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30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32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文章以道路运输为例,通过实地调研统计和文献比对的方法分析了珠三角地区交通运输现状,结果显示:珠三角地区货车总量从2009年的634 117辆持续上升至2010年的686 022辆,经2011年保持基本平稳后并于2012年下降至615 188辆,货物运输的汽油消耗总量从2009年的1 605 039 063 L持续上升至2011年的1 683 547 808 L,并于2012年下降至1 565 549 249 L;柴油消耗总量从2009年的10 280 424 087 L持续上升至2011年的11 469 238 676 L,并于2012年下降至10 132 183 276 L。客车总量从23 709辆增长至26 586辆,相应的汽油消耗总量从61 475 930 L增加到108 517 822 L,柴油消耗总量从627 713 514 L增加到704 660 120 L。计算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2009年的CO2排放量由31 443 857.39 t持续上升至2011年的34 808 009.10 t,2012年的道路运输CO2排放下降至2009年水平(31 277 418.02 t),其中2012年CO2排放的贡献比率以柴油货车(82.9%)远远高于其他类型车辆。总的来看,能耗巨大和环境污染是珠三角地区交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尤其以交通大气污染对人们的影响最为明显。最后,提出珠三角地区未来交通发展的核心思路--“交通低碳化”,其主要内容包括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推行公交先行战略、推广清洁能源交通工具和技术、发展水路运输和推行绿色货运等。  相似文献   
32.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成藏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发育我国典型的低渗透和特低渗透油气资源,其油藏呈现出储层致密、储集砂体预测难度大、成藏机理复杂等特征.目前,根据勘探开发实践,长庆油田成功实现对渗透率大于0.3×10-3μm2油藏的开发,目前正在开展渗透率为(0.1~0.3)×10-3 μm2致密砂岩储层的技术攻关.笔者结合国外最新致密油气资源研究成果和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油藏的特征,从延长组致密油分布、致密油流体特征、赋存状态、储集体和致密油形成的控制因素入手,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形成与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确定了延长组致密油形成的控制因素:①长7优质烃源岩分布范围广,生烃强度大,为致密油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油源供给和资源基础;②大面积广泛展布的复合叠加的碎屑岩储集体,为致密油藏形成提供了储集空间;③油页岩与致密砂岩互层共生,形成了近源成藏的有利配置关系;④成藏期生烃增压,致密储层石油充注程度高,为致密油形成提供了运移动力.  相似文献   
33.
本文在建立合理地质模型、力学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基础上,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靖安地区三叠系延长统现今应力场的分布进行了计算。它们对该区开发井网布置、压裂改造方案和水平井的设计以及注水管理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4.
城市水系统理论是流域水系统科学在城市尺度的拓展,为解决城市化引起的人水关系失衡和突出水问题(内涝、黑臭和水污染、生态退化等)提供了新的系统化解决方案.现有城市水系统相关研究大多关注水循环单一过程,对水循环及其伴生的物质循环、水生态以及人文等过程互馈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本文以流域水系统科学和水循环理论为基础,发展了城市水系统的概念、理论和技术体系;以城市多种下垫面条件下时变增益降雨-径流模型为核心,耦合自然-社会水循环及其伴生的水环境、水生态等过程和多尺度海绵措施的影响,研发了城市水系统5.0模型,实现了源头降雨-径流-面源污染负荷、排水管网系统水量水质转输、末端调蓄和净化、社会经济水循环、水系统评估和调控等五大关键模拟功能,成果已在武汉市开展示范应用.结果表明:城市水系统应以城市及其联系的河湖为研究对象,探索城市自然-人工侧支水循环和外江调蓄等耦合,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海绵措施对水量-水质-水生态等过程的调控机制.研发的城市水系统5.0模型很好地模拟了城区降雨-径流过程、水体总氮和总磷浓度、社会经济发展特征指标等.与实测数据对比,所有降雨-径流场次的相关系数和纳什效率系数分别处于优秀和良...  相似文献   
35.
闽南海域1906年3月28日地震基本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国内外早期地震台站的记录报告和有关资料,以测震分析的方法对1906年3月28日发生在闽南海域的较强地震进行重新校订,文中结合宏观和仪器记录处理结果进行了讨论,并与其他作者结果相比较。  相似文献   
36.
