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6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95篇
测绘学   119篇
大气科学   89篇
地球物理   50篇
地质学   156篇
海洋学   86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88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51.
利用MHAT小波变换分析和灰色拓扑预测方法对海南琼海1953—2007年55年的暴雨频次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频次分别存在2a、6a、8a的准周期变化,8a准周期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和80年代初期的信号最强,但1990年代后,暴雨频次较降水量出现了更多的小尺度周期波动扰动,表明极端降水事件有频繁出现的趋势。暴雨频次的季节变化主要体现在夏秋两季的暴雨多发季节,夏季主要存在2a、6a、12—13a、18a左右的准周期,秋季主要存在2—3a、8—9a、12a、17—18a左右的准周期,并且在各个季节表现出多时间尺度交替的复杂结构变化的非周期性特征,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暴雨频次较为异常的状况。琼海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主要发生在秋季原因,可能与西行热带气旋和南下弱冷空气共同影响海南岛,同时配合偏东回流的环流背景有很大关系。文中基于小波分析和灰色预测方法的研究结果,提供了琼海地区暴雨预报和防灾减灾的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52.
利用中国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V3.0)和欧洲中心1°×1°的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的湿Q矢量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中,雨带始终呈东北—西南带状分布,累计降水量最大值在450 mm以上,具有降水历时长、总量大、强度大、降水集中、雨带稳定的特点。中低层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场(700 hPa、500 hPa)能较好地表现出暴雨落区的分布特征,其负值区可作为预报降水的有利工具,但总体来说500 hPa的诊断效果不如700 hPa的好。此次暴雨过程都伴有明显的上升运动,尤其7月1—3日整个大气上升运动更为明显,对流活动旺盛,对应1—3日的降水强度也很大。垂直运动的上升区与湿Q矢量散度的负值区始终保持一致,并与暴雨区对应较好。Q~*_x和Q~*_y的正负值在东西方向上相间排列,暴雨区上空是Q~*_x和Q~*_y正负值的交汇处,而交汇处是两个次级环流圈共有的上升气流区,上升气流携带低层的暖湿空气,为此次暴雨过程创造了有利的水汽辐合条件,有利于暴雨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553.
从示范中心的主要特点出发,阐述国家级测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构建相关技术问题。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起到辐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554.
2000年秋季(10月21日-11月7日)和2001年春季(4月30日-5月15日)用稀释培养法在黄海和东海测定了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结果表明:(1)秋季表层浮游植物叶绿素α(Chl α)的内禀生长率为0.40~0.59 d<'-1>,微型浮游动物对Chl α的摄食率为0.21~0.63 d<'-1>,对Ch...  相似文献   
555.
区域土壤侵蚀演化风险分析——以泾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勋贵  魏霞 《地理研究》2011,30(8):1361-1369
土壤侵蚀演化风险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土壤侵蚀风险的时间变化关系,是发生土壤侵蚀可能性的动态演变过程,其对于评价不同时空尺度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性及其效益意义重大。以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的泾河流域为例,基于1986年、1995年和2000年的三期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数据,利用GIS技术和信息熵理论,结合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ni...  相似文献   
556.
利用2012—2014年地面自动站与中国区域CMORPH(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orphing)多卫星降水数据相融合的逐时降水量数据集,分析大别山区的降水时空分布特征。2012—2014年大别山区年平均降水量978.5mm,降水大值区出现在大别山主峰的东南侧,降水主要集中在5—7月,且呈现明显的地形降水特征。从时间变化情况看,降水量呈现单峰的特征,7月降水量最大。从空间分布情况看,大别山及其东部地区是强降水的频发区,出现暴雨日数最多的区域位于主峰及其东侧。降水中心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降水中心位于大别山区的东南部,进入春季以后降水中心向西北方向移动,北抬至大别山主峰北侧,进入秋季(9月以后)以后降水中心逐渐向南回落。大别山区大气环流的季节性变化及其与地形的相互作用是造成大别山区出现明显地形降水(与降水随海拔先增加后减小)和降水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57.
斯隆数字巡天光谱数据中发现,类星体SDSS J2220+0109光谱中同时出现如下极为罕见的吸收线:氢巴尔末线Hα和Hβ,亚稳态He I* λλ3889、3189tt,CaⅡH、K,以及来自FeⅡ*能级的波数分别为7 955 cm~(-1)、13 474 cm~(-1)和13 673 cm~(-1)的众多吸收线.上述吸收线具有相似的速度结构,线宽达1 500 km·s~(-1),相对于发射线表现出蓝移.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吸收线很可能来自部分电离区,密度n_E≈10~6cm~(-3),柱密度N_(H I)≈10~(21) cm~(-2),Lyα共振散射对氢原子的激发起重要作用.SDSS J2220+0109斯隆r星等为16.56 mag,是探索活动星系核中特殊吸收线起源的理想实验室.将来的紫外光谱观测可以更加准确决定吸收气体的密度、柱密度、电离参数等物理性质;光学光谱监测有助于限定吸收线的产生机制.此外还发现,SDSS J2220+0109中的FeⅡ发射线显著区别于典型的窄线赛弗特Ⅰ型星系ⅠZw 1,很可能来自低密度气体,进一步研究有助于理解类星体中FeⅡ发射线的起源.  相似文献   
558.
模糊数学在水资源价值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罗定贵 《地下水》2003,25(3):181-182
水资源价值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主要由三方面要素构成,即:自然要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抚州市为例,选取水质、水资源量、人口密度、国民收入作为评价要素,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该市水资源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市水资源价值属于高的隶属度仅为48.61%。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用水效率和技术水平、加强环境保护与文化教育、合理控制人口等还可以较大幅度提高水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559.
According to the drought and waterlogging disaster statistics over the last 30 years (1950-1979), the annual average area suffering from drought was about 300 million mu (1 mu= 1/ 15 ha) in the whole country, among which about 100 million mu were disastrous areas where the output reduced more than 30%. and the annual lost grains totalled about 5 billion kg. The waterlogging disaster was less than drought disaster. The area suffering from waterlogging was about 100 million mu, among which 60 million mu were disastrous. Drought and waterlogging disasters affect direct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So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drought and waterlogging variations, especially the drought and waterlogging variation laws of the areas where the disasters frequently occur.The historical literatures and recent observation data reveal the fact that there existed drought and waterlogging variations. For example,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the outstanding and severe drought years in north China is highe  相似文献   
560.
During the first Chinese Scientific Expedition to the Arctic in July - September 1999, cyanobacteria in the Bering Sea were measured by 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y. Cyanobacterial abundance varied from 0 to 7. 93 × 103 cell/ml and decreased along a northerly directed latitudinal gradient in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Cyanobacteria did not occur at station Bl - 12 (north of 60 °N). Vertically, high cya-nobacterial abundance appeared in the upper 25 - 50 m and decreased rapidly below 50 m. There were no cyanobacteria at the 150 m. Seawater temperature and NH4+ -N are suggested to affect the distribution of cyanobacter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