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64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140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华南板块西南缘中三叠统底部普遍发育凝灰岩夹层,但对火山灰的来源存在不同认识。位于华南板块西南缘的右江盆地在早—中三叠世为连续海相沉积,较为完整的火山沉积记录为探讨火山灰的来源提供了基础。本文以右江盆地者堡敢南一带早、中三叠世之交凝灰岩为研究对象,在剖面测制基础上,对含凝灰岩层段灰岩进行生物地层分析,划分为4个牙形石带,分别为Neospathodus pakistanensis间隔带;Neospathodus waageni—N.abruptus组合带;Neospathodus homeri—N.triangularis组合带以及Chiosella timorensis间隔带,由此确定第17层凝灰岩为中三叠统底界凝灰岩。凝灰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为流纹质玻屑凝灰岩,属于亚碱性系列。稀土配分曲线显示为右倾轻稀土富集,明显的负Eu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U、Th和Ba等)富集和高场强元素(HFSE)(Nb、Ta、P和Ti等)亏损,整体表现出与弧相关的地球化学特征。在生物地层、同位素年代学对凝灰岩形成时代进行精确限定的基础上,通过华南板块西南缘中三叠统底界凝灰岩的区域分布、矿物组成、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右江盆地中—下三叠统火山岩层序特征进行详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广西凭祥—十万大山一带火山岩是其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33.
硫同位素混合总体筛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崔彬  赵磊  詹朝阳  和志军 《地球学报》2003,24(6):494-496
现代矿床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矿床的形成具有多来源、多阶段、多成因的特点.定量研究S同位素来源可将形成一个矿床的过程看作是多个总体的混合或叠加,在数学上这种混合或叠加可以用昆合总体筛分的数学模型来描述.笔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湖南东坡矿田中成功地应用混合总体筛分的数学模型,定量研究了S同位素来源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研究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4.
利用西北地区222个测站1951—2005年共55年的地面最低温度观测资料,采用主值函数法、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西北地区年平均地面最低温度的时间演变趋势、空间分布特征及周期变化。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年平均地面最低温度在青海高原、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和准格尔盆地东侧存在多个与海拔高度和纬度有关的闭合低中心。1951—2005年西北地区地面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线性趋势率为0.27℃/10a。西北地区在高原地区年平均地面最低温度增长最慢,河西走廊区域年平均地面最低温度增长最快。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年平均地面最低温度较低,1992—1993年期间有明显的突变,之后变暖趋势明显;小波分析表明西北地区年平均地面最低温度存在准28a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3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卫星以及雷达资料对2015年8月16—18日影响川渝地区的一次持续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亚洲中高纬和低纬相对稳定的环流背景下,两次高原涡东移、两次冷空气南下侵入四川盆地共同促进了西南低涡生成发展,造成此次大暴雨过程。西南低涡"初生形成"阶段,地面热低压东北侧有冷锋侵入,中心偏北形成暖锋,低涡近于正压;"稳定持续发展"阶段,冷锋南段移至地面热低压南侧,北段与暖锋结合形成准静止锋,低涡斜压性明显且呈近圆形,持续性暴雨主要出现在西南低涡的暖切变线附近和冷槽东侧;"东移变形减弱"阶段,冷空气第二次侵入,冷锋持续增强,西南低涡东移变形减弱。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充沛的水汽输送以及不稳定能量的累积为西南低涡的加深、发展和强降水的维持提供了重要条件。西南低涡暖切变线和南侧冷槽附近发展起来的对流云团是暴雨产生的直接原因,强降水主要发生在云团上风方TBB梯度相对较大的区域。此次强降水过程的局地环流有低空急流和低空辐合线或切变线配合,雷达体积速度处理(velocity volume processing,VVP)法反演的风矢图可更直观地判断风向风速、天气系统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判识辐合线或切变线,低空辐合线或切变线的演变以及低空急流的强度和移向对强降水天气产生的动力条件、维持时间和回波外推预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6.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技术凭借其全天时、全天候的成像能力以及对森林垂直结构信息敏感的特点,在森林资源监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已成为当前森林资源遥感调查技术的研究热点.本文首先介绍了SAR森林资源监测技术的发展背景、发展轨迹和相关知识;然后,重点阐述了极化SAR、干涉SAR、极化干涉SAR和层析SAR在林地覆盖类型分类、变化检测以及森林参数定量化估测应用中的技术方法;最后,就SAR在森林资源监测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37.
