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7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188篇
测绘学   198篇
大气科学   76篇
地球物理   93篇
地质学   613篇
海洋学   103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24篇
自然地理   6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71.
针对台风运动过程中大气层与电离层的耦合效应问题,该文采用总电子含量与电子密度数据分析了台风"尼伯特"达到最大风速时刻的电离层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台风达到最大时刻的当天,风眼处电离层电子含量显著降低,在台风附近的IGS测站处也有明显的电子含量负异常出现。电子含量异常空间分布图显示最大异常区域位于风眼的南侧,表明台风边缘处的电离层异常幅度要大于风眼处的异常幅度。电子密度三维模型显示在250~350km高度上,风眼附近有显著电子密度减弱现象,尤其在300km高度上,异常幅度达到-6~-8×105 el/cm3。诸多证据表明此次电子含量负异常与台风"尼伯特"造成的大气层-电离层耦合效应有关,这可为以后的台风-电离层扰动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72.
正常脉冲星和亳秒脉冲星都表现出计时噪声.脉冲星的自转变化是造成计时噪声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联合新疆天文台南山25m射电望远镜和澳大利亚Parkes64m射电望远镜的脉冲到达时间数据,使用脉冲星计时的方法对PSRJ1539--5626、J1832- -0827和J1847- -0402的自转进行分析研究,它们在到达时间残差上均表现出很强的计时噪声,低频噪声的功率谱分别符合谱指数为-6、-6、 -4.5的幂律,功率谱强度分别为1.77 x 10-17 yr3、4.43x 10-18 yr3和2.09x 10-18yr3.这3颗脉冲星在自转频率1阶导数的变化上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振荡,振荡幅度分别为0.61(3)x 10-15s-2、0.54(5) x 10-16s-2和0.11(2) x 10-15s-2 (其中括号内数字代表末位数字的有效误差,下同),自转频率1阶导数振荡变化的相对大小分别是0.75(5)%、0.035(9)%、 0.076(2)%.利用Parkes 64 m射电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分别获得了这3颗脉冲星积分脉冲轮廓及其半高全宽,发现3颗脉冲星的脉冲轮廓的宽度均有一定 的变化,变化幅度分别为0.0028(6)、0.00059(3)和0.00011(4)个相位.没有探测到自转减慢率的变化与辐射变化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73.
2005年浙江丽水两场大雪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建平  孙莉莉 《湖北气象》2007,26(2):163-167
对2005年浙江丽水两场大雪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作了对比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两次大雪过程中,低空急流、动力、水汽条件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共性;而大气环流调整,冷空气影响方式,逆温层和地面低温条件表现出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74.
2017年江西副热带高压边缘雷暴大风回波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利用MICAPS天气资料、WebGIS雷达拼图、自动站、强天气监测和雷电监测等数据,对2017年8月江西副热带高压边缘产生的4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采用数据统计、形态特征对比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北部回波和南部回波发生辐合运动时,南面回波会发展的更为旺盛,形成飑线回波带。回波的传播方式一方面加快了回波移动速度,另一方面改变了回波的移动方向。副热带高压边缘雷达回波特征主要有两种:一是南北向短带回波,有时会发展为弓状回波;二是强回波单体,超级单体和复合单体回波。带状回波上,雷暴大风分布在回波带前沿,尤其是弓状回波带的头部,雷电分布则在回波带移动方向的后侧;强单体、超级单体和复合单体回波上,雷暴大风和雷电集中在强回波中心附近区域。超级单体回波具有55~60 dBZ块状回波结构,垂直液态水含量VIL达到60 kg·m~(-2);相对风暴速度SRM图上和垂直径向速度RHI_V图上,都具有相邻的正负速度对和达到中等以上中气旋标准。  相似文献   
975.
