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2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234篇
测绘学   127篇
大气科学   188篇
地球物理   77篇
地质学   489篇
海洋学   13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7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黄梅尖地区是长江中下游铀成矿带铀矿化集中区,也是庐枞盆地乃至安徽省铀矿地质工作的重点地区。笔者对黄梅尖地区铀矿勘查研究的历史进行了简要回顾,重点阐述了黄梅尖地区铀矿勘查研究的新进展:铀矿找矿空间由黄梅尖岩体外带地层扩大到岩体内部;铀矿找矿深度由地表浅层到地下深层掘进;明确了黄梅尖地区铀成矿年龄存在两期;铀矿类型归属于与碱性侵入岩有关的岩浆热液型。以此展望了未来的找矿勘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92.
符养  肖义国  韩英  马明 《地球物理学报》2006,49(6):1635-1643
自1992年8月10日TOPEX/POSEIDON卫星发射成功以来,其海面高观测数据已累积近10年,产生了空间分辨率为0.5°×0.5°、时间分辨率为10天的二级数据产品和空间分辨率1°×1°、时间分辨率为5天的三级数据产品.本文利用1992年10月~2002年8月TOPEX卫星测高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和小波分析获取了1°×1°网格全球SSHA升高及周年和半周年波动变化信息,并分析了全球以及各个洋面区域的SSHA波动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全球海平面在1992年10月~2002年8月升高了24.2 mm,其中南半球升高26.9 mm,北半球升高19.0 mm;全球SSHA周年变化项振幅的平均值是28.8 mm,半周年项振幅平均值为8.8 mm,周年项运动明显大于半周年项的运动.北半球SSHA周年变化项平均振幅为40.3 mm,南半球为21.1 mm,北半球SSHA半周年变化项平均振幅为10.9 mm,南半球为7.3 mm.同时还发现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南北赤道暖流区的周年波动存在位相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993.
通过1:10万水系沉积物综合异常查证,在河谷的水系洪积物中发现孔雀石化中粒砂岩之转石,按照转石找矿法进行矿源层追索,新发现砂1岩型铜(银)矿产于上石炭统科古琴山组微细粒-中细粒砂岩中,是阿吾拉勒地区新发现的一种铜(银)矿床类型.发现铜(银)矿(化)体15条,矿体中铜与银呈正相关关系.该矿床的发现对阿吾拉勒地区普查找矿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994.
软土的固结与蠕变是土力学研究和工程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但是传统的固结理论, 例如太沙基固结理论没有考虑软土的流变特性, 对软土的次固结沉降无法做出准确的解释。为了研究软土的固结与蠕变以及次固结沉降特性, 掌握其应力和变形规律, 本文对传统的固结理论进行了改进。在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的基础上, 利用次固结系数和修正的Singh-Mitchell经验蠕变模型, 建立了考虑次固结效应的一维流变固结微分方程。在太沙基三维固结理论和比奥固结理论的基础上, 利用修正的Singh-Mitchell经验蠕变模型, 建立了考虑次固结效应的三维流变固结微分方程。新建立的流变固结微分方程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软土固结和蠕变性状的应力-应变-时间关系, 为软土固结沉降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5.
南黄海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其资源潜力再认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南黄海盆地是中国近海唯一未突破工业性油气流的含油气盆地,其油气潜力目前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类比周缘勘探程度高,油气地质条件相似的油气盆地反演的油气排聚系数来估算其油气资源潜力,加上与周边国家资料的对比分析,对南黄海盆地的油气资源潜力提出了新的认识,南黄海南部盆地资源潜力优于北部盆地,盆地内部则西部均优于东部。  相似文献   
996.
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上古生界沉积环境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SDP-2井是大陆架科学钻探计划(CSDP)在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实施的第一口连续取芯井,完井深度2 843.18 m,平均取芯率高达97.7%。综合利用该井岩芯、测井、岩石薄片及古生物化石资料,准确识别出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上古生界的岩石类型、沉积构造、岩性组合序列等特征,进而探讨研究区沉积环境及其垂向演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CSDP-2井所钻遇的二叠系、石炭系、泥盆系地层既包含碎屑岩也包含碳酸盐岩,发育了三角洲相、滨岸相、潮坪相、碳酸盐岩台地相、浅海陆棚相等多种沉积相类型;南黄海盆地晚古生代先后经历了两个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自下而上发育碎屑岩浅海-潮坪沉积体系、碳酸盐岩潮坪-潟湖-颗粒滩沉积体系和碎屑岩三角洲沉积体系,反映了研究区由海相向海陆过渡相逐渐演化的沉积充填过程。  相似文献   
997.
