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6篇 |
免费 | 164篇 |
国内免费 | 11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1篇 |
大气科学 | 117篇 |
地球物理 | 100篇 |
地质学 | 231篇 |
海洋学 | 157篇 |
天文学 | 12篇 |
综合类 | 46篇 |
自然地理 | 1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22篇 |
2021年 | 25篇 |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29篇 |
2018年 | 25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18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28篇 |
2010年 | 23篇 |
2009年 | 30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32篇 |
2006年 | 27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36篇 |
2000年 | 30篇 |
1999年 | 35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31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31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1年 | 1篇 |
1957年 | 3篇 |
195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以浙江省大田河流域为案例,基于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PGIS)开展野外调查,构建居民建筑及其室内财产的脆弱性曲线;利用HEC-HMS水文和HAND淹没模型,模拟6种洪水淹没情景,开展承灾体建模、暴露与潜在损失分析,从而实现社区尺度的多情景洪水风险分析。结果表明,基于PGIS的问卷调查和家庭访谈可有效收集社区本地知识并辅助完成风险分析。从2年一遇到500年一遇洪水,受淹建筑足迹由6.72%增至61.44%,总的暴露资产由23.24亿元增至222.48亿元;结合脆弱性分析得出,洪水潜在损失由3.86亿元上升为54.19亿元。社区的洪水年期望损失为4.89亿元,有必要采取综合性防洪适应措施,以应对未来可能加剧的洪水灾害风险。该研究可为开展社区参与式的洪水风险分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2.
基于FNL再分析资料的风场数据,利用矢量平均法及数理统计理论,对太原(37.37°N,112.35°E)上空0.8~47 km的大气风场垂直分布特征及风切变特性进行了分析。根据太原上空风场特征和对飞行器发射的影响,本文以风场特征为标准重新划分为四个时期:4月、5月、6月为雨季前期,7月和8月为雨季,9月、10月为雨季后期,11月、12月、1~3月为冬季。根据风场时期变化的差异,垂直结构以5、20 km两个高度层为标准分为3层。在20 km以下,雨季的平均风速要小于其他三个时期;在20 km以上,冬季和雨季风速大于雨季前期和雨季后期。利用综合矢量风方法计算了风切变特征,风切变在冬季40~47 km高度范围内强度最大,其他时期在12 km附近出现次大强度值;最大风引起的风切变主要影响范围在±8 km内。利用新的
153.
河口三角洲和沿海城市面临着台风、暴雨、高潮位和上游下泄洪水叠加的“四碰头”复合极端风暴洪水的严重威胁。构建了大气-海洋-陆地相耦合的一体化数值模拟系统,实现了上海市“风”“暴”“潮”“洪”多灾种复合情景的极端洪涝淹没模拟,并验证了耦合方法的有效性,为复合风暴洪水的一体化模拟提供了一套可行的数值模拟方法。在9711台风影响下,模拟了1998年堤防升级改造后淹没面积(水深>0.2m)比改造前减少了62%,表明沿海沿江堤防设施建设在上海市防台防汛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复合极端风暴洪水的有效模拟可为财产保险和未来市政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4.
对大气成分准确、及时地监测是掌握大气成分分布特征、研究大气污染成因机制、有效防治大气污染的前提。遥感监测技术在大气成分的观测过程中具有远距离实时观测、快速分析成分多样的大气混合物、无需采样便可获得目标成分的立体时空分布结果等优势。大气成分的遥感监测方法多样,各种仪器优势各异,覆盖了多样的气体和气溶胶的监测范围。根据各仪器距地面高度的差异,遥感平台可划分为地面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遥感技术在大气成分监测领域中应用广泛,已满足了多种观测目的的观测要求。介绍了大气成分的遥感监测方法和平台,并总结了针对不同目的的遥感应用实例,展望了遥感方法在大气成分观测方面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5.
静止轨道海洋水色成像仪(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 GOCI)提供了时间分辨率达小时级的海洋水色数据,使得对海洋环境的逐时变化监测成为可能。然而受到海洋上空云、雾和霾的影响,数据出现连续高缺失率甚至完全缺失的情况,使得数据使用价值大大降低。在经验正交函数重构法(Data INterpolating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s, DINEOF)的基础上,突出时间要素在重构中的地位,运用异常像元检测、拉普拉斯平滑滤波和时间模态2次分解插值,提出了适用于静止海洋水色卫星数据的重构方法——DINEOF-G。利用此方法对杭州湾2017年的GOCI总悬浮物质量浓度数据进行重构,结果表明该方法相比经典方法在重构精度上提高了8%,数据重构率提高了36%,且重构结果较好地反映了杭州湾总悬浮物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56.
