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8篇
  免费   211篇
  国内免费   206篇
测绘学   127篇
大气科学   127篇
地球物理   218篇
地质学   618篇
海洋学   86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16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仙游M_S4. 8地震前福建流体观测出现一组典型的氟离子高值异常,震前综合流体多测项多种方法对未来发震空间位置进行判定。震后结合地质构造、测震等学科资料对这一地震进行疏理,发现流体资料判定的发震空间位置就是仙游M_S4. 8震前福建区域震群序列的发震位置,且震群序列震中空间分布与该区断裂带方向一致;对震群序列中M_S3. 0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求解,发现这些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几乎一致,两组节面解为北东向和北西向,最后目标地震也确实发生在所圈定的空间范围内。  相似文献   
992.
基于2004年10月对全湖67个采样点水下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和各光学活性物质浓度的测定,分析了真光层深度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实测的叶绿素a浓度,真光层深度,PAR强度,由水温计算得到的最佳固碳速率以及由经纬度计算的日照周期等,在垂向归纳模型(vertically generalized production model:VGPM)的支持下估算了全湖秋季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真光层深度的变化范围为0.37-5.27m(均值为1.52±1.06m),高值出现在东太湖、胥口湾、东西山之间等水生植物分布茂盛的草型湖区,而在梅梁湾、湖心区以及西南面的开阔湖区真光层深度均较小.回归分析显示,真光层深度主要受制于非色素颗粒物浓度,浮游植物和溶解性有机物的贡献相对要小得多.叶绿素a浓度和VGPM模型估算的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变化范围分别1.21-53.59μg/L、77.4-2484.9mg/(m2·d),其时空分布基本一致,高值出现在富营养化的藻型湖区梅梁湾,低值出现在胥口湾和西南开阔湖区.VGPM模型和经验模式对比结果显示两者值比较接近并存在显著相关(r2=0.79.P<0.0001).两类模型全湖的均值分别为694.5±492.0、719±84±315.4mg/(m2·d),但由于VGPM模型考虑到真光层深度、温度、PAR强度以及日照周期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其变化范围明显大于经验模型,也更能反映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变化.  相似文献   
993.
太湖磷转化细菌与水体磷形态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冯胜  秦伯强  高光 《湖泊科学》2008,20(4):428-436
太湖水体中不同形态磷含量与磷转化细菌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太湖水体中总磷和活性磷的含量分别为0.113mg,L和O.O11mg/L;无机磷和有机磷分解菌在底泥中达6.73x103cells/g,而在水体中仅为71cells/m1,且存在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差异;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分离筛选了3株有代表性的无机磷转化菌和7株占优势的有机磷分解菌.3tt无机磷转化菌经鉴定分别与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假单孢菌(Pseudomonas sp.)和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比较接近.而7株有机磷分解菌则分别与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giensts)、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芽孢杆菌(Bacillus SP.)、无芽孢杆菌(Bacterium sp.)、氧化微杆菌(Microbacterium oxydans)腊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简单芽孢杆菌(Bacillus simples)接近;太湖水体中磷分解细菌主要归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对细菌降解性能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无机磷分解细菌对太湖水体活性磷的贡献显著大于有机磷分解细菌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994.
太湖上游流域农业土地的氮剩余及其对湖泊富营养化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太湖上游流域农业土地中氮的剩余对太湖的富营养化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利用2002年各乡镇的农业统计资料,对上游流域农业土地中氮的剩余量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上游流域农业土地中氮的剩余总量为134.8×103t/a,单位农业土地面积的剩余量为178.9 kg/(hm2·a).从单位面积氮剩余量的空间变化看,东、西苕溪流域的剩余量较低,而其它流域的剩余量相对较高.借助典型区域氮剩余的长系列计算数据,对上游地区氮剩余的长期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太湖的富营养化演变趋势与氮剩余长期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5.
2021年5月21日在云南省漾濞县发生了6.4级地震.文中利用收集到的21个强震仪和304个烈度计的强震观测数据,综合考虑发震断层的地质构造背景、震源机制解以及余震分布精定位结果,采用震级平移的偏差校正方法快速计算获得了此次地震的地震动强度分布图.本次地震的强震观测数据显示,最大水平向峰值加速度为震中距7.9km的漾濞...  相似文献   
996.
强闪烁类星体的视星等-红移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现类星体十几年来,为了探究它的本质,人们在观测上和理论上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许多问题至今仍未完全解决。红移问题就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在视星等-红移图上,全部类星体的分布相当弥散,看不出多少倾向性的关系。这里有两种可能性:(1)类星体的红移是非宇宙学的;(2)类星体不是单一类型的天体,可能包括许多种次型,各次型的绝对星等差别较大,如果将各个次型分别挑选出来进行统计,视星等和红  相似文献   
997.
Lambert冰川流域东西两侧气候环境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2~1993年,中国科学家参加了澳大利亚南极考察队对Lambert冰川流域西侧的考察,1996起,中国南极考察队对Lambert流域东侧进行了多次考察。本文基于以上考察的研究成果,对Lambert冰川流域东西两侧气候环境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Lambert冰川两侧无论是降水还是温度,在几十年时间尺度上其变化趋势都存在着明显差异,Lambert冰川东西两侧从海岸向内陆近500 km断面上表面积累速率的分布截然不同,同时,Lambert冰川东西两侧的δ18O随温度的变化率 (又简称δ-温度梯度) 差别也很大,另外,反映水汽输送强度的海盐离子浓度近50年来的变化趋势相反。以上证据表明,Lambert冰川谷地可能是东南极洲一条重要的气候界线,其原因可能是特殊的局地环流 (顺时针的气旋活动) 导致不同的水汽来源,再加上局部地形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998.
矿产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与矿床数学-经济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指导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 ,开发研制了矿床数学—经济模型软件包 ,指导国内有关矿山进行矿产预测和资源合理利用 ,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9.
分析了一种新型截流式城市污水系统的运行机理及相关因素,建立了系统最优控制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可以运用线性规划方法求得系统各分流室各时段内的最优流量分配,从而确定相应的最优控制状态.算例结果显示,所有时段内各分流室的最优控制状态与其位置及相应的污染度系数显著相关.研究成果对现有的或在建的截流式污水系统的有效运行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生物有机酸的来源及其测试分析方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对目前生物有机酸的来源及其测试分析方法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目前已知的生物有机酸的来源有植物生代过程中的直接释放,有机物质的燃烧,机动车辆燃油的尾气排放、稀烃等不饱和有机物的大气氧化,人类生产和生活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以及及甲酸蚁社会活动过程中的释放等等,有机酸来源的一个判别指标是甲酸/乙酸比值的大小,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来源中,甲酸/乙酸比值〈1。而自然源的两者比值〉1。要准确地测定降水中生物有机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