在含硼盐卤蒸发过程中无固体硼酸盐析出的情况下,用芒硝回溶晒水方式制得高含硼浓缩卤水。采用盐酸滴定该浓缩盐卤的pH,对卤水的盐酸-pH滴定曲线进行定性解释的基础上进行定量计算,结果认为浓缩盐卤中硼酸盐是以四硼酸镁的“综合统计”形式存在,即浓缩卤水中除了存在四硼酸镁外,可能还同时存在n2的MgO·nB_2O_s,其存在量必需符合n=2这一表观结果。同时还对不同浓缩盐卤进行粒子配对成盐处理,结果表明盐卤中硼酸盐可以表示为MgO·2B_2O_3。  相似文献   
37.
前后缀与特征词相结合的地名地址提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地理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中的非结构化地名地址数据越来越多,逐步成为地理信息更新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互联网中地名地址的存在方式及结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前后缀与特征词相结合的地名地址识别提取方法。首先利用HMM训练进行分词,接着通过地名地址前后缀词库进行候选地名切分与预提取,最后根据特征词进行匹配过滤,实现对地名地址的准确提取。试验结果证明,本文方法提高了地名地址识别的准确率和召回率,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未登录地址提取问题。  相似文献   
38.
秦岭造山带与鄂尔多斯盆地印支期构造事件年代学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岭和鄂尔多斯盆地相互毗邻,秦岭的造山作用和鄂尔多斯盆地内陆湖盆的发展演化之间存在有机的联系,构成了山—盆耦合体系。印支构造活动具有多旋回演化的特征,它是秦岭全面造山的关键时期,可划分230~238Ma、210~224 Ma和198~206 Ma三个重要构造演化阶段,其中中期构造活动留下的地质记录最丰富。本次研究采用LA-ICP-MS锆石原位U-Pb年龄分析技术,获得了延长组长7中上部和底部凝灰岩的年龄分别为221.8±2.0 Ma和228.2±2.0 Ma,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凝灰岩年龄的界定、分析,推算延长组顶底不整合面的年龄分别为199.6 Ma和237 Ma。长7中上部和长6厚层重力流砂体的形成时间为215~224 Ma。提出延长组底部和顶部的两个沉积间断面分别对应于秦岭造山带印支早期和晚期构造活动开始或结束阶段,并在盆地内识别出了中期构造事件,该事件造成盆地快速沉降,大面积分布的长7油层组底部凝灰岩和长7油层组中上部—长6油层组中下部的厚层深水重力流砂岩是该期构造活动的直接产物。因此印支构造活动在鄂尔多斯盆地形成了两个构造层序界面和两套沉积事件地层。此外,文章总结了中期事件在鄂尔多斯盆地的八大沉积耦合效应。  相似文献   
39.
鄂尔多斯盆地湖盆中部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中下部和长7油层组中上部大面积发育深水砂岩, 这种砂岩具有厚度大、平行于湖盆长轴方向连续分布的特征。根据沉积结构、构造及接触关系, 将深水砂岩划分为砂质碎屑流成因的砂岩、浊流成因的砂岩、滑塌成因的砂岩及三角洲前缘成因的砂岩等4种沉积类型。在储集层矿物学、岩石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深水砂岩的沉积特征(如粒度细、云母和绿泥石等塑性颗粒含量高、陆源碳酸盐岩岩屑与伊利石杂基发育等)是造成储集层抗压实能力较差、胶结强烈、储集层致密的关键因素;在有利成藏条件分析中提出深水砂岩致密储集层处于油源中心、与烃源岩互层共生是形成大面积非常规致密油资源的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40.
针对新型的层区带刻度区进行资源评价方法的适应性研究是长庆四次资评一项重要内容。采用油藏规模序列法、油藏过程模型法、容积法和饱和探井法4种资源评价方法,对具不同成藏特点的刻度区进行了深入的方法适用性分析和参数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过程类资源评价方法对低渗透、特低渗透连续性岩性油藏,在以储量提交单元作为统计单元进行油藏发现序列与规模序列模拟时,计算参数的合理性与计算结果认知度很难达到统一。而勘探程度类资源评价方法,在深入的地质分析基础上,选择合理适宜的关键参数,是可以求得较为可信的地质资源量。当然,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认识程度和对评价方法的掌握程度也影响着资源评价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