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DInSAR??????Palsar????????????????????α????α????????????????α??????????????????????仯????????DInSAR????????????????Χ???????α?  相似文献   
62.
贺浩  龚艳霞  胡俊 《探矿工程》2020,47(9):70-74,89
介绍荆州市恒大翡翠华庭项目基坑支护体系设计方案选型思路。本项目地质条件差,周边环境极为复杂,通过弹性抗力法计算模型,运用天汉软件对支护结构内力和变形进行计算,以及基坑抗隆起、抗倾覆、整体稳定性等验算,选择采用SMW工法。计算结果与基坑监测资料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应用SWM工法桩作为支护结构,达到设计合理、经济适用的效果,保证了基坑及周边建筑的安全。本工程是SWM工法桩在荆州市基坑支护工程中的首次应用,同时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3.
分析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相位图中噪声的产生原因,讨论了相位噪声不仅与相干性有关,还与干涉图视数有关,成功地模拟了不同视数下的加噪相位图。  相似文献   
64.
2021年MS7.4玛多地震是发生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一次左旋走滑型地震,地表沿发震断层——江错断裂形成了150 km长的破裂带和分叉现象.本研究基于玛多地震主震及余震的三维空间分布特征,依据断层走向与倾角的分段变化构建了江错断层的三维精细模型,并顾及GNSS速度场、采用黏弹性本构关系、依据库仑破裂准则,利用ANSYS有限元计算并分析了江错断层面上的应力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江错断层面西段末端浅部区域(<10 km)、中段深部区域(>10 km)以及东段末端区域的库仑破裂应力积累速率和等效应力要显著大于其他区域,与玛多地震主震及余震序列存在较好的空间对应关系,意味着高水平的应力积累是诱发玛多主震及余震发育的主要原因.同时,地表沿江错断层分布的高应力区与玛多地震地表破裂带位置基本一致,表明玛多地震对地表高应力区产生的扰动是导致地表破裂的原因.而在震源深度(17 km)水平面内,江错断层东段末端应力集中区的空间范围远大于该处已发余震的分布范围,暗示玛多地震序列并不会使得江错断裂东段积累的构造应力全部释放;结合模拟揭示的江错断裂断层面上应力扩展趋势,推...  相似文献   
65.
针对单一平台DInSAR技术仅能获取雷达视线方向同震形变场的问题,根据雷达成像的几何条件,融合不同轨道、不同平台的DInSAR数据解算了拉奎拉地震的三维同震形变场。三维形变结果反映的拉奎拉地震发震断层的特征与地质调查的结果较吻合。将得到的三维形变场数据与该地区GPS观测站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得到的拉奎拉地震的三维同震形变场比较可靠且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66.
胡俊  尤炀  施凤翔 《现代测绘》2012,35(3):43-44,47
摘要本文以高分辨率TM遥感数据为基础,对位于浑善达克沙地境内的草原沙化治理工程采用遥感影像处理与定量分析和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草原沙化治工程生态效益快速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7.
利用CERES SSF Aqua MODIS Edition 3A数据对新疆地区2003-2015年的13时至17时的地面短波向下辐射变化进行研究,得到了新疆地区近13年的地面短波向下辐射时空分布特征。可以发现,该地区地面短波向下辐射从东南向西北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从春季到冬季,地面短波向下辐射逐渐地由经向分布向纬向分布转变,秋季变化幅度为全年最大,夏季最小。年变化呈现单峰趋势,接近正态分布,最大值出现在2004年5月13时。在日变化中,13时最大。新疆地区近13年整体来说,地面地面短波向下辐射呈现下降趋势,以13.3 W?m-2/10a的速率减小。春季变化呈现增大趋势,其余各季均为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68.
四川盆地作为我国一个特殊的大气气溶胶污染区域,亟待厘清其大气污染时空变化与独特盆地地形影响相关机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包括:(1)揭示了四川盆地大气环境变化中大地形影响作用,青藏高原东侧区域气溶胶空间分布“避风港”效应,以及大地形热力强迫对盆地空气质量变化的“气候调节”影响; (2)探明了四川盆地大气边界层结构对大气气溶胶变化的影响,冬季重霾期间大气边界层垂直结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PM2.5物理化学特性;(3)明晰了大气气溶胶在四川盆地暴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机理,以及四川盆地气溶胶高污染分布导致的降水分布型态的气候变化。这些研究提升了四川盆地气溶胶污染形成机理及大地形对大气环境变化影响效应的科学认识,并表明未来应该深入研究四川盆地地形背景下独特大气边界层结构,人为与自然源排放和环境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变化。   相似文献   
69.
刘计洪  胡俊  李志伟  朱建军 《测绘学报》2021,50(9):1222-1239
三维同震地表形变场对于地震形变特征解译和断层滑动分布反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地表应力应变模型(SM)和方差分量估计(VCE)的InSAR三维地表形变监测方法(SM-VCE),通过顾及一定窗口范围内不同像素点三维形变之间的力学关系(SM)建立函数模型,显著增加了多余观测个数,进而可利用VCE实现不同类InSAR观测值之间的精确定权.相比于传统的单点解算方法,基于窗口的SM-V CE方法可显著提高三维地表形变的估计精度.在原始SM-V CE方法中,求解不同目标点的三维形变时,窗口大小是固定不变的,并且窗口内的I nSAR观测值被认为是等精度的.对于同震形变场而言,I nSAR技术在地震破裂带附近往往难以获得有效的形变监测结果,使得固定窗口大小的SM-V CE方法无法获取完整的三维同震地表形变.即使在断层附近有I nSAR观测值的情况下,窗口内往往会包含断层两侧的异质InSAR观测值,使得原始SM-VCE方法难以得到可靠的近场三维形变.同时,InSAR观测值极易受到失相干等噪声影响,窗口内不同像素点的形变测量值精度往往各不相同,因此,忽略窗口内I nSAR观测值精度差异的做法将会降低三维地表形变精度.鉴于此,本文在SM-V CE方法的框架下,提出一种顾及断裂线及自适应变化搜索窗口的观测值选取策略,进而基于邻近的I nSAR有效观测值重建地震破裂带附近的三维地表形变场;引入迭代加权最小二乘方法实现窗口内同一类I nSAR观测值内部的自适应定权,有效降低了误差较大的观测值对三维地表形变精度的影响.模拟试验和基于升降轨哨兵数据的2019年Ri dgecrest地震研究表明,相对于原始SM-VCE方法,本文提出的窗口优化SM-V CE方法获取的三维同震地表形变场更加精确、完整.  相似文献   
70.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是新近发展起来的用于监测大范围地表形变的新技术,具有精度高、监测范围广等特点。本文首先深入分析了D-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然后通过实验成功获取了上海市中心城区相隔7个月的地面沉降结果,通过与常规方法获取的沉降图的对比,发现二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从而证明了利用D-InSAR技术监测城市地面沉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