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9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127篇
测绘学   54篇
大气科学   88篇
地球物理   99篇
地质学   321篇
海洋学   53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5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63年   4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81.
从中酸性的岩浆活动论西藏高原地壳运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n view of their distinct NWW trending and their decreasing geological age from north to south, intermediate-acid magmatic rock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Xizang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trographical belts in general: (1) the Kangdese belt (120--10 m.y.). The major part of the belt is mainly composed of diorite, granodiorite, etc.,more intermediate in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ranges from 120---70 m. y. in age; (2)the Lhangoi Kangri belt (30 m. y.) ; and (8) the Himalaya belt (20--10 m. y.). From their intruding features, spatial-temporal consistency, intruding scale, petrological characters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se three petrographical belts secm to be closely related to plate underthrust and collision. It may be concluded that the major part of the Kangdese belt is resulted from the underthrust of the Indian Ocean Plate towards the Eurasian Continental Plate while the Lhagoi Kangri belt and the Himalaya belt are the results:of collision of the Indian sub-Continental Plate overlying the .Indian Plate with the Eurasian Continental Plate.  相似文献   
682.
超固结粘土的剪切带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中井的子负荷面本构关系模型,采用高精度的隐式应力积分算法,研究了平面应变试验中超固结粘土试样的变形局部化问题。模拟了不同的加载速度和边界约束条件,得到了超固结比为8的藤森粘土土体内部明显可见的X型剪切带和单一型剪切带。结果表明:土体的剪胀特性、孔隙水在土体内的移动规律以及边界约束条件对剪切带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83.
利用^14C测年及孢粉分析方法对位于若尔盖高原的红原泥炭剖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重建了若尔盖地区晚冰期以来古环境的演化历史,并识别在此期间发生的主要气候事件。结果表明:该区晚冰期的气候特点为冷偏干或凉偏干,冷暖波动频繁。其中,14.1-13.4、12.4-12.0和10.5-10.0kaBP之间的冷阶段分别对应于Oldest Dryas、Older Dryas及Younger Dryas事件;发生于12.6~12.4和12.0-10.5kaBP左右的暖阶段分别对应于Bolling及Allerod暖期。Younger Dryas事件之后,气候总体以温湿为主要特征,8.9-8.7和6.1-5.8kaBP之间的明显降温为全新世期间的2次冷事件。孢粉记录所反映的若尔盖地区晚冰期以来的气候演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684.
运用解析几何的方法,给出了L波段探空雷达系统的天线方位零度标定、光轴与机械俯仰轴垂直标定、光轴与海平面平行标定、光轴与电轴一致性标定等主要标定方法的理论解析。依据标定方法和理论解析,总结了L波段探空雷达系统标定实施的关键,分析了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理论解析能为技术人员深入掌握雷达标定方法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掌握标定实施的关键,能减小标定误差,确保雷达探测的可靠性。改进方法可作为改进标定实施或系统设备的参考。  相似文献   
685.
据俄罗斯《矿床地质学》2000年第42卷第3期刊登的В.Ч.卡赞斯基等人的文章《额尔康斯克铀矿区形成历史及地质特征》中,在进行区域成矿对比时,把它与东南地洼区赣杭铀矿带进行对比。赣杭铀矿一带呈北东45°~60°方向延伸达600km,宽50~80 km,由40余个矿床组成,在空间上产于扬子准地台(江南地洼区)和华南加里东褶皱带(东南地洼区)的结合处。从晚元古代开始,该带发育深大断裂,而且其位置随时间而变,从泥盆系中期到三叠纪为活化的地台体制,然后进入地洼体制或者构造岩浆活化体制[1988,陈国达]。侏罗纪在其范围内或周边地区产生火山构造或者喷发中心,充填了酸性或中性火山岩。赣杭铀矿带成为巨型鄂霍次克—楚科奇—闽浙大陆边缘火山带的旁侧分枝,是太平洋矿带的内带和外带的分界线;在白垩纪,赣杭带轴部又被红色沉积碎屑岩充填,它具有陆内裂谷构造的最终形态特点。 谭克仁供稿 2001.1.19  相似文献   
686.
运用动力学原理,利用全球1988、1990、1991等年份的部分LAGEOS卫星激光测距资料解算武汉-上海的基线长度为657497.0507m,内符合精度优地2cm。相对精度为4×10^-8与IERS公布的结果接近,计算结果分析表明武汉SLR站的第三代测距仪运行系统稳定,没有明显的系统误差。  相似文献   
687.