根据“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基准站2011~2020年的连续观测资料,对新疆境内天山中段、南天山西段和西昆仑的47条GPS基线时间序列变化进行分析,讨论这些基线的趋势性变化运动特征,总结2016年11月25日阿克陶MS6.7地震、2016年12月8日呼图壁MS6.2地震、2017年8月9日精河MS6.6地震和2020年1月19日伽师MS6.4地震震中300 km范围内不同方向的GPS基线时间序列的异常变化特征和周边构造活动情况,通过对GPS基线异常特征变化的差异性分析,初步得出结论:地震前后基线变化的幅度和趋势跟地震的破裂方向有一定的关系。或许可为新疆未来MS≥6.0强震可能发生地点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容积穿梭CT灌注时间-密度曲线特征结合形态学参数对腮腺良性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拟诊腮腺肿瘤患者100例,术前均行容积穿梭CT灌注成像检查,术后经手术病理证实。将所得影像数据传送至工作站及pacs系统,观察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腮腺肿瘤的形态学参数(位置、大小、密度、边界、颈部淋巴结、增强扫描强化幅值)及时间-密度曲线(TDC)类型,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腮腺良性肿瘤(多行性腺瘤、腺淋巴瘤、基底细胞瘤及肌上皮瘤)间的形态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时间-密度曲线类型差异有统计学差异。结论:CT灌注时间-密度曲线特征结合形态学参数对腮腺良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为患者术式的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9.
地震同震和早期震后断层滑动是研究发震断层深浅部孕震形态及摩擦性质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雷达干涉测量(InSAR)数据获得了玛多地震同震和早期震后形变场,并反演得到了发震断层的滑动分布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同震滑动主要分布在上地壳浅部,并且存在多个滑动亏损区域.发震断层在东端分叉处的倾向与主断裂和西端倾向相反.基于N-SBAS方法获得的震后4.5个月形变场显示,断层近场震中区域的累积形变量达5 cm,远场区域累积形变达2 cm.震后早期余滑分布在断层浅部和深部以及两侧的横向延展区域;部分余滑区域与同震区域重叠.其中,上地壳浅部的余滑达20 cm且填充了同震滑动亏损.时序地震矩显示上地壳浅部区域在震后快速余滑而深部稳定滑动,表明了发震断层区域的复杂摩擦属性.  相似文献   
40.
利用华北地区248个加密气象观测站资料、FY-2G黑体亮温TBB、邢台站探空资料、华北地区多普勒雷达资料、欧洲中心(ECMWF)0.25°×0.25°和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7月19—21日一场特大暴雨进行多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200 hPa南亚高压系统呈东西带状分布,500 hPa为“东高西低”环流背景,鄂霍茨克海附近闭合高压下游阻挡效应使上游系统移速缓慢,华北长时间处于深槽之中,环流形势利于产生稳定经向型暴雨;通过高低层流场对比发现,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与低空急流出口区左侧重叠区为最强降水区域,降水大值区均位于太行山及燕山山脉迎风坡;垂直方向上,垂直上升运动中心介于散度辐合中心与辐散中心之间,剧烈的抽吸效应将水汽输送至高层,冷暖气流交汇及水汽上升过程凝结潜热释放导致对流系统迅速发展。河北地区稳定的深厚气旋是本次暴雨的关键系统,19日石家庄地区强对流单体(>45 dBz)存在时间超过20 h。MCS影响范围广、特殊山脉地形作用、系统停留时间较长等原因造成累积降水量增大,是本次暴雨与“7.21”北京特大暴雨相比的突出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