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47篇 |
免费 | 320篇 |
国内免费 | 22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4篇 |
大气科学 | 181篇 |
地球物理 | 226篇 |
地质学 | 754篇 |
海洋学 | 101篇 |
天文学 | 6篇 |
综合类 | 112篇 |
自然地理 | 10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38篇 |
2022年 | 55篇 |
2021年 | 42篇 |
2020年 | 50篇 |
2019年 | 61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38篇 |
2016年 | 21篇 |
2015年 | 52篇 |
2014年 | 63篇 |
2013年 | 75篇 |
2012年 | 43篇 |
2011年 | 35篇 |
2010年 | 54篇 |
2009年 | 27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40篇 |
2006年 | 54篇 |
2005年 | 63篇 |
2004年 | 49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28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40篇 |
1999年 | 48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52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48篇 |
1994年 | 44篇 |
1993年 | 40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38篇 |
1990年 | 42篇 |
1989年 | 23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2篇 |
1964年 | 3篇 |
1962年 | 2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岩体结构面的各向异性与尺寸效应特征对其力学性质影响较大,综合考虑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工程岩体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全面分析不同尺度结构面的各向异性分布,提出考虑正交方向三维形貌参数的各向异性变异系数AVC3D。通过渐进覆盖法统计4组天然岩体结构面10种不同采样尺寸的各向异性变异系数及其尺寸效应规律。结果表明:各向异性变异系数均随结构面尺寸增大而减小至定值,其与结构面尺寸具有较好的负对数函数关系;通过归一化处理,各向异性变异系数与结构面尺寸呈现较好的线性函数关系,表明各向异性变异系数具有分形结构,分维数D可以实现其尺寸效应的规律统计。该方法揭示了影响结构面形貌特征方向性变化的最大有效倾角?*max和粗糙系数C的增长幅度会随采样尺寸增大趋于稳定的变化机制,体现了当结构面达到各向异性尺寸效应的阈值后,会呈现出稳定的各向异性规律。 相似文献
12.
德钦—下关地区铅锌矿控矿构造及成矿预测遥感地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项工作利用美国一、二号陆地卫星MSS数字化磁带经I~2S_101图象处理系统作多种功能数字图象处理的卫星影象图进行地质解译。通过解译,区内共划分出18条线性构造密集带和8个环块构造发育区;4个I级、5个II级、6个Ⅲ级影象地质单元。铅锌矿化富集地段是在南北向线性构造密集带与东西向线性构造的交汇部位,若有北北东-南南西向线性构造复合,则可出现矿床。环形构造就发育在这些构造交汇部位。金顶特大型铅锌矿床即赋存在大环套小环,小环又叠置连生的环形构造发育部位。根据卫星影象解译所获得的地质信息,结合已知的铅锌成矿规律,进行了成矿远景预测区的圈定,共圈出A类3个、B类2个、C类13个。在A类预测区金顶铅锌矿床的外围,发现2个富银多金属含矿带,结合地表矿化,指出3个普查评价靶区。 相似文献
14.
北京房山岩体形成过程中的岩浆混合作用证据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北京房山侵入岩体主要由石英二长闪长岩单元和三种不同结构的花岗闪长岩单元组成,岩体中广泛分布的镁铁质微粒包体、富集暗色矿物的线状条带以及各岩相单元的非渐变接触关系等宏观特征,指示岩体的形成与岩浆混合作用有密切联系。122个斜长石成分剖面电子探针分析表明,它们众数成分为 An=29的更长石。但是,其成分变化范围极宽(An=14~56),晶体内不同部位的成分有很大差别,出现正常环带的 An 值较低(14~42),内环带的 An 值较高(24~56)的特殊情况,指示斜长石结晶环境的改变,暗示具有富钙基性岩浆的加入。从岩体边部到中心,斜长石 An 牌号逐渐降低,但相邻岩相单元之间有较大的重叠,表明不同岩石单元中的斜长石成分主要受控于岩浆成分的变化,与分离结晶作用无关。斜长石的韵律性环带、特别是内环带的发育则是岩浆混合作用机制的有力证据。基性岩浆的反复注入不仅改变寄主岩浆的成分,而且也控制了它的温度、定位机制和岩石的结构特征。因此,房山岩体的形成过程还包含了镁铁质岩浆多次注入的历史,并且从外到里基性岩浆的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5.
16.
利用宜川-泰安剖面高精度重力观测和GPS数据测量结果,对观测数据进行各项改正和处理,得到剖面的布格重力异常,并采用高斯低通滤波获得剩余重力异常。以诸城-宜川深地震测深(DSS)速度剖面为约束,对沿该剖面得到的高精度布格重力异常数据进行拟合,获得剖面地壳密度结构。结果表明,趋势异常主要反映该剖面地壳厚度的变化,太行山重力梯级带是地壳厚度的陡变带。结合前人相关研究,对剩余重力异常结合剖面经过的隆起、凹陷等地质问题进行讨论,进一步揭示出,剩余重力异常主要反映浅部地质构造和低密度地质体,剩余重力异常与地质构造不仅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而且其幅值能体现地质体的基本特征,比布格重力异常反映得更清晰、更细致。 相似文献
17.
�ܹ�����������ϵ�������ݴ������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ζ??????????????????????????????????????????????λ????????μ?????????衢????????????????????裬??????????????????????????????????????????????????????????????????????????????????????????????????????侫??????ó???????????????????????ε????????????????????????????????????????????淶???????????????????????????????????????? 相似文献
18.
19.
20.
洋岛类型的海山和洋底高原类型的海山主要由玄武岩组成, 中酸性岩出露很少, 因此很少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我们认为即便中酸性岩很少, 研究他们也是很有意义的, 因为这些中酸性岩不仅可能与洋岛和洋底高原玄武岩的构造背景有关, 也可能与洋岛和洋底高原在形成中酸性岩时的温度和压力变化有关, 这对正确认识洋岛和洋底高原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是很有意义的。 本次研究收集了 GEOROC 数据库中的数据总量为 44 404 个, 经过清洗留下有效数据 3 908 个, 分为洋岛中酸性岩(OIG)、洋底高原中酸性岩(OPG)和洋底高原中酸性岩中的岛弧部分(OPAG)3 类。 学术界通常认为, 洋岛代表热点, 洋底高原温度相对较低, 属于大火成岩省。 然而, 本文对全球洋岛和洋底高原的中酸性岩浆岩的研究表明, 分布在洋岛和洋底高原的中酸性岩主要是板内环境的富碱性的粗面岩和碱性流纹岩, 洋底高原边缘可能受俯冲带的影响, 部分中酸性岩具有岛弧的地球化学特征。 按照中酸性岩的 Sr-Yb 分类, 可知洋岛中酸性岩大多属于南岭型和广西型, 洋底高原海山中酸性岩主要属于南岭型, 广西型很少, 指示洋底高原中酸性岩形成的深度比洋岛浅, 温度也比洋岛低, 同时表明中酸性岩大多形成的压力较低而温度很高, 指示伴有高热中酸性岩的洋岛和洋底高原是地球上的热点。 本文认为, 洋岛和洋底高原中酸性岩并非学术界普遍认为的是玄武岩和碧玄岩分离结晶形成的, 因为洋岛和洋底高原岩浆岩如果是双峰式分布的话, 则不大可能是分离结晶的, 其中的酸性岩部分可能是玄武岩部分熔融形成的。 同时有些岩浆演化的关系表明, 中酸性岩在哈克图解中与玄武岩受不同因素制约, 说明并非演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