霍拉盆地位于我国高纬度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区的北缘. 盆地内的冻土具有自中心向边缘厚度变薄、温度升高, 至四周山地出现融区等特征, 同时又受局地因素如地形地貌、地表覆被、地下水赋存规律及地质构造等影响, 冻土分布、厚度及温度的空间格局在遵从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又具有差异性. 近年来,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人为活动的逐步增强, 盆地内冻土及寒区环境变化显著, 对矿区转型至关重要的核心景观月牙湖几近干涸. 2013年6月、2014年5-7月先后2次对霍拉盆地多年冻土及寒区环境变化进行科学考察并展开初步研究. 在盆地内根据不同地貌、地表覆被及人为活动强度布设8个地温观测孔并将进行长期观测, 以期分析研究人为活动、植被等局地因子对冻土的影响及未来冻土与寒区环境变化; 同时, 对干涸的月牙湖底地形、地貌进行了调查并采集湖相沉积物样品, 以确定月牙湖的成因并进一步分析湖区气候及环境变迁; 对月牙湖畔湖心岛地下冰再次进行勘察, 发现厚层地下冰正在逐渐融化; 此外, 盆地内广泛发育的热喀斯特现象亦表明该区域冻土正在退化.  相似文献   
998.
利用秦岭地区1961—2015年暖季(4—10月)国家级地面气象站观测的逐时降水资料,从降水逐候变化与降水日变化的角度,比较了秦岭南北两侧暖季降水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在逐候演变上,秦岭南北两侧均为夏秋双峰型降水,但北侧降水主峰值出现在秋季,秦岭南侧降水主峰值出现在夏季。在降水日变化上,夏秋两季中南侧降水量、降水频次和降水强度均以清晨峰值为主,仅在降水频次上夏季出现了午后的次峰值;而北侧降水量日变化夏秋变化较大,且主要由降水强度贡献,夏季降水强度在午后较强,而秋季清晨降水强度更大。对于不同持续时间的降水事件,南北两个区域在夏秋均表现为持续9 h以上(3 h以下)的降水为清晨(午后)降水峰值,其差别主要存在于持续时间为4~8 h的降水事件中。  相似文献   
999.
肖正华  张义军 《高原气象》1995,14(2):250-256
本文根据国外近期对空中电场仪研制的报道,介绍了场磨式电场仪和电晕探针电场仪,并对气球、火箭、飞机等不同的运载工具携带的空中电场仪的情况和特点进行了介绍。根据空中电场测量特点,场磨式电场仪大都采用差分式结构;为了测量线性化,探针式电场仪在探针中串有一个高值电阻。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研究分析了2018年夏季中国东北地区持续多日出现高温异常事件的形成机理。首先分析了整个夏季该地区观测台站逐日的温度资料,计算了观测台站的超热因子(Excess Heat Factor,EHF)指数,发现东北地区出现高温异常的时段主要是7月和8月,异常高温的发生区域集中在东北南部。在此期间,东亚大气环流形势的异常主要表现为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异常增强,作用相互重叠和位置持续偏北。进一步的分析可以注意到,二者的重叠造成研究区域内有负涡度异常增强,使得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北推的过程中不断带动东北南部上空负涡度异常增强,并伴随有异常下沉气流,下沉绝热增温与晴空辐射增温,这可能是东北南部地表增温的一个重要原因。相关分析证实,在整个夏季东北南部地表气温与其上空300 hPa至500 hPa涡度异常都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此,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的相互叠加组合是导致东北南部在2018年夏季7、8月份出现高温异常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夏季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准定常Rossby波能量的传播与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增强有密切联系,同时夏季西太平洋暖池的显著增暖导致了菲律宾地区异常旺盛的对流活动,进而在500 hPa高度场上激发出PJ(太平洋—日本涛动)波列,从另一个路径上促进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