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82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61.
下三叠统印度阶与奥伦尼克阶全球候选层型剖面之一的中国安徽省巢湖市平顶山西坡剖面界线层,经连续不间断采样获得大量牙形石化石并进行详细的分带工作,建立了该界线层牙形石生物地层.由下往上划分为:1.Neospathodus dieneri带;2.N.waageni带.前者依次分为3个亚带:N.dieneri Morphotype1亚带,N.dieneri Morphotype2亚带和N.dieneri Morphotype3亚带.牙形石带可与该界线层的菊石带进行很好的对比;在详细区分牙形石Neospathodus属内各种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地层分布情况,跨越印度阶与奥伦尼克阶界线,演化谱系十分明显,牙形石N.dieneri Morphotype3在奥伦尼克阶之底即Smithian初期演化为:N.dieneri Morphotype3→N.waageni→N.pingdingshanensis、Neos-pathodus dieneri Morphotype3→N.waageni(细齿直立型)→N.n.sp.R和Neospathodus dieneri Morphotype3→N.pakistanensis.从谱系演化的观点出发认为:N.waageni的首现点作为奥伦尼克阶底界是合理的,并在该剖面确定了印度阶与奥伦尼克阶界线位于第24-16层,距剖面大隆组与殷坑组界线40.49m处.  相似文献   
62.
古、中生代之交的全球泛大陆聚散、特提斯洋的演化、显生宙最大的生物更替事件,以及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的确定,是目前国际地学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它也是揭开地质历史时期全球板块构造动力学和生命发展本质的关键.我国不仅具有世界上罕有的这一时期最完整的地质记录,成为各国地学科学家青睐的地区,而且我国地质工作者对这一时期的地质研究亦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果,得到了国际各界学者的广泛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63.
浙江长兴煤山剖面Griesbachian期旋回地层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浙江长兴煤山剖面Griesbachian期地层由一系列多级泥—灰岩层束旋回所组成,层束的结构型式和空间叠置关系是层序地层中层序和体系域识别和区分的良好标志。旋回层束中碳酸盐岩含量变化的时间序列分析表明,其形成机制与米兰柯维奇天文气候周期密切相关,从而将地层研究的分辨率提高到了万年级(104年)。  相似文献   
64.
陡山沱藻Doushantuophyton Chen et Xiao是湖北秭归庙河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及安徽休宁埃迪卡拉系蓝田组中常见的种群,该属先后建立了5个种:D.lineare Chen et Xiao,1991;D.rigidulum,Chen1994;D.sinuolatum Hu,1996;D.quyuaniChen,Xiao and Yuan,1994,emend.Xiao et al.,2002和D.cometa Yuan et al.,1999。本文对贵州凯里组苗板坡剖面和乌溜-曾家崖剖面的30多块标本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与湖北庙河陡山沱组和安徽休宁蓝田组的陡山沱藻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属的模式种D.lineare Chen et Xiao和D.cometa Yuan et al.的时代可延伸到寒武纪第3世(原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并成为凯里生物群宏观藻类中的重要种群之一。也反映从埃迪卡拉纪陡山沱期至寒武纪第3世,经历了近5千多万年,特别是埃迪卡拉纪末期的生物灭绝事件,这2种的形态结构特征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说明陡山沱藻有些种具有较强的生存竞争能力以及遗传上的稳定性,从而表现出演化上的保守性和环境上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65.
三峡地区上三叠统王龙滩组(或须家河组)超覆在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中三叠统巴东组或上三叠统九里岗组等不同时代的地层之上,两者间存在一明显的沉积间断面。如何理解该界面的性质和发生时限,对于正确认识印支构造运动在该区的作用形式和过程具有关键作用。近年来,在长江三峡地区开展的基础地质调查研究工作中,对该界面的地质特征进行了全面观察和研究,对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上三叠统王龙滩组(或须家河组)与下伏地层间的沉积间断面以发育冲刷构造和残存少量风化壳为特征,沉积间断发生在卡尼期中后期至诺利期初期(约225~216.5,Ma)。受印支运动影响,卡尼期中后期,地壳整体抬升,包括研究区在内的中扬子地区漫长的海相沉积历史结束,原有沉积遭受风化剥蚀、地形夷平;卡尼期末期—诺利期初期,地壳抬升速率骤然加剧、地形相对高差变大、河流回春,对下伏地层快速下切。这种下切作用横向变化较大,剥蚀程度差异明显,从而形成在不大的范围内下伏地层从无明显缺失(王龙滩组与九里岗组接触)至大量缺失(王龙滩组与嘉陵江组接触)这一特殊地质现象。总的看来,该沉积间断界面兼具古暴露剥蚀面、冲刷侵蚀面和河流回春作用面3种性质,是对印支运动Ⅲ幕(研究区内印支运动主幕)的沉积响应。  相似文献   
66.
