褶皱构造;晚侏罗-早白垩世发生大规模褶皱-逆冲作用;新生代晚期,受印度与欧亚大陆汇聚作用的影响,区内断裂带走滑方向发生反转,早期构造被强烈改造。   相似文献   
344.
干旱区绿洲土壤盐渍化分析评价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贺兰山西侧是我国典型的干旱区,土壤盐渍化现象严重.因此,本次研究对该区存在的土壤盐渍化生态环境地质问题进行评价,分析了土壤盐渍化影响因素,提出了盐渍化防治措施.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盐渍化土壤占全区面积的32%,且pH值高,碱化度大,具有盐化与碱化同时进行的双重特性;(2)土壤可溶性离子组成以Na+和SO42-、Cl-离子为主,Na2SO4和NaCl是造成该土壤碱化和性质恶化的主要因素;(3)土壤盐分季节变化明显;(4)土壤盐渍化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残余积盐和灌溉的影响;(5)在改良利用方面,应在综合规划与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林牧业,尽快停止使用不符合标准的水进行灌溉,防止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与盐溃化加剧,已垦的盐渍土耕地,尤应重视土壤培肥.  相似文献   
345.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识别深层火山岩气层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炭系火山岩的低渗透气藏具有的埋藏深、成因复杂、类型多、分布广、三孔隙度曲线响应特征不明显等特点,并且主要的四种火山岩气藏: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的密度和纵波时差测井值差别较大,因此使基于三孔隙度测井资料的一系列识别气层的有效方法在该盆地石炭系火山岩气层的识别中无明显效果.数据挖掘技术从数据的角度出发,在进一步丰富岩心、测井和试油资料的前提下,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获取核心参数和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用决策树提取预测火山岩气层的模型.该方法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资料,用数学分析方法遍历寻找对识别火山岩气层有用的信息,而不仅仅依靠三孔隙度和电阻率曲线,并且消除了岩性的影响,因此获得了较高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346.
宝塔组灰岩广泛分布于扬子区,以独特的"龟裂纹"构造,成为区域地层对比的良好标志,但"龟裂纹"形貌与岩石内部成分和结构的关系尚不明确。基于野外露头和定向切面观察,依据颜色和形貌,将该灰岩划分为"灰黑色网纹"和"灰白色基质"两种组分;垂直岩层的切面上,二者空间分布杂乱,"灰黑色网纹"并非"V"字形排列;平行岩层的风化表面与新鲜切面均呈网纹状,在形貌上基本一致。运用阴极发光、荧光、扫描电镜、TOC和硬度测试等手段,对"灰黑色网纹"和"灰白色基质"的岩石学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前者颜色较深,为硬度较低的生物碎屑灰岩,有机质含量较高,荧光下可见沥青脉;后者颜色较浅,为硬度较高的泥晶灰岩,有机质含量较低,荧光不明显。两种组分在颜色、空间排列特征和抗风化能力方面的差异,是宝塔组灰岩在地表产生"龟裂纹"形貌的内因。  相似文献   
347.
348.
基于预报及库容补偿的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玮  郭生练  刘攀  胡安炎  张晶伟 《水文》2006,26(6):11-16
结合清江流域梯级水电站工程特性及防洪任务,以不降低梯级防洪标准为原则,建立基于预报及上游水布垭水库库容补偿的汛限水位动态控制模型,推求隔河岩水库汛期汛限水位动态控制方案。计算表明,该模型在不降低水库及梯级原有的防洪标准前提下,能有效利用上游水布垭水库的防洪库容,分担隔河岩水库部分防洪任务,并显著提高其发电量。其中,多年平均弃水量减少4.1444亿m~3,发电量增加1.2172亿kW·h。  相似文献   
349.
这里提供了网格中基于GIS的资源评价的一种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把空间数据与GIS服务绑定,利用均衡器进行局部服务虚拟化,通过UDD I和资源监控服务来实施全局服务虚拟化,使得用户在进行资源评价时不需要关心数据和服务资源的位置细节,而共享整个网格的数据和服务资源。  相似文献   
350.
中国成矿区(带)的划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成矿区(带)是区域成矿学的核心内容。当今以矿床成矿系列理论为中心的区域成矿学新理论的形成标志着地学各分支学科理论的相互融通,从更高层次上深化了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成矿区(带)的标定并和矿床成矿系列的研究相结合,开拓了区域成矿规律研究的新领域,已经成为当今区域成矿学研究的热点。已知矿床空间分布的集中性和据此提出的矿化集中区概念是圈定各级成矿区(带)的实际依据之一。成矿区(带)内对应的地质构造单元、成矿地质环境的类别和矿床的空间分布特征标志着成矿区(带)内部的物质结构、成矿作用特点和成矿作用的规律性。区域成矿学研究已经表明,成矿物质的巨量富集与成矿地质环境关系密切。从成矿地质环境和产出的矿床成矿系列入手及引入矿床成矿谱系的新概念,有可能揭示成矿区(带)内成矿地质环境的分异变迁对成矿元素巨量富集的控制作用和区域成矿作用的演化过程,深化认识中国多旋回成矿作用的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