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5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161篇
综合类   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本文用系统分析的思想,对玄武湖水底交通隧道两种工方案进行了比选,并对明挖法方案进行了优化,最后确定了最佳方案-箱涵顶进行筑堤开槽埋管方法。  相似文献   
122.
优势面的水力学效应对新寨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优势面的水力学效应的概念,并用SARMA法重点分析了它对新寨滑坡稳定系数的影响,分析得出了此滑坡发生的条件:hwhwo,与实际资料达到很好的吻合,具有重要的工程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3.
矿物包裹体研究方法在区域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矿物包裹体研究方法在区域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储同庆,罗国煜(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08)矿物生长时,成矿介质充填在晶格缺陷、空穴等处,矿物继续生长将其封闭而形成包裹体。与矿物同时形成的包裹体称原生包裹体,矿物形成以后受到应力作用产生微裂隙,成  相似文献   
124.
宁波大桥主墩墩址软弱带成因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宁波大桥主墩墩址软弱带详细的地质勘测和综合方法研究,内中包括粘土泥质物X射线衍射分析,软弱带岩石化学成分和不同成因砂和砾石的成分和特征研究,特别是软弱带的显微构造和物质来源的研究,本文对这一软弱带的成因机制着重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这一软弱带在结构上可划分为三部分或三层结构,下部为挤压破碎带、中部为风化产物、上部为地表水贯入充填堆积。它表明这一软弱带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地质作用的演化过程或具有三种物质来源。这一研究结论对大桥的设计和施工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5.
科学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四十年来,我国大量的工程实践,为工程地质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因此,与会者认为,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如何“把理论研究往高里提”,出一些新见解,新概念和新理论,是加速我国工程地质学发展的形势的需要。 谈到理论和技术方法,大家一致认为,理论要能  相似文献   
126.
工程场地断裂的正确评价是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和安全运营的基本保证。结合建设中的宿迁三线船闸,通过资料分析、现场考察和地球物理勘探以及钻探等手段,对通过闸址区而直接影响船闸群安全的场地断裂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结合场地条件特点,提出了船闸抗震和抗场地断裂设计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27.
南京市地铁工程环境地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下空间的开发不可避免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影响 ,本文通过结合南京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和地铁的施工 ,就地铁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初步研究 ,并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8.
城市河道淤泥特性及改良试验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南京内秦淮河疏浚淤泥为例,通过土工试验、XRD和X射线荧光光谱试验等方法,研究了城市河道淤泥的物理性质、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等特性。试验结果显示:秦淮河淤泥粘粒含量低、有机质含量极高,矿物成分主要有石英和少量粘土矿物等。为了实现淤泥的资源化处理,运用水泥、石灰无机固化材料对淤泥进行固化改良试验及改性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水泥掺量增加,水泥固化土由塑性破坏向脆性破坏过渡,破坏应变在1.8%~2.2%,而石灰固化土均表现为脆性破坏,且破坏应变小于水泥土,为1%左右。水泥固化土28d强度为670kPa,固化效果优于石灰,但略低于处理一般软土的固化土强度。研究结果对处置城市河道淤泥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9.
近年来,在长江下游地区地下工程建设日益增多,其基坑呈现开挖深、规模大、形状复杂等特点,由于这一地区地质环境非常复杂,其支护结构设计和施工难度非常大。本文以南京江边某特大型地下交通枢纽工程为例,探讨地质环境条件研究在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的重要作用。该地下交通工程为地下三层结构,最下层连接过江隧道,上部两层连接附近场馆和多条地面道路,基坑开挖深、深度变化大、形态异常复杂。该工程位于南京青奥中心西侧,靠近长江岸堤。这一地区广泛分布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近地表主要为新近沉积的软土,且厚度较大,下部为河床相砂性土,地下水丰富,且多为承压水,工程地质条件非常复杂。这里主要针对这一特大型基坑工程的核心区,分析其工程地质条件,提出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结合基坑功能及形态对其基坑范围内土层从平面及剖面上进行分区和分层,以此进行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优化分析,提出采用放坡开挖(上部)和地下连续墙(下部)相结合的支护设计方案,有效解决大型异形基坑群施工技术难题,而且施工速度快、建设成本低。这一研究成果对于长江下游地区类似特大型异形超深基坑的支护及施工设计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0.
根据南京地区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和多年隧道结构变形的监测资料,系统分析了不同地貌单元内隧道结构的变形特征,指出影响南京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的主要工程地质因素是盾构隧道的软土问题和矿山法隧道的水文地质问题。结果表明:南京地区发育不同成因类型的软土,特别是长江河谷平原区软土,具有高孔隙比、高含水量、高压缩性、结构性强等特性,易导致隧道结构发生不均匀沉降。同时,穿越丘岗地区的矿山法隧道,一旦上游水源补给量超过正常值时,易导致隧道结构的衬砌逐渐抬升变形甚至引发运营中断事故。这一研究成果为南京地铁运营隧道结构变形分析提供了工程地质方面的理论基础,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及时控制变形,确保安全营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