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42篇 |
免费 | 378篇 |
国内免费 | 25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1篇 |
大气科学 | 204篇 |
地球物理 | 229篇 |
地质学 | 902篇 |
海洋学 | 127篇 |
天文学 | 7篇 |
综合类 | 147篇 |
自然地理 | 1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8篇 |
2023年 | 42篇 |
2022年 | 57篇 |
2021年 | 46篇 |
2020年 | 45篇 |
2019年 | 68篇 |
2018年 | 37篇 |
2017年 | 45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57篇 |
2014年 | 78篇 |
2013年 | 86篇 |
2012年 | 49篇 |
2011年 | 45篇 |
2010年 | 59篇 |
2009年 | 37篇 |
2008年 | 34篇 |
2007年 | 50篇 |
2006年 | 63篇 |
2005年 | 66篇 |
2004年 | 61篇 |
2003年 | 45篇 |
2002年 | 34篇 |
2001年 | 46篇 |
2000年 | 43篇 |
1999年 | 70篇 |
1998年 | 48篇 |
1997年 | 63篇 |
1996年 | 38篇 |
1995年 | 59篇 |
1994年 | 55篇 |
1993年 | 45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43篇 |
1990年 | 47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5篇 |
1964年 | 3篇 |
1962年 | 2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2篇 |
195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雪峰古陆边缘沅陵地区的上石炭统岩性特殊,以灰岩为主夹白云质灰岩、砾屑灰岩与砾岩、砂岩相互成层,交替出现,因此,相对海平面升降变化在这种类型沉积中表现明显,利于层序地层的研究。上石炭统为1个三级层序,底部以I型层序边界与震旦系留茶坡组硅质岩接触;顶部仍以I型层序边界与下二叠统黔阳组为邻。包括低水位体系域、海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依据准层序的叠覆关系划分为两个准层序组,即海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 相似文献
992.
湖北省大冶市蟹子地遗址地处长江以南鄂东南丘陵地带的山间小盆地,其文化堆积大致可分为新石器时期和西周早期,新石器时期的遗存又分为一期和二期,一期相当于石家河文化时期(4500~4200aB.P.),二期相当于后石家河文化时期(4200~3900aB.P.),西周遗存的年代主要是西周早期(3000~2900aB.P.),其整体面貌与鄂东南地区西周时期典型的土著遗存风格非常一致。2009年5月至9月,在发掘遗址的同时进行了土样的采集和浮选,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末期和西周时期的炭化植物遗存。此次浮选共计采集样品22份,共发现了14611粒炭化植物遗存,包括大量的稻米(Oryza sativa)、少量的粟(Setaria italica)和极少量的杂草(weeds),此外还有少量的炭化稻谷基盘(rice spikelet base)。浮选结果显示,蟹子地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和西周时期均以稻作农业经济为主,西周时期有对粟进行利用。另外,该遗址新石器时代二期一处房址(T1831F1)集中出土了一批形态偏小的炭化稻米,这可能属于另外一个稻种。蟹子地遗址是鄂东地区,以及湖北长江以南地区首个进行浮选并进行植物遗存研究的遗址,该研究结果为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和西周时期的植物利用历史提供了新的数据。 相似文献
993.
初步探讨了峡江地区先秦时期鱼类资源的开发情况,包括种类结构及其历时性变化、整体地位及其背后的原因。对21处遗址中经科学鉴定的鱼骨材料的统计显示,该地区先秦时期(8.5kaB.P. 至东周)鱼类开发的种类结构相当稳定——一直重点开发青鱼和草鱼,二者可占总量的70%~80%,同时表现出较明显的区域差异,即东区(湖北段)优先开发青鱼,而西区(重庆段)优先开发草鱼。鱼类资源开发在当时先民的经济生活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如3处经严格筛选取样的遗址中鱼骨的可鉴定标本数均占出土动物骨骼总数的70%以上;它同时在先民的精神文化方面留下了深刻印记,如流行整鱼随葬和鱼骨占卜。这些遗存和现象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反映了峡江地区特殊的峡谷环境及丰富的鱼类资源对人类生计方式与文化行为的制约与影响,表明对鱼类资源的优先开发是当地先民的一种环境适应与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994.
995.
为了识别无限长周期梁中的损伤,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振动功率流的裂纹识别方法。以无限长周期连续Euler梁为研究对象,假设损伤为裂纹形式,采用柔度弹簧对裂纹进行描述,结合周期结构理论和传递矩阵方法,分别推导了健康与损伤连续梁的传播功率流和输入功率流,得到了不同激励位置下的健康周期连续梁的输入功率流曲线及在跨中激励时不同损伤位置和损伤程度下的损伤梁输入功率流曲线。进而通过分析归一化振动输入功率流与损伤位置和损伤程度的关系,证实了利用振动功率流方法进行周期连续梁损伤识别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6.