古—中生代之交,伴随着显生宙历史上最大的生物灭绝,发生了最大的一次生态系结构变革,软体动物双壳类取代了腕足类在底栖生态系中的主导地位。以中国南方为代表的特提斯地区晚二叠世末至早三叠世良好的地层记录和丰富的双壳类化石材料为该时期双壳类及底栖生态系的演化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通过系统收集和整理全球范围内该时期各地区有关双壳类的研究资料及主要成果,建立各个地区双壳类带的对比关系,并对30年来的双壳类生物地层工作做了简要的总结。从分异度和生态特征等角度来说,双壳类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危机中表现出了中等程度的灭绝,并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迟缓复苏后,于早三叠世Spathian期进入了一个较快速的复苏阶段,但是直到中三叠世安尼期才真正进入快速分异辐射。在这漫长的复苏过程中,以Claraia和Eumorphotis等为代表的双壳类属种广泛分布于各种相区,这些分子的繁盛与消亡过程和机制仍需要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7.
湖北宜昌樟村坪地区陡山沱组地层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南峡东地区(黄陵隆起南缘)的陡山沱组是国际上埃迪卡拉纪地层和生物与环境事件的研究热点之一,但近在咫尺的黄陵北缘陡山沱组地层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的研究不足以反映黄陵北缘陡山沱组地层的特征,甚至与黄陵南缘地区未能建立起明确的对比关系.选取了黄陵北缘樟村坪及其周边地区的4个完整的陡山沱组剖面进行研究,以完整连续的钻孔剖面为依据,配合露头剖面的宏观沉积现象,对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进行详细的划分和对比.将樟村坪地区陡山沱组岩石地层划分出4个岩性段,并在层序地层学上划分出两个半三级层序,层序界面分别位于陡山沱组底界、陡山沱组第二段第二亚段顶界和陡山沱组第三段与第四段分界处.通过与黄陵隆起南缘陡山沱组各段岩性比较分析,建立了南、北缘地层对比联系,从而为黄陵北缘磷矿区的地层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8.
国际三叠系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殷鸿福  杨遵仪  童金南 《地层学杂志》2000,24(2):109-113,143
简述了三叠系的划分 ,按国际地层委员会 ( ICS)关于全球层型剖面和点的要求 ,叙述了系间界线及阶间界线的研究进展和现状 ,并简介了以四足类脊椎动物为基础的陆相三叠系划分  相似文献   
69.
70.
在湖北西部利川地区完成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以国际地层表(2012)为指南,从岩石地层、生物地层、事件地层角度,对调查区地层进行了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对利川地区晚二叠-早三叠世长兴组进行了重点研究,自下而上建立了四个牙形石带,P/T界线生物地层标准化石Hindeodus parvus首现于长兴组顶部微生物岩中,获得了P/T界线之上粘土岩的锆石U-Pb年龄。对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硅质岩进行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为伴有生物作用的火山成因硅质岩,形成于大陆边缘还原环境,获得了硅质岩层间的凝灰岩锆石U-Pb年龄。对调查区各时代地层岩石类型和组合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和沉积环境分析,建立了4类沉积相模式,并重点查明了志留纪纱帽组顶部,泥盆纪云台观组、黄家磴组,石炭纪大埔组,二叠纪长兴组,三叠纪大冶组、巴东组上部层位的岩相变化与空间展布。建立了调查区构造格架,阐明了构造形成演化历史,划分了构造变形阶段,通过构造应力场反演、叠加褶皱分析及构造演化研究,对调查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进行了探讨。系统总结了新构造运动在调查区内的表现形式,对高海拔砾石层、瓦厂湖相-河流相沉积组合及利川盆地第四系进行了系统采样和测试。总结了地质灾害与地层、构造、岩性及人类活动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