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28篇 |
免费 | 273篇 |
国内免费 | 20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3篇 |
大气科学 | 207篇 |
地球物理 | 81篇 |
地质学 | 549篇 |
海洋学 | 188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46篇 |
自然地理 | 8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43篇 |
2023年 | 56篇 |
2022年 | 43篇 |
2021年 | 49篇 |
2020年 | 37篇 |
2019年 | 70篇 |
2018年 | 41篇 |
2017年 | 32篇 |
2016年 | 36篇 |
2015年 | 45篇 |
2014年 | 59篇 |
2013年 | 43篇 |
2012年 | 46篇 |
2011年 | 53篇 |
2010年 | 57篇 |
2009年 | 41篇 |
2008年 | 42篇 |
2007年 | 38篇 |
2006年 | 39篇 |
2005年 | 50篇 |
2004年 | 45篇 |
2003年 | 46篇 |
2002年 | 39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6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65年 | 3篇 |
1964年 | 1篇 |
1961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南华纪华南发育一系列裂谷及其相关的沉积盆地,在扬子地块的西部康滇地区、中部四川盆地及东部湘桂地区皆有裂谷盆地的直接证据.扬子地块北缘大巴山地区地形复杂、研究基础薄弱,对裂谷盆地是否存在尚未有清楚的认识.该研究有助于正确了解大巴山地区南华纪裂谷的空间展布规律,并对扬子北缘的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针对大巴山地区利用重力异常及野外露头资料开展了综合研究,揭示了扬子北缘大巴山南华裂谷的东西向展布形态,裂谷从南秦岭中部延伸到四川盆地东北部.同时构建出裂谷内与裂谷肩的地层充填序列及空间格架.基于上述盆地格架与沉积填充特征,提出大巴山地区弧后裂谷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993.
994.
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低幅度构造油气藏日益受到重视。目前识别低幅度构造的方法不能有效消除地震资料中包含的构造低频背景信息,无法精确识别低幅度构造。本文以去低频化为基础,利用趋势分解法,通过搜索构造起伏拐点,实现对低幅度构造成图,再结合小波分解在大尺度时频域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将构造数据进行小波变换和逆变换,最终得到消除构造低频背景的低幅构造解释图。E盆地北部的实际应用显示,基于去低频化的低幅度构造识别方法,增强了局部微构造特征,同时也弥补了构造高程差及随机因子对低幅度构造的影响,达到低幅度构造成图完整精细的目的,对后续构造幅度低的复杂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5.
996.
文昌组为陆丰南地区主力烃源岩发育层段,为了恢复文昌期沉积古环境,探讨优质烃源岩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选用166组文昌组泥岩样品的主、微量元素测试数据,采用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在研究区首次详尽分析文昌期不同次洼、不同层段的古盐度、古气候、古水深和古氧相的纵横向演变规律,并探讨部分钻井出现盐度异常的原因及三芳甲藻甾烷、球藻对古环境的指示意义,结合TOC、古生产力和陆源输入变化研究,明确了研究区优质烃源岩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陆丰南地区始新统文昌组沉积期水体以淡水环境为主,局部层段盐度微弱增加,垂向上,从文四段向文一十二段水体盐度逐渐降低,横向上,文四段沉积期,陆丰15洼水体盐度最高,文三段—文一十二段沉积期,陆丰13东洼水体盐度较高.推测陆丰南地区文昌组水体盐度变化受到海侵影响,文四段沉积期,海侵影响主要集中在陆丰15洼,文三段沉积期,海侵影响扩大至陆丰15洼和陆丰13东洼东侧,进入文一十二段沉积期,受海侵影响程度较小.球藻及三芳甲藻甾烷在研究区不能作为水体咸化或者海侵的判别指标,球藻含量变化与古气候、古生产力、古水深关系密切,受古盐度变化影响有限.陆丰南地区文四段沉积期古气候温湿,古水深最大,还原性最强,进入文三段、文一十二段,气候温湿程度、水深和还原性均有所降低;文四段沉积期陆丰13东洼水深最大,其次为陆丰15洼,还原性陆丰13东洼最强,其次为陆丰13西洼.文昌组烃源岩有机质富集主要受控于古生产力和古陆源输入,其次受古气候和古水深控制,古氧相变化对有机质富集控制作用较弱,高古生产力主导着文昌组优质烃源岩的形成及分布,主要发育生产力富集模式. 相似文献
997.
