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5篇 |
免费 | 113篇 |
国内免费 | 8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5篇 |
大气科学 | 72篇 |
地球物理 | 137篇 |
地质学 | 280篇 |
海洋学 | 49篇 |
天文学 | 22篇 |
综合类 | 19篇 |
自然地理 | 5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20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28篇 |
2013年 | 28篇 |
2012年 | 31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27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34篇 |
2003年 | 24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64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37年 | 1篇 |
193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71.
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现状及历史演变研究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24
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优良的天然牧场,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一个世纪以来区内生态环境退化加剧,表现为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加剧等过程。在软硬件系统支持下应用GIS和遥感技术.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调查,通过基于知识的多重判据复合分类实现多源信息的集成,对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现状及沙地演变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面积已达20893.57km^2,占总土地面积的25%。沙漠化总体特征表现为局部地段逆转,而总体仍在发展。近一个世纪以来,区内沙漠化的强烈发展是由于毁林、滥垦和过度放牧。 相似文献
672.
深水环境多级地貌坡折控制下的重力流动力学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台湾浅滩陆坡具有活跃的重力流机制,发育了壮观的重力流沉积体系,是研究重力流动力学作用过程的理想场所。自陆架前缘直至深海的马尼拉海沟,发育了三个地貌坡折(包括一个陆架坡折和两个陆坡坡折)。这些地貌坡折控制了重力(流)的启动和整个演化过程,控制了各种重力流沉积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陆架坡折控制了重力滑塌的产生,第一和第二陆坡坡折则分别控制了重力滑塌体、碎屑流、浊流的转换。论文利用重力流沉积物波的波形参数恢复了重力流流体有关参数,实证了研究区的确存在有非常活跃的重力流机制。而多级地貌坡折代表着陆坡地貌的不均衡和向均衡的演化,重力流的侵蚀-沉积效应只是陆坡体系调整过程的表现。 相似文献
673.
机器学习,特别是深度神经网络学习算法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发现知识的方式。目前油气工业正在向转向非常规和深海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基于有限岩石物理参数建立的评价解释模型难以满足反映非常规储层复杂的岩性和结构,这使传统测井评价技术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以油气大数据为基础、机器学习算法为核心、油气大数据云计算为动力以及油气应用场景为源泉的油气人工智能(Oil & Gas AI)极大地改变传统的油气工业各个领域。笔者以地球物理测井为研究对象,依据数据驱动的地球物理知识发现原理和机器学习属性,按照“数据–算法–平台–知识–应用场景”研究思路,开展机器学习算法在测井技术中的适用性研究。对机器算法的内在特性、原理、质量控制、硬件要求,学习模型选择、测试以及性能评价实现过程进行分析。笔者梳理和总结了机器学习算法在测井中适用性的树状图,尤其是在油气测井的方法研究、数据处理以及地层评价中的应用潜力与机器学习算法对应关系,其中包括数据校正的模拟方法、数据标定的岩石物理分析、测井数据质量控制、综合评价以及油藏评价监测。研究表明,机器学习算法在岩性识别与储层分类、力学评价、以及油藏评价等方面应用有明显的优势,贯穿于测井方法、仪器设计、测井作业及测井解释中。机器学习算法相对于传统的岩石物理建模方法,以数据为纽带综合评价岩石物理的多重属性。这从数据科学角度突破了实验条件和物理属性的限制,具有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674.
675.
结合中平能化集团某矿大口径输冰井的工程实践,总结了大口径输冰井的施工技术。从设备机具的选择,先导孔及扩孔钻具组合,采用先导孔、分级扩孔和水泥固井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大口径输冰井钻井施工中的相关技术措施以及研制的新型保温套管和采用割孔穿杠提吊加浮力塞的下套管方法。 相似文献
676.
677.
本文从EISCAT探测资料分析确认,沉降粒子对极光区电离层的电离生成率有极重要的作用,但高能和低能粒子的有效电离高度范围完全不同,另一方面,磁层对流的增强却常使F层电子密度N下降,1985年1月28~29日期间出现N(E层)N(F层),且147km以上N随高度增加而下降的典型扰动剖面。这是高能粒子和强磁层对流共同作用的结果。1993年2月16~17日期间,中午前后NmF异常地增大,而N(E层)却无明显变化。这是与前者特征不同的另一类典型剖面。磁层内低能粒子(能量小于1keV)从极隙区沉降直抵电离层是使F层电子密度剧增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678.
黔西北是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矿床沿区域性断裂呈带状分布,矿体主要受断裂构造和岩性的双重控制,且多为高品位的隐伏矿。由于常规化探方法在寻找深部隐伏矿方面存在短板,本文在黔西北杉树林、洗线沟和青山铅锌矿床开展了深穿透地球化学勘查法(土壤吸附烃和地电提取法)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研究发现,有机烃(甲烷、乙烷、丙烷、乙烯等)异常和地电提取离子(Pb、Zn、As、Sb和Hg)异常与深部隐伏铅锌矿体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在青山矿床外围利用地电提取法成矿预测了深部隐伏矿体,有机烃异常也为杉树林矿床下一步找矿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79.
680.
岩石密度和超高压岩石折返速率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对中国大陆科学钻CCSD主孔100-3000米岩心样品进行了密度测量,建立了密度连续剖面,并界定了不同超高压岩石的密度值。通过对比高温高压物性实验资料,岩石密度随着退变程度增强而降低,榴辉岩密度变化序列为3.52g/cm3→3.49g/cm3→3.07g/cm3→2.93g/cm3。超高压长英质岩石密度变化序列为3.00g/cm→2.80g/cm3→2.65g/cm3。上述实验资料是讨论不同折返阶段岩石所受浮力的基础,为研究折返速率大小提供了基本参数。本文通过折返板块运动平衡时,上浮力与粘滞力平衡这一关系式,定量研究了大陆俯冲板块的折返速率,认为密度差产生上浮力从而引起折返,温度对板块折返速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密度差大小、折返角度、折返板块大小对折返速率也有直接的影响。定量模拟分析表明,在温度高于850℃时,板块的折返速率可以超过100mm/a;当温度降至700℃时,折返速率则低于1.5mm/a。作者认为在折返早期,温度较高,板块快速折返至60-70km榴辉岩相深度;随着传导散热,温度降低,板块以较慢的速率折返至中下地壳。折返速率的估算表明,浮力是板块折返第一阶段(从>100km深部折返至<40km的中下地壳)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