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8篇 |
免费 | 38篇 |
国内免费 | 2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9篇 |
大气科学 | 4篇 |
地球物理 | 18篇 |
地质学 | 128篇 |
海洋学 | 18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18篇 |
自然地理 | 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江西相山铀矿田河元背地区流纹斑岩地球化学、锆石U Pb年龄及Hf Sr Nd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江西相山铀矿田河元背地区实施的CUSD3钻孔,发现其深部存在晚期侵入到打鼓顶组流纹英安岩、凝灰岩、泥质粉砂岩中的流纹斑岩。利用激光等离子质谱分析技术(LA ICP MS)测得流纹斑岩的锆石206Pb/238U年龄为(1318±07)Ma (MSWD=041),晚于前人所测的鹅湖岭组碎斑流纹岩年龄。该流纹斑岩具有高硅、富钾、铝过饱和等特点,还表现出高场强元素Rb、Th、U、La、Ce、Nd和LREE富集,Ba、Nb、Sr、P、Ti等元素亏损以及δEu明显负异常的特点。锆石的εHf(t)值介于 -677~-1038之间,对应的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C介于1 619~1 846 Ma,岩石的ISr值为0710 92~0712 01,εNd(t)值为-818~-919。其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分布模式及同位素特征与前人报道的碎斑流纹岩特征类似,暗示流纹斑岩与碎斑流纹岩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以上特征说明河元背地区流纹斑岩形成于早白垩世造山运动碰撞后伸展阶段,为深部硅铝质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相山西部流纹斑岩的发现,可以推测该区或许存在一个次级火山机构。 相似文献
72.
73.
根据湖南省74个地面气象站1961-2010年的雷暴日资料,利用数理统计、小波分析及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近50年雷暴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湖南省雷暴日数空间分布特征为南部多、北部少,最大值出现在南部山地(65.38 d/a),最小值出现在北部平原(21.92 d/a),月平均雷暴日呈单峰值分布,3-9月为雷暴高发期;2)湖南省年平均雷暴日数存在8、16、24和30 a的周期变化规律,其中8 a周期振荡最显著;3)多雷期和少雷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的位置以及青藏高原短波槽的位置和强弱上. 相似文献
74.
利用1997年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和韩国资源研究所合作在南黄海东南侧泥质沉积区所取得的两个全取芯钻孔(SYDP102,SYDP103)资料,对SYDP103孔黏土矿物进行了专门研究。结果表明,该孔黏土矿物组合特征为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蒙脱石型,其物质来源于长江、周边陆源区及相邻海域细粒物质的再改造沉积。沉积区的涡旋作用是本研究区黏土矿物沉积的动力因素。该孔黏土矿物的分布特征和含量变化,与冰消期以来的孢粉组合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反映了气候特征决定了黏土矿物的形成组合特征,并与全新世全球性四个气候期(北方期、大西洋期、亚北方期、亚大西洋期)相吻合。 相似文献
75.
柴北缘前寒武纪岩体(地层)分布广泛。为确定柴北缘地区前寒武纪岩体(地层)受早古生代碰撞造山作用的影响,采用LA-ICP-MS技术,对大柴旦地区前寒武纪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及石榴子石斜长角闪岩中的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定年。黑云斜长片麻岩获得479~472Ma的变质年龄,斜长角闪岩获得440Ma和470Ma 2个变质年龄,石榴子石斜长角闪岩获得418.8Ma±3.0Ma的变质年龄。初步确定,柴北缘早古生代造山作用对前寒武纪岩体构成了3次强度不等的变质作用叠加,分别为大洋俯冲末期阶段(495~467Ma)岛弧花岗岩弱热烘烤变质作用、大陆碰撞造山阶段(467~423Ma)区域变质作用、S型花岗岩热动力变质作用和大陆后碰撞造山阶段(423~371Ma) I型花岗岩强烈接触热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76.
77.
78.
生态-地质作用关系模式诠释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将基岩风化成土过程及对生态特征的影响进行形象化表达,包括基岩类型、风化过程中成土元素特征和迁移规律、土壤结构,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生态特征等,重点突出基岩风化成土过程等表生地质过程对生态特征的影响作用。选择内蒙古阴山北麓、张北坝上、西南典型岩溶区等地区,分别研究、分析了不同表生地质条件下土壤垂向结构特征与物质组成、成壤过程中元素迁移特征、生态支撑层的元素富集与亏损等基岩风化成土过程与特征及其对生态分布特征的影响作用,建立了植被分布与风蚀作用基岩风化成土模式、凹陷盆地人工林退化与风化冲洪积土壤栗钙化模式、成土母岩对石漠化发育程度的影响模式等3种生态-地质作用模式,揭示了成土过程对植被分布特征与不同类型生态问题的影响,以期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9.
为全面支撑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了\"生态地质调查工程\".该工程自2019年以来,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重点开展了我国北方林草湿分布区1:50万生态地质调查以及黄河源区、大凉山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1:5万生态地质调查,采用\"空-天-地\"一体化调查技术,获取了不同尺度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类型分布与变化,成土母岩、水文地质要素、土壤、地形地貌等生态地质条件,以及荒漠化、湖泊萎缩等生态问题分布数据,分析了生态-地质之间相互制约影响关系,剖析了主要生态问题的成因机理,划分了生态地质单元,建立了生态地质图谱,提出了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对策建议,为我国北方地区生态保护与系统修复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0.
戴亮亮|罗敏玄|张涛|黄锦彦|唐尧|李新|吴丰|聂小力 《华南地质》2021,37(4):377-386
土壤厚度是农业生产、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修复等工作重要的基础信息。为探索低山丘陵区土壤厚度空间分布快速评定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对在河南省罗山县实测的593 个土壤厚度数据进行了数理统计,总结了低山丘陵区土壤厚度密切相关的五种环境影响因子: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建造构造、海拔和植被覆盖率,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上述影响因子对土壤厚度的影响权重为:0.151、0.303、0.263、0.184、0.100。最后进行了土壤厚度预测性制图,并通过野外实测土壤厚度数据进行了精度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法验证精度为72%,卡帕系数为0.672。该研究为低山丘陵区土壤厚度制图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精准的方法,为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