旺苍背斜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北西部,工作程度较低。在收集前人资料以及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其地质特征、含矿层特征、铀矿化特征,认为铀矿化产于苍溪组第一层,赋存于富含有机质的岩屑砂岩或砾岩中,距上侏罗统蓬莱镇组与下白垩统苍溪组的区域性假整合面较近,与冲刷构造关系密切,属于以沉积成矿为主,后生改造为辅的砂岩型铀矿。根据成矿理论,分析了构造背景、铀源、目的层、地貌及水文地质、古气候、已知铀矿化信息等成矿判据,认为旺苍背斜具备了形成砂岩型铀矿床的成矿条件,并指出在转折端一带铀异常点(带)较为密集,含矿砂体厚度大,富含有机质,沉积构造发育,地下水具备完善补给-径流-排泄系统,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57.
158.
雨海盆地是月球正面最大、月球上研究程度最高的多环结构撞击盆地,已有很多学者对其多环结构的边界进行恢复研究,但在多环结构最初始形状、多环位置/数量、盆地大小等方面,至今未能达成共识。本文利用GRAIL自由空气重力异常数据、LOLA激光测高数据进行了多源数据的融合,结果表明,雨海盆地是具有偏心圆的三环结构特点,其直径从外到内分别为1 500 km、1 100 km、665 km。基于欧拉反演结果研究表明,在雨海撞击盆地中部存在两种不同深度、构造运动性质及方向的断裂构造,即:(1)深度大于40 km,向下逐渐向内倾斜、延伸的深部断裂构造;(2)深度在40 km以内,由月表向下逐渐向外倾斜、延伸的浅部断裂构造。结合物质成分及地球物理特征的研究,雨海地区的地质构造演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1)在月球早期阶段(45~38.5亿年),主要以内动力地质作用即岩浆洋冷凝过程为主,形成了雨海盆地深度在40 km以下逐渐向内倾斜、延伸的构造断裂,其为本区在月球早期深部岩浆洋产生、分异及运移提供了通道,该构造断裂代表了雨海盆地撞击前的月球早期深部岩浆洋的构造地质演化阶段;(2)在月球晚期阶段(≤38.5亿年),主要以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并重,形成了雨海盆地深度在40 km以内逐渐向外倾斜、延伸的构造断裂,其应为本区不同期次的玄武质岩浆喷出或溢流到月表提供了运移通道,该构造断裂代表了雨海盆地撞击后的月球晚期不同期次玄武质岩浆喷发、充填溢流的月海岩浆活动作用的构造地质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59.
Argo资料已成为海洋环境和气候变化研究重要的实测资料来源和基础数据支撑。自2007年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建成以来,每年产生的Argo资料稳固增长,数据总量呈现出海量增长趋势,如何实时有效地对Argo数据进行组织管理与信息服务已成为当前Argo资料共享的关键难题。本文针对Argo数据多源异构的时空特性及多元化的信息服务需求,综合运用分布式混合数据库架构,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全球Argo资料组织管理的弹性扩展云存储模型,建立了基于Matlab的Argo网格化产品高效可视化方法,构建了基于Flex RIA的WebGIS服务框架,并研制了\"全球Argo资料共享与服务平台\"实例。平台实现了对全球Argo资料的查询浏览、快速下载及可视化分析等功能,并已在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部署及对外服务。 相似文献
160.
以地域分异特征、主导生态功能、典型生态问题为基础依据,探讨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为江西省编制和实施生态修复规划、实现国土空间管控提供科技支撑。在研究方法上,以“生命共同体理论”“三生协调理论”“适宜性管理”等理论为指导,基于主体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综合“三生”空间实际生态问题及综合整治需求,采用多因素综合空间分析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实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三级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可将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划为赣北平原湖泊生态修复区、赣中丘陵盆地生态修复区、赣西山地丘陵生态修复区、赣南山地丘陵生态修复区、赣东丘陵山地生态修复区5个大区及24个亚区和42个修复小区。通过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三级分区,摸清国土空间地域特征,明确生态主导功能,确定生态修复重点区域,承上启下,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和国土空间管治提供决策依据,为实现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提供科技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