危岩体的空间预测问题一直是危岩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危岩体的空间预测即表达不同自然地质条件下的危岩体的空间危险程度,因此其实质就是对危岩的危险度进行评价。目前危岩空间预测以定性和半定量方法为主,依靠专家经验判断。围绕如何定量地预测危岩的危险度,利用信息熵原理,结合三峡库区重庆市万州区37个危岩体的数据,计算各评价因子的客观权重,建立了定量评价模型。计算各个危岩体的危险度,通过实地调查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显示准确率达86.5%,可作为危岩体危险度评价和空间预测的新方法,为危岩的预警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76.
通过华北克拉通东部北缘和南缘盆地充填序列和盆地分布演化对比研究,解析了该区中生代构造转折过程。研究发现两侧盆地均大致从早侏罗世开始发育,约以晚侏罗世为界,之前盆地充填记录反映以挤压作用、岩石圈增厚为主,之后以陆内伸展、岩石圈减薄为主,显示晚侏罗世明显的构造转折,并且地壳浅部的构造体制转变均滞后于岩石圈深部构造环境的变化。然而,两侧盆地演化也有明显差别:①北缘燕辽地区从早侏罗世到白垩纪,发育了多层系的从基性、中基性到中酸性的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组合,而南缘合肥盆地仅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产出钙碱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组合,反映出不同的深部构造过程和源区特征;②北缘的岩石圈减薄可能始于约163 Ma,南缘明显的岩石圈减薄则始于约149 Ma,而反映在盆地构造与充填尺度上的伸展作用分别对应于大约145 Ma和132 Ma;③晚侏罗世构造转折期,北缘燕辽地区粗碎屑沉积以河流体系为主,反映盆山地势高差较小;而南缘该期发育冲积扇体系,盆山地势高差较大;④北缘盆地沉积中心迁移规律复杂,而南缘总体呈现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显然,大别山碰撞造山和后造山期强烈的隆升和剥露对南缘盆地演化具有极大的主导和制约作用,而北缘则显示出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并伴有区域性的陆内挤压推覆(转折前)和张裂 伸展(转折后)交替的特点。华北克拉通晚中生代构造转折的时限北缘较南缘早,说明诱发这一转折事件的区域构造动力可能首先与华北北部壳幔相互作用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977.
CO2地质封存(CCS)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实现CO2大规模低成本减排的最佳选择之一,而CO2地质封存的首要问题是CO2封存有利区优选.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CO2地质封存有利区优选研究不足的现状,本文借助大量的地质、钻井、地球物理及测试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地层水矿化度条件、温压条件、储层条件、构造条件及盖层条件...  相似文献   
978.
海洋微生物因长期适应特殊的生存环境而进化出特殊的代谢途径, 从而产生大量结构新颖、功能独特的生物活性物质, 使海洋微生物来源的天然产物成为海洋新药开发的研究热点。文章以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和视角, 从海洋真菌和海洋细菌天然产物研究现状、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的人工合成、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评估以及成药性评价等方面进行概述, 分析了当前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状况和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979.
<正>当前,数字经济发展如火如荼,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已经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增长的新引擎,数字经济所催生出的各种新业态,正在逐渐替代传统产业发展业态,开创数字产业发展新模式,也将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数字经济发展离不开传统经济发展基础,更离不开数字化改革红利的释放、效率的提升。数字化改革不仅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强大动能,而且是推动社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发生系统性深刻变革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980.
华北岩石圈减薄与克拉通破坏研究的主要学术争论   总被引:75,自引:39,他引:75  
吴福元  徐义刚  高山  郑建平 《岩石学报》2008,24(6):1145-1174
华北岩石圈减薄是近十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但关于岩石圈减薄的具体时间、减薄幅度、空间分布范围、机制及其构造控制因素,多有争论.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讨论,内容包括:(1)是克拉通破坏还是岩石圈减薄;(2)古生代以来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时代与壳幔解耦;(3)岩石圈减薄与克拉通破坏发生的时间;(4)岩石圈减薄的垂向幅度;(5)克拉通破坏在中国东部的空间分布;(6)克拉通破坏机制;(7)克拉通破坏的地球动力学原因;(8)华北克拉通破坏在世界上的特殊性等.文后,汇编了近10余年来华北岩石圈减薄与克拉通破坏研究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