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98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2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31.
用常规气象资料计算陆面年实际蒸散量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利用全国432个气象站和512个水文站近30年的水文、气象资料,在全国选择了九个有代表性的流域,通过数据集群技术,证实了在流域尺度上存在蒸散互补相关关系.在深入分析“可能蒸散”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用常规气象资料估算陆面实际蒸散的通用模型.对流域年实际蒸散量的模拟结果显示,除黄河流域部分年份外,可以将陆面年实际蒸散量的估算误差控制在10%以内.  相似文献   
132.
本文根据西北牧区的气候特点,指出水分条件是西北牧区气候分异的最重要因素,并由湿润系数及≥10℃的天数对西北牧区进行了气候区划。  相似文献   
133.
影响台湾岛海域的西太平洋台风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台湾岛附近海域(20~27°N,117~125°E)为计算区域,对1949~1999年发生在该海域的西太平洋台风的路径分类、月际变化、年际变化、周期特征、移速和强度等要素进行了气候统计学分析,得出7~9月是台风发生的关键月份,台风发生频次的年际变化表现为下降的趋势,且1995~1999年近5年时间台风频次一直稳定维持在较低水平。用Mann-Kendall方法做突变分析和t检验,没有明显的突变年。利用小波分解技术,计算得出影响台湾岛海域的西太平洋台风年发生频次具有4~6年和13~14年左右的周期。西北行路径西太平洋台风是登陆台湾岛和进一步登陆我国大陆的主要台风,西行路径台风51年来没有登陆我国大陆的记录,转向行路径台风强度最大,平均移速最快。  相似文献   
134.
1 INTRODUCTION Inflicting hundreds of millions yuan (RMB) worth of economic losses annually, strong winds and torrential rains caused by tropical cyclones are two of the major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exposed in the southeastern coast of China. Much effort has been devoted to the research on the patterns of TC genesis, evolution and variation. Being to southeast of Chinese mainland, the island of Taiwan is separated from Fujian province by the Taiwan Strait to the west and faces the P…  相似文献   
135.
利用南京1905—2004年的月降水量资料,引用帕尔默旱涝指数计算方法,建立适用于南京地区并能够反映旱涝演变过程的动态旱涝监测指标M。由于考虑了时间因子的影响,M指数比Z指数更能反映出动态旱涝的累积演变过程。分析M指数发现,近百年南京地区极端干旱月份多于极端湿润月份,夏季和秋季出现旱涝的机率大于春季和冬季,且旱涝具有连续性,持续时间都在2 a以上。南京地区各季动态旱涝监测指数在近百年中主要以20~15 a、9 a的周期振荡为主,部分时段还存在5 a左右的高频振荡。  相似文献   
136.
青藏高原近40年的降水变化及水汽输送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利用中国青藏高原地区1961—2000年56个气象站的逐月降水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1961—2000年的降水量变化趋势及水汽输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40 a降水量呈增加趋势,线性增长率为1.12 mm/a。高原南区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线性增长率为1.97 mm/a;北区年降水量变化较小。青藏高原降水量在1978年由少雨期转为多雨期,青藏高原夏季降水与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及副高的水汽输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7.
介绍了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 ,指出在气候资源利用中它们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卫星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 ,可以及时而迅速地掌握、了解气候资源变化的情况 ,并对未来的演变作出预测、预报 ,为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提供可比较的多种决策方案 ,作出最佳决策。  相似文献   
138.
中国近50年来日最低气温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71,自引:13,他引:58  
王翠花  李雄  缪启龙 《地理科学》2003,23(4):441-447
利用1951~2000年全国241个测站1、4、7、10月(分别代表冬、春、夏、秋四季)及年平均的日最低气温资料,将中国划分为8个区域,并对不同区域在不同季节的日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是极为显著的,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北方地区的增温比南方地区和青藏高原更加明显。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后,日最低气温发生了近50年来的第一次变暖突变,此次变暖的趋势并不明显,而是以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80年代中期后,出现了趋势极为明显的第二次变暖突变。研究不同季节的资料还发现,在南方及青藏高原地区夏季日最低气温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9.
利用乌鲁木齐市城区和郊区的5座100 m气象铁塔10层比湿数据和乌鲁木齐气象站L波段探空雷达资料,详细分析了边界层2 km内比湿廓线特征,城区和郊区近地层比湿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揭示了乌鲁木齐逆湿的原因,得出以下结果:(1) 乌鲁木齐市比湿季节差异明显,冬季最小,春季、秋季稍大,夏季最大,夏季比湿约为冬季的4~5倍,但秋季仅比春季大1 g·kg–1。除冬季外,比湿均随高度增加而趋于减小,夏季减小最显著,冬季比湿的垂直变化很小。比湿廓线极小值白天和夜间出现高度相近,且有多个极小值。夏季和冬季比湿日变化最大,且位相相反;夏季夜间大、白天小,冬季与之相反。冬季,郊区比湿小于城区;其余季节城、郊比湿差异不明显。(2) 2 km内存在逆湿现象,逆湿出现概率高于35%,概率1月最大、7月最小。1月逆湿最大高度超过1 500 m,7月逆湿最大高度可达到1 900 m,且最大厚度可达到1 550 m。逆湿强度最大在7月和10月可达2. 5 g·kg–1·(100 m)–1,而1月最小。(3) 1月逆湿往往与逆温相伴随,逆温层改变了水汽的垂直分布结构,从脱地逆温层顶起出现逆湿现象,逆湿还与水汽输送有关。本研究可以有效地揭示空气湿度的季节特征,为研究城市大气污染形成的气象因素提供了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140.
利用1971-1996年的地面气象月报和地面天气图资料,借助地理信息系统,逐次分析了影响北京地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演变规律,确定了影响北京地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移动路径和源地。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沙尘暴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初夏,以4月为最多。根据沙尘暴的起源,可将影响北京的沙尘暴天气过程分为外源型和内源型两类。沙尘暴的移动路径主要包括北路和西路两条。外源型沙尘暴的入侵地点集中在:1)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和锡林郭勒盟西部的二连浩特市、阿巴嘎旗;2)哈密市以东至内蒙古阿拉善盟的中蒙边境。内源型沙尘暴的起源地主要集中在腾格里沙漠及其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