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79篇
海洋学   5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66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研究2种充气模式对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工厂化养殖水体微生态环境的作用效果。【方法】使用EPDM微孔管(MA)和PVC普通通底管(DG)两种充气模式对该物种工厂化养殖水体进行充气,分析水体的水质状况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1)微孔管的充气效率明显优于通底管。MA组的水体溶解氧含量(DO)显著高于DG组(P <0.05),亚硝态氮含量(NO2--N)显著低于DG组(P <0.05)。2)两种充气模式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在门水平,MA组微生物群落组成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44.81%)、髌骨细菌门(Patescibacteria,13.15%)、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10.49%)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9.56%),DG组优势菌门较为集中,66.99%为变形菌门,12.81%为髌骨细菌门。在科水平,MA组的优势菌科为红环菌科(Rhodocyclaccae,34.07%)和芽单胞菌科(Gemmatimonadaceae,10.48%),DG组的优势菌科为红杆菌科(Rhodoba...  相似文献   
32.
利用颗粒流程序(PFC) 对直切槽式圆盘试样进行巴西试验模拟,分析了不同的裂隙倾角和裂隙长度对直切槽式圆盘试样裂纹扩展规律的影响。根据起裂位置的不同,主裂纹可分为从裂隙尖端萌生的Ⅰ型主裂纹和从裂隙尖端一定距离处萌生的Ⅱ型主裂纹;次生裂纹可分为从加载点附近萌生的Ⅰ型次生裂纹和从远离加载点的一侧萌生的Ⅱ型次生裂纹。当裂隙长度保持不变而增大裂隙倾角时,主裂纹从Ⅰ型过渡为Ⅱ型,次生裂纹则从Ⅰ型转变为Ⅰ型和Ⅱ型共存,最后又变为Ⅰ型。当裂隙角度保持不变而增大裂隙长度时,主裂纹保持不变,次生裂纹则由Ⅰ型逐渐过渡为Ⅰ型和Ⅱ型共存。另外,当径向应力达到峰值应力之后,试样内会有大量的微裂纹萌生、扩展,造成了圆盘试样的破坏。从力链和能量角度来看,巴西圆盘试样的破裂过程是试样内部拉应力集中产生的颗粒间黏结破裂以及应变能释放的过程。  相似文献   
33.
利用江苏南京、安徽宣城两地的水稻田间试验数据和气象资料,对ORYZA2000模型基本作物参数进行调整,包括不同发育阶段的发育速率、干物质分配系数、比叶面积等。两试验点的作物营养生长参数(DVRJ)和生殖生长参数(DVRR)差异很大,反应了模型的区域差异性。模拟效果均能准确反应叶面积指数、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过程,在地上部生物量的模拟准确度最高。两试验点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绿叶生物量、茎生物量和穗生物量的归一化均方根NSMSE值分别为9%、19%、18%、13%、25%和16%、25%、17%、19%、24%,因而南京试验点的模拟效果比宣城好,参数更具区域适应性。  相似文献   
34.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是我国近海有害藻华高发区之一。自2000年以来,由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和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spp.)等甲藻形成的大规模有害藻华连年暴发,对海水养殖业、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以往调查和研究工作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藻华优势类群近年来已由硅藻逐渐转变为甲藻,同时,有害藻华原因种也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异特征和有毒有害藻种增多的态势,亟待解析其演变机理、趋势和驱动因素。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受长江径流影响,富营养化问题突出,是大规模有害藻华形成的重要原因。同时,该海域也受到来自台湾东北部黑潮分支的影响,但对其与有害藻华的关系所知甚少。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支持下,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工作,本文对研究中得到的科学认识进行了初步总结。结果表明:东海黑潮分支能够到达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赤潮区,影响该海域赤潮生物多样性状况;黑潮分支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甲藻赤潮发生过程具有重要调控作用;长江冲淡水和黑潮分支的共同作用决定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有害藻华的发生过程和演变趋势。在现有结果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讨论了未来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有害藻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进一步解析有害藻华演变趋势、提升有害藻华的监测和预警能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5.
影响地理课堂教学生成的因素较多。选取19个因素,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影响地理课堂教学生成的主要因素,最终提取出5个主成分,分别是师生的情感投入与态度因子、教学氛围因子、教育教学理论储备和教学机智因子、教学实际操作因子、情境设置下的学生认知水平因子。就此提出建议: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地理教学工作中去,热爱本学科,更爱朝夕相处的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升自身的整体素养,夯实教育教学的基本功,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言传身教,感染每一个学生;备课时,充分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恰当地选取教学方法,弹性预设,准备生成;授课时,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营造公平民主的教学环境,启发学生思考,引导生成;合理利用这些宝贵的生成资源,助学生的思维升华一臂之力,使得再生成,再利用,让地理课堂始终展示生机勃勃的景象;课后,反省吾身吾课吾学生,扬长避短,让生成之火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36.
长江河源区的河水主要元素与Sr同位素来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长江源区河水化学成分来自雨雪、蒸发盐岩、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主要支流楚玛尔河、北麓河的主要阳离子为Na 、Ca2 和Mg2 ,占阳离子总量的97%以上.Ca Na,Mg Na,K Na的比值较低,87Sr 86Sr为0 709180±20~0 710280±11,河水成分以蒸发岩类溶解为主。发源于唐古拉山北坡的长江源头,及其支流主要阳离子为Ca2 ,Mg2 ,Na 占阳离子总量的97%以上,Ca Na,Mg Na,K Na的比值较楚玛尔河等河流高,87Sr 86Sr为0 708954±20~0 710455±18,表现为以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的溶解为主。计算表明,长江河源区河水中主要化学成分来自蒸发岩中Na 和Cl-,在河流水化学成分中占比例最大,长江河水中Cl-含量从河源区向下游明显逐渐减小,反应出河源区高寒干旱环境下河流蒸发岩的化学侵蚀作用较强的特征。  相似文献   
37.
不稳定斜坡体地形复杂、坡度大,表层土、石混杂,下部岩石裂隙发育,探测难度大,缺乏有效的物探手段精确圈定不稳定斜坡体的分布位置及空间赋存状态。用超高密度电法和微动探测相结合,推断了不稳定斜坡的范围及空间赋存状态。工程实地勘查表明,综合物探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为地质灾害的治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8.
FieldofverticalcrustaldeformationinNorthChinaandthefeatureofitsdynamicevolution王若柏,洪汉净,许忠淮,耿世昌,孙东平,韩月萍Ruo-BaiWANG;Han-JingHON...  相似文献   
39.
福建LNG输气干线漳州段ZZ034G+2号桩附近由于国道加宽开挖,形成了人工高陡边坡。受雨季及不良地质条件影响,该边坡已出现部分滑塌,边坡顶部出现较宽的张性裂缝,严重威胁到边坡顶部天然气管道的安全运营。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及勘探成果,该边坡被分为两段进行治理。采取了土方反压、抗滑桩、锚索、格构梁及挡土墙等多种加固措施,设置了截排水沟及泄水孔等排水措施,采用了信息化施工及边坡监测技术,取得了良好的边坡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40.
文章对几种分离测量硅酸锰的方法进行了对比。指出硅酸锰测定失真的缘由。选择了浸取分离伴生铁矿物的浸取剂及浸取分离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