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60篇
海洋学   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6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41.
利用塔里木盆地39个气象台站1961-2018年的逐日气温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R/S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8 a塔里木盆地年、季平均、最高、最低气温上升显著并发生了增温性突变,其突变时间冬季气温最早,春季最低气温和夏季最高气温最晚;下垫面属性对最低...  相似文献   
142.
查明地下水中氟元素赋存形态的种类、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可为地氟病成因分析和高氟地下水处理提供重要依据。以和田河流域绿洲区为例,运用PHERRQC软件建立组分平衡模型对地下水中氟元素的赋存形态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绿洲区地下水中氟元素赋存形态主要有6种,含量依次为F->MgF+>CaF+>NaF>HF>HF2-,其中F-是绿洲区地下水中氟元素的主要赋存形态,占氟含量的80.60%~97.49%。以和田河流域绿洲区为例,运用PHERRQC软件建立组分平衡模型对地下水中氟元素的赋存形态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氟仅在含量高的区域有所差异;随F含量变化,F-和MgF+含量呈此消彼长的关系,而CaF+和NaF含量变化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143.
利用南疆西部气象站观测、FY-2G 、ERA5 再分析及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分析等资料,分析2022年5月28-31日南疆西部山区一次极端暴雨成因,探讨了中亚低涡背景下山区和平原降雨差异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极端暴雨发生在南亚高压呈青藏高压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中亚低涡配合低层多尺度系统及复杂地形的影响下产生;中低层偏东气流是此次山区暴雨的必要条件,但暴雨不同时段其维持机制有差异;中小尺度对流云系不断合并加强形成的南北向云带持续影响是造成山区暴雨的直接原因;多路充足的水汽输送与山区陡峭地形强迫抬升造成山区持续性降雨;低层不饱和水汽条件是此次“东西夹攻”形势下平原地区降雨量级偏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4.
基于MODIS的MCD12Q2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结合遥感降水和气温数据产品,探求了天山新疆段2001—2014年植被物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对作用。天山新疆段植被物候始期呈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布特征,集中于3月10日至5月15日,全区14年平均值为3月20日;植被物候末期具有纬度地带性分布特征,集中于10月1日至10月25日。天山新疆段植被物候始期在山区呈不显著推迟趋势,绿洲和平原呈不显著提前趋势;植被物候末期主要呈不显著提前趋势;降水量和气温是影响天山植被物候期的重要因素。物候始期受当年春季气温的影响最为显著,也受到前一年冬季降水量的影响,其与降水量呈正相关,与气温呈负相关。夏季和秋季降水量是天山新疆段植被物候末期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5.
典型地物波谱库的数据体系与波谱模拟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讨论典型地物波谱知识库的数据体系与地物波谱模拟的相关问题 ,并给出波谱知识库支持的农业定量遥感应用示例。波谱知识库的数据体系强调波谱参数与环境参数的配套 ,波谱数据测量是在相关规范的支持下完成的 ,质量控制贯穿于数据采集的全过程。波谱模拟通过遥感物理模型完成 ,模拟波谱计算包括地表参数的时间、空间扩展与遥感物理模型运算。最后以作物生长模型结合植被组分光谱模型和冠层遥感模型为核心 ,构造了定量遥感的农业示例。  相似文献   
146.
147.
新疆属于典型的绿洲经济区域,绿洲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4.2%,生态总体态势呈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全区80%的自然草场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和沙化,生态环境建设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无疑给新疆生态环境建设带来新的希望和曙光。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新疆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面积530万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37万亩。一些地方退耕还林工作同结构调整、农田基本建设、扶贫开发相结合,走出一条生态改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三赢”的路子。  相似文献   
148.
利用常规观测、NECP1°×1°再分析、FY2D卫星高分辨率云图及多普勒雷达产品等资料,对2015年8月31日南疆西部突发极端暴雨进行天气诊断及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突发暴雨发生在蒙古至贝加尔湖的高压脊经向发展,西西伯利亚低压底部分裂短波槽影响南疆西部的环流背景下,500 h Pa以低槽后干冷的西北气流为主,翻山冷空气和低层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突发暴雨与持续性暴雨的水汽输送、水汽辐合及路径均有差异,突发暴雨水汽主要来自南疆盆地前期高能高湿的环境。中低层中尺度切变及辐合是导致暴雨落区及强度不同的原因之一。"人字形"切变,θse能量锋区,中尺度气旋与暴雨中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雷达出现的"逆风区"、VIL大值区和云图出现的干舌在短临预报预警中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9.
利用喀什地区1961—2013年6—9月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月资料及1990—2013年玉米生育期资料,选取资料完整的4个代表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 ,分析喀什地区气候变化及玉米生育期变化特征,重点探讨喀什近期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3 a喀什市、巴楚县、叶城县6—9月平均、平均最高、平均最低气温及降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日照时数,喀什市和巴楚县总体呈增加趋势,叶城县9月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麦盖提县7—9月平均气温、8月降水量,6、8、9月日照时数呈下降(减少)趋势。喀什市、巴楚县玉米各发育期均呈不同程度的提前趋势;叶城县玉米各发育期的提前(推迟)趋势不明显,其中播种期、七叶期呈较弱的提前趋势(0.06~0.67 d/10 a),其它发育期呈延迟趋势,趋势为0.01~2.92 d/10 a,其中抽雄始期、开花始期的延迟趋势相对明显,通过了a=0.05显著性检验;麦盖提县玉米8月出现的抽雄期、开花期、吐丝普期呈延迟趋势外,其余的发育期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前趋势。  相似文献   
150.
利用喀什市1961—2012年逐日最高、最低、平均气温资料,采用回归分析、R/S分析、Morlet小波分析及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喀什市极端气温长期变化趋势、持续性、周期变化及突变特征。结果表明:喀什市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升温率高于全球及全国水平且主要变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较全国同期增温时间滞后;极端高温、夏季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极端低温、霜冻日数呈减少趋势,经R/S分析,极端气温指数及年平均气温序列具有较好的连续性,未来喀什市气温保持升高,极端高温、夏季日数增加,极端低温、霜冻日数减少;喀什市极端气温指数在时间域上包含了多个尺度的周期变化,各类极端气温指数具有不同强度的周期变化特征;近52a极端高温日数在1995年发生突变,夏季日数、极端低温、霜冻日数的突变均发生在2001年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