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7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以1∶25万日土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论述了日土县材玛铁多金属矿的地质特征,并对其成因、找矿意义等进行了初步的讨论。结合尼雄铁矿及邻区找矿成果对比分析,认为白垩纪为西藏重要的富铁矿成矿期。材玛铁多金属矿是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矽卡岩型交代-充填矿床,该矿主要产于围岩(大理岩)中,矿体呈脉状、透镜状。该矿的发现为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两侧富铁矿找矿打开了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32.
以1:25万邦多区幅、措麦区幅火山岩区野外地质调查为基础,运用岩石地层-火山岩相-火山构造法一体化研究思路,吸收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火山学研究的新成果,并借鉴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大比例火山地质图编制的经验,从单个火山机构调查扩展到火山机构组合研究,从而填制出火山构造面貌清楚的古火山地质图,全面地反映了不同时期(旋回)火山作用特点、演化规律及火山岩相的分布特征,合理地建立起火山地层层序。  相似文献   
33.
熔体包裹体由被封存在矿物中的原始岩浆组成,有效的保存了有关其主矿物形成时周围岩浆介质的物理化学信息,是研究岩浆演化和成矿作用的原始样品。本文以内蒙古巴尔哲超大型稀有稀土金属矿床中伟晶岩壳和石英斑晶中的熔体包裹体和流体-熔体包裹体为研究对象,使用高温热台和激光拉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熔体包裹体的熔融温度在750~1027℃之间(平均为916℃),熔体-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在475~650℃之间(平均为562℃),而包裹体内的硅酸盐矿物和稀土矿物的存在表明巴尔哲岩体的岩浆-热液演化及其对稀有稀土矿化的制约。  相似文献   
34.
新疆东天山斑岩铜矿的找矿模型试探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16  
东天山斑岩铜(钼)矿床位于新疆东天山觉洛塔格晚古生代岛弧北缘的大草滩断裂南侧。该区自早石炭世开始拉张,晚石炭世早期转入汇聚阶段,区内经历了拉张、汇聚、碰撞-固结,陆内堆积和纾张作用多类地质事件,形成一套双峰式火山-沉积建造,复理石建造和钙碱笥系列的花岗岩类侵入建造(属辉长岩-闪长岩-花岗长岩,斜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组合)。与成矿作用有成因联系的含矿母岸为斜长花岗斑岩和闪长玢岩。研究认为属斑岩型铜(钼)矿床,矿床蚀变强烈,有明显的分带性。在矿产勘查中,应用地质、遥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其效果甚佳,试探建立了东天山斑岩铜(钼)矿床的找矿模型雏型。  相似文献   
35.
邦多区幅、措麦区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查证测区内发育晚二叠世敌布错组,将原中侏罗世达雄群修定为二叠纪地层,完善与丰富了二叠纪地层系统。将原“木嘎岗日群”修定为沙木罗组。获得了一批重要的古生物和同位素年龄资料,重新修定了班戈-八宿地层分区与隆格尔-南木林地层分区的界线。新发现晚白垩世中-基性杂岩、始新世造山型环斑花岗岩及新近纪白榴石响岩。新发现阿索构造混杂岩带和具特大型远景的富磁铁矿、具中型远景的铜多金属矿各1处。  相似文献   
36.
浅析江西宜黄地区中深变质岩系与浅变质岩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宜黄地区是赣中南浅变质岩系与武夷中深变质岩系的接触地带1:5万区调证实,两套变质岩系具有相同的原岩建造的变形历史,其变质作用是“空间上渐变过渡,时间上渐进演化”之特点,反映了加里东斯造山作用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37.
吉松铅矿床位于喜马拉雅板片拉轨岗日陆隆壳片南部,属拉轨岗日成矿带。三年来的勘查成果显示,该矿床成矿地质条件较好,北东向断裂带及其次级断裂为主要的导矿和容矿构造,强蚀变中基性岩脉与炭质板岩的外接触带部位,特别是硅化和绿帘石化地带是矿体有利的富集部位,围岩蚀变强弱与矿化有着密切关系,矿床为硅化破碎带中低温热液交代型矿床,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38.
笔者依据班公湖地区1:25万喀纳幅、日土县幅、羌多幅地质填图和专题研究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将班公湖带的多岛弧盆系时空结构厘定为3条蛇绿混杂岩亚带。该3条亚带为盆地所隔,从北而南依次为班公湖带北亚带、班摩掌侏罗纪弧间盆地、班公湖带中亚带、日土-巴尔穷侏罗纪—早白垩世复合弧后盆地和班公湖带南亚带等。初步认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经历了晚三叠—早侏罗世往北俯冲、中晚侏罗世早期向北、往南双向俯冲、早白垩世往南俯冲等3次俯冲消亡阶段;同时,讨论了在班公湖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在反演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构造演化和在找矿方面的意义,以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