随着莺歌海盆地成熟区域及主力层系勘探程度日益提高,新区新层系成为日益关注的焦点。莺北区位于莺歌海凹陷北部,目的层三亚组一段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但目前勘探程度较低,对其沉积体系及储层发育情况缺乏系统的研究。基于岩芯观察、镜下薄片鉴定以及地震、测录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分析,对HK29区目的层沉积相及其展布特征、储层特征等展开研究,探讨了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①HK29区三亚组一段主要发育物源来自海南岛的近源三角洲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有利相带;②三亚组一段储层岩性以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以长石溶孔和粒间孔为主,总体表现为中—低孔、低渗—特低渗的特征;③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控制,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粒度粗、分选好,是发育有利储层的优势相带,压实作用是该区储层物性变差的直接因素,长石和岩屑的溶蚀是改善储层物性的关键因素。基于以上研究,提出HK29区三亚组一段“相带优、埋藏浅、溶蚀强”的优质储层形成机制,有效指导了莺北区领域勘探突破。
相似文献998.
徐小红;肖杭州;李迎九;贾雪峰;赵容生 《世界地质》2024,(2):263-270
通过岩心热物性测试、地热井生产数据分析,结合数值模拟技术对松南中央隆起带青山口组聚热机制、地热井温度恢复规律等方面开展研究,对比不同构造部位、不同埋深的地热储层及生产井的共性与差异,笔者总结了盆地型地热资源聚热机制及其对生产井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青山口组中部温度在45~165℃之间,凸起部位温度明显高于凹陷部位,温度最大相差达100℃;同时地热井开采模拟显示,持续开采30 a凸起部位较凹陷部位井的流体温度降低更为缓慢,降幅相差约7℃。综合地质结构、断裂系统、构造格局分析,认为凹凸相间的构造格局是松南中央隆起带青山口组储层主要聚热机制,并且在相似条件下,构造凸起部位在地热井开采过程中,温度降低幅度较构造凹陷部位缓慢,可持续开采的时间更久。 相似文献
999.
长江口作为中国最大的河口,其沉积物记录了东亚季风演化及海陆变迁的丰富信息,是研究环境演化的理想区域。脂类生物标志物具有特定的生物来源,对外部环境变化响应敏感且具有较高的保存潜力,是一类重要的古环境代用指标。本研究在长江口横沙岛采集了一根40m长的沉积柱样(HSD22),运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微生物细胞膜脂的生物标志物——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Glycerol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 GDGTs),计算了BIT(Branched Isoprenoid Tetraether)、MI(Methane Index)、RI-OH(the ring index of OH-GDGTs)等分子指标,着重对羟基化GDGTs(OH-GDGTs)指标进行了研究。对比前人研究结果后发现OH-GDGTs具有环境特异性,不同环境中的生物来源不同,导致化合物的变化趋势不同。基于OH-GDGTs温度指标, HSD22的三次沉积相变换分别对应全新世的早期偏冷、中期偏暖、晚期偏冷的气候模式。此外,OH-GDGTs还显示出指示盐度变化和甲烷活动的潜力,OH/ALL%指标可以有效反映河口区域淡水信号的变化,但该指标在非河口区的适用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000.
随着珠江口盆地勘探层系由浅层转向深层,古近系已成为陆丰凹陷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层系,但储层尚存在非均质性较强、产能释放难度大等问题,严重制约油气勘探进程。综合运用陆丰凹陷36口古近系钻井的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X衍射等分析化验数据,对文昌组和恩平组开展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和优质储层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陆丰凹陷古近系储层具有高石英、低长石和低岩屑含量的特征,文昌组主要发育岩屑石英砂岩,为特低—低孔隙度、超低—低渗透率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1.15%,平均渗透率10.93×10−3 μm2;恩平组主要发育长石石英砂岩,为低—中孔隙度、特低—中渗透率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5.23%,平均渗透率为139.53×10−3 μm2;储层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其次为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但文昌组溶蚀孔占比高。古近系储层主要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压实作用对减孔起决定性作用,胶结作用降低储层物性,溶蚀作用进一步改善储层物性。陆丰凹陷古近系优质储层形成条件包括:①母岩区石英含量高,搬运距离较远,高成分和结构成熟度,杂基含量低,单层砂体厚度大;②强流体改造改善储集空间,长石溶蚀对古近系尤其是文昌组储层改善明显,拥有良好断裂沟通源岩或临近源岩的砂岩储层溶蚀作用强;③凝灰质充填导致储层渗透率降低,低火山活动影响区更有利于优质储层发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