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151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89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文中采用InSAR与GPS技术相结合,获取了北京平原区时序地表三维形变场信息,分析了其分布特征与演化规律.研究表明:(1)北京平原区在抽水引发的第四系附加应力场作用下,地表呈现出显著的三维变形特征,以垂向变形为主,并辅以水平向位移.(2)平原区地面沉降主要集中在东部、北部和南部等地,存在多个沉降中心,总体呈减缓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2.
根据2015年10月(秋季)和2016年1月(冬季)对厦门海域开展的2次水质调查,研究了该海域中溶解有机氮(DON)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总溶解态氮(TDN)的组成,并探讨了DON与环境要素的相关性及其来源.结果表明:厦门海域DON浓度平均值冬季大于秋季,表层高于底层,整体呈内湾、河口区较高,湾口区低的分布格局.秋季DON浓度的空间分布为同安湾西海域九龙江口邻近海域东南海域大嶝海域,冬季为西海域同安湾九龙江口邻近海域东南海域大嶝海域.该海域秋、冬季DON浓度占比(CDON/CTDN)分别为56%和53%,DON浓度占比整体呈湾口区大、河口区及内湾小的分布特征.相关性分析表明,该海域秋、冬季表、底层DON浓度与盐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磷酸盐、硅酸盐含量为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绿素a、溶解氧、p H值存在一定相关性.厦门海域DON的来源主要有九龙江河流、城市生活污水、工农业废水等陆源输入和浮游植物活动等海源生成.  相似文献   
153.
在调查和监测中发现北京平原区地裂缝受灾体灾害表现形式不同,具有显著的区域特点。为揭示其形成过程,指导地裂缝防治工作,本文以宋庄地裂缝、高丽营地裂缝两处典型地裂缝作为靶区,从受灾体、剖面、深度、活动四方面揭示两处地裂缝形态特征,分析不同因素对二者差异化形态特征塑造的影响。结果显示:(1)宋庄地裂缝受灾体表现出明显的拉张变形,剖面上地裂缝上宽下窄铅直纵向延伸,深部未与隐伏断裂重接复合;高丽营地裂缝受灾体表现为显著的垂向错动及剪切破坏,剖面上地裂缝曲折纵向延伸,错开上下两盘地层,深部与隐伏断裂重接复合。(2)地震及区域应力场对两处地裂缝的水平形态特征进行塑造;地下水超采引发的土体差异性水平运动形成的拉应力作用于宋庄地裂缝,并对宋庄地裂缝形态进行再次塑造;高丽营地裂缝继承了黄庄—高丽营断裂形态特征;小区域差异沉降对垂向形态特征进行再次塑造。(3)宋庄地裂缝发育主要受地下水开采影响,对此类地裂缝防治应实施地下水减采、压采限采等方式,高丽营地裂缝发育受地下水开采及隐伏断裂双重影响。对此类地裂缝的防治除控制水位下降外,还需实时监测隐伏断裂活动情况,建立有效的预警预报体系。  相似文献   
154.
155.
近20年来气候模式的发展与模式比较计划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的不断完善、国际大型外场观测试验的成功实施以及高性能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为气候模式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近20年来气候模式的复杂程度和模拟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目前已成为研究全球和区域气候的形成及变异、气候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全球变化等的有力工具。对气候模式(包括大气环流模式、陆面过程模式、海洋环流模式以及区域气候模式)的主要发展进行综合评述,并简要介绍了目前世界上一些主要的模式比较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156.
选取1991年夏季江淮流域发生的持续性特大暴雨洪涝个例,利用NCAR第二代区域气候模式RegCM2对逐日降水过程及其关键物理因子进行了数值模拟。模式的侧边界条件出ECMWF的大尺度分析资料提供,模拟时间为1991年5-8月。模式范围包括东亚地区及相邻海域,水平分辨率为 60 km × 60 km,垂直方向为 23层。试验结果显示,该模式能够合理地模拟出1991年夏季东亚地区的逐日降水过程,特别是在江淮流域发生的异常降水事件。对一些关键物理变量和过程时空结构的分析表明,大气垂直速度和水平散度的时间演变与江淮流域的5次降水事件一致;形成异常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是大气的水平运动输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着东亚夏季季风的进退,RegCM2能够模拟出西太平洋副高的南北位置移动。而且,模式能够较好地再现出对水汽输送至关重要的低空急流的逐日变化。  相似文献   
157.
复合射孔技术能有效地控制射孔方向和压裂缝的扩展。对其应用于煤层致裂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针对煤层的特性 ,介绍了煤质模型的射孔与高能气体压裂 (HEGF)实验的研究情况 ,结果表明 ,射孔和压裂效果良好。复合射孔技术必将成为煤层致裂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58.
NCAR RegCM2对东亚区域气候的模拟试验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9  
利用垂直、水平高分辨率的区域气候模式NCARRegCM2(1996年5月最新版本)进行了1991年夏季(5~8月)东亚洪涝个例的区域气候数值模拟.与观测事实的比较表明,该模式能够较好地再现出该个例我国江淮流域—日本季风降水的主要时空特征和环流形势异常等.也指出了模拟结果的一些不足之处和今后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59.
长江源区1956-2000年径流量变化分析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长江源区直门达水文站的资料进行分析,揭示长江源区年径流量在1956-2000年间呈微弱的减少趋势。结合流域气象资料分析,该时段流域内升温明显,最大可能蒸发量呈增加趋势,降水也呈微弱减少趋势。径流变化与降水变化基本一致,降雨-径流关系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表明1980-2000年降水量减少是该时段径流量减少的直接原因,温度升高有利于融冰融雪和降水形式的变化,但由于融冰融雪占径流补给的比率相对较小,该时段温度升高导致融冰融雪的增加不足以抵消降水量的减少对径流的影响。径流量季节变化分析,揭示长江源区春季径流呈增加的趋势,这可能与融雪过程提前以及融雪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60.
四川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本研究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3批共225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学方法与GIS技术,分析了四川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四川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聚集型分布,分别在川西高原同纬度地带、高原与成都平原过渡带以及川南长江上游一带聚集。不同坡度、不同海拔高度及与河流的不同距离条件下,四川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成为影响四川传统村落的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