新疆西天山式可布台铁矿发育于伊犁裂谷内,赋存于上石炭统中酸性火山碎屑岩、浅变质片岩、千枚岩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以及透镜状顺层产出。金属矿物以赤铁矿、镜铁矿为主,含少量黄铁矿、菱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碧玉、重晶石、石英以及少量方解石。矿石构造以条带状、纹层状和块状为主,矿物结构多为隐晶质结构、半自形结构以及充填结构。矿床分为4个成矿阶段,即黄铁矿-赤铁矿-铁碧玉-重晶石阶段、菱铁矿-软锰矿阶段、石英-镜铁矿阶段、氧化物阶段。矿体顺层产出和发育纹层状矿石构造指示矿床为沉积成因。电子探针分析显示:(1)块状赤铁矿Al2O3、Na2O、MgO、SiO2含量相对分散,推测这可能与块状矿石快速沉淀结晶有关,暗示了剧烈的流体喷流活动,而纹层状和条带状赤铁矿Al2O3、Na2O、MgO、Si O2含量相对集中则反映平静的沉积环境以及微弱的喷流活动,两者的比较可能暗示了成矿过程中流体喷溢速率以及沉积环境都不断改变;(2)黄铁矿中含有较高的Co、Ni比,显示其形成与火山作用关系密切;(3)菱铁矿的FeOT与Mn O+MgO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并形成两个聚集区,与镜下其具有不同特征相吻合,可能暗示了成矿后期菱铁矿随热液析出时候发生了分异作用。黄铁矿(δ34S=-6.1‰~6.5‰)和重晶石(δ34S=12.9‰)硫同位素组成显示曾发生过硫酸盐和硫化物之间的硫同位素分馏作用,成矿热液的硫可能来源于岩浆硫。综合分析认为,式可布台铁矿可能为海相火山喷流沉积型铁矿床。 相似文献
997.
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应用于地面沉降模拟和预测中只能分析数据的指数变化规律。对于地面沉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线性关系不能有效地反映。本文利用灰色组合模型中的第一类灰色组合模型即GM(1,1)与线性回归模型相融合。选取北京东部某地面沉降监测站2004~2012年的分层监测数据建立模型,计算出各监测层位沉降的数学模型,并以此预测各监测层位地面沉降量。结果表明:利用灰色线性回归组合模型在对地面沉降进行分层模拟和预测是可行的。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沉降模拟时,两种模型的精度均很高,但通过模型预测未来一年沉降量时,灰色线性回归组合模型的精度,要远高于普通均值GM(1,1)模型。 相似文献
998.
茶潦锰矿位于塔山岩体北侧外接触带,锰矿层呈层状顺层产于晚奥陶世天马山组一段(O3tm1)中,严格受地层控制.目前矿区已发现两个近于平行的锰矿层,其走向延伸超过3km,倾向延伸超过200 m.含锰岩系岩性主要为灰色中-薄层状板岩夹浅变质杂砂岩,或板岩与浅变质杂砂岩互层,在岩相古地理上代表次深海近源陆屑浊积盆地亚相.矿石按自然类型属原生氧化锰矿石,主要矿石矿物有褐锰矿、软锰矿和水锰矿.矿石结构主要有他形晶结构、隐晶质结构、交代结构.矿石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野外观察和综合研究获得的证据表明,该矿床为沉积变质型锰矿床.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基于剖面的三维地质建模为巷道与地层交切建模的理论基础,提出一种巷道与地层交切建模方法。考虑到交切模型的复杂性,对交切模型进行剖分,依次构建出含巷道断面的地层剖面模型、巷道与地层剖面的交切模型及巷道与地层模型的交切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交切模型的方法是可行的,保证了地层与巷道模型的空间拓扑关系,为相关三维地质建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00.
葛洲坝工程基岩稳定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我所71~78年来为葛洲坝水利枢纽第一期工程进行的基岩稳定性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地应力对基坑岩体稳定性的影响,粘土岩软弱夹层,特别是泥化夹层的长期稳定性和长期强度。通过地应力实测,证实了即使在褶皱轻微、地形平缓的红色岩层中仍可能有较大的构造应力存在,它的局部释放会直接影响岩体稳定。并且有力地说明了构造运动作用是粘土岩泥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对粘土岩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以及物质结构特性的研究,指出了在外力作用下,当其亚微观结构或微观结构受到破坏时,因粘土颗粒大量吸水膨胀而可能产生泥化。根据现场和室内的剪切蠕变和室内的剪切松弛以及扭转蠕变试验结果,指出了粘土质粉砂岩、砂岩、粘土岩软弱夹层均具有显著的流变特性,提出了确定长期强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