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1篇
  免费   176篇
  国内免费   215篇
测绘学   102篇
大气科学   131篇
地球物理   139篇
地质学   599篇
海洋学   119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81篇
自然地理   7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7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5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对流行病学分析显示大珠母贝幼虫群体的死亡是以暴发性方式发生,从胚胎发育前期至变态期,幼虫存在两个死亡高峰,分别位于壳顶期之前或壳顶期和壳顶后期.大珠母贝幼虫群体的死亡率与RLO感染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RLO感染的高峰之后均相应伴随幼虫群体死亡率的高峰,随着RLO感染率和感染强度的降低,幼虫群体死亡率也明显降低.在TEM下未发现未受精卵母细胞、受精卵和胚胎早期幼虫感染RLO,最先出现RLO包涵体阳性感染的时期为24h尚未摄食的D形期幼虫,故认为RLO可能不是通过垂直传播,而是通过外界接触感染的方式感染宿主,贝体感染至发病死亡存在潜伏期.  相似文献   
992.
南美洲白对虾全人工授精技术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1988年4月和1991年4月分别从厄瓜多尔和美国引进南美洲白对虾仔虾,经驯化、养成和室内人工越冬后,采用单侧眼柄切除手术人工催熟,以试管授精和人工植荚方法进行该种的繁殖技术试验。结果表明,(1)体长在13—16cm的南美洲白对虾雌虾,一般在摘眼后的1—2周内开始性腺发育;产卵量通常为3—10万粒;产卵后的雌虾卵巢可再次发育,最高产卵次数高达19次。(2)应用高频电针法取荚的成功率和取荚后雄虾的存活率均为100%;用上述方法取得的精荚内的精子无需“获能”即可使卵子受精。(3)假裂现象在南美洲白对虾的未受精卵中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993.
二道甸子金矿床是老矿床,本文通过对二道甸子金矿床、区域地质环境、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特征分析,在探讨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机制的同时,进一步指出了二道甸子地区新一轮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94.
矿区安全生产和水文地质条件存在重要关系,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总结分析了新疆煤矿区水文地质特征.新疆煤矿区主要含水层为第四系松散岩孔隙含水层和侏罗系碎屑岩孔隙-裂隙含水层,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煤矿区内水源为裂隙水、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源条件差或者一般;充水通道主要为断层和裂隙密集带等,矿井单位涌水量偏小;开采受...  相似文献   
995.
996.
单层框架建筑模型基础隔震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带叠层橡胶隔震基础的钢筋混凝土单层框架模型进行了振动台地震模拟试验,比较了隔震结构与非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结果表明,用叠层橡胶支座隔震后,框架模型的地震反应比不隔震时大大减小,证明叠层橡胶支座基础隔震技术是一种既有效又很安全的减震措施。  相似文献   
997.
辽南太古宙古陆壳构造变形及演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Gang江  韩小平 《辽宁地质》1999,16(2):121-127
由早期绿岩、变质TTG杂岩及闪长岩为主构成的院南古陆壳,在新太古宙末期-古元古代初期遭受了四期构造变形,以主期变形(第三期)最为显著。该期变形重塑了古陆壳上的太古宙岩石,形成密集而普遍的区域透入性主期片麻理(S3),矿物线理(L3)及“顺片”掩卧褶皱(f3),并伴随高温低压条件下的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变形机制属中构造环境下由南至北的韧性水平剪切滑脱,其动力学成因可能的诱发古元古代辽东裂谷的幔软流  相似文献   
998.
四川盆地白垩纪沙漠风向变化规律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报道了四川盆地白垩纪沙漠古风向测量结果,总结了风向变化的规律。认为该浙江省早期处于副热高压带地区的西北和东北切变带(divergent latitudes of westerly winds and northeasterly trade winds)。随着气候的波动,该切变带发生了短周期的南北向漂变,造成西风与东北信风交替现象。  相似文献   
999.
卤虫在单细胞藻类培养中作用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琳江 《海洋科学》1999,23(6):58-60
在扁藻(Tetraselmissp.和Platymonassp.)藻液中接种适量的卤虫(Artemiasalina),通过卤虫对藻液中细菌及原生动物等敌害生物的捕食作用,可以有效地控制敌害生物对藻类的危害。通过卤虫对藻液中衰老及死亡的藻细胞的捕食,可以使藻种得以优化。而且,通过卤虫的代谢作用,藻类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得以还原。  相似文献   
1000.
李荣冠  江锦祥 《台湾海峡》1999,18(4):365-371
本文分析了大亚湾潮间带生物数量与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其平均生物量为732.85g/m^2,平均栖息密度为1239个/m^2,生物量以藻在居第一位,栖息密度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岩石、沙滩和红树林泥滩生态相数量比较,生物量以相最高,栖息密度以沙滩最高。数量垂直分布,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为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