陈乐  刘志彬  周书中 《岩土力学》2015,36(Z1):372-376
工程中为了改良压实黏土的强度和抗干裂性能,将分散的聚丙烯纤维均匀掺入土体中制成纤维加筋土。利用聚丙烯纤维与高岭土在室内人工拌和并压制成纤维加筋土样,基于一维固结试验研究了控制干密度条件下纤维加筋掺量与长度对加筋高岭土固结、压缩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干密度和纤维长度条件下,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加筋土的固结系数和压缩模量均先增大后减小;掺量为0.2%时固结系数最大,掺量为0.1%~0.15%时压缩模量最大;在控制干密度和纤维掺量条件下,随着纤维长度的增加,加筋土的固结系数先减小后增大,纤维长度为10 mm时固结系数最小;当固结压力较高(≥400 kPa)时,加筋土的压缩模量随纤维长度增大而减小。此外,加筋土的压缩指数总体上随纤维掺量和纤维长度的增大而增大,但纤维掺量为0.15%~0.20%以及纤维长度为10 mm时压缩指数有一极小值。  相似文献   
688.
长三角4个省会(直辖市)城市(上海、南京、合肥、杭州)中,合肥与南京的PM2.5浓度演变有较高的一致性。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2013-2015年合肥非降水日(日降水量低于10 mm)100 m高度(代表近地层)和1000 m高度(代表边界层中上部)的72 h后向轨迹进行分类,结合合肥2013-2015年PM2.5日均浓度资料,探讨近地层和边界层中上部输送轨迹与长三角西部PM2.5浓度的关系。近地层和边界层中上部分别得到7组和6组不同的后向轨迹;不同输送轨迹对应的PM2.5浓度、重污染(重度以上污染,PM2.5日均浓度大于150 μg/m3)天数、能见度、地面风速、相对湿度等都有显著不同,尤其是在近地层。100 m高度,平均长度最短、来向偏东的轨迹组对应的PM2.5浓度均值最高(约是组内均值最低值的2倍)、重污染天数最多,且占比最高(30%),重污染日对应的气流在过去72 h下降高度均值仅28 m,明显低于其他PM2.5污染等级日;来向偏西北、长度较短的轨迹组,PM2.5浓度均值和重污染天数为第2高,这一类轨迹占比14%,气流到达本地前存在明显的下沉运动,反映了远距离输送加剧本地PM2.5重污染的特征。这两类轨迹常对应PM2.5日均浓度的上升。PM2.5平均浓度最低的2个轨迹组分别是来自东北和西南的较长轨迹组,所占比例分别为6.4%和10.3%,这2类轨迹往往对应着PM2.5日均浓度下降。1000 m高度的结果与100 m高度结果类似,但PM2.5平均浓度的组间差异不及100 m高度,与2001-2005年PM10浓度与输送轨迹的关系不同。对3 a中84个重污染日两个高度的后向轨迹进行聚类,近地层和边界层中上部各得到7类和6类PM2.5重污染日的天气形势。近地层92%的重污染日对应的海平面气压形势场上,从华北到华东属于均压区,气压梯度小,轨迹来向以偏东到偏北方向为主,垂直方向延伸高度在950 hPa以下。1000 m高度,77%的重污染日属于相对较短的轨迹组,对应的850 hPa高度场特征为从中国西北(新疆)到东南受高压控制,长三角或位于高压底部,或位于两高压之间的均压区。这对PM2.5浓度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89.
面状分布地物群识别与概括的数学形态学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青年  秦建新 《地理研究》2000,19(1):93-100
采用数学形态学方法,在地物群识别的基础上进行地物群概括。地物群的识别采用两个标准,即地物群内部间距的阈值与地物群内部间距和外部间距的比值。同时,还在地物群内识别面积相似、间距相似、排列方向一致的规则结构单元。在此基础上,首先进行规则结构单元的概括,在选取、合并、移位、夸大的过程中保持规则结构单元的间距相似、排列方向一致等特点。然后进行整个地物群的概括,保持地物群的分布范围、形状等宏观特征。  相似文献   
690.
准噶尔盆地夏盐凸起石南31井区下白垩统清水河组为1套砂泥岩互层沉积,前人关于清一段沉积相和物源方向的研究成果较少。通过岩心观察和描述以及岩屑录井、分析化验资料的综合研究,从碎屑百分含量、砾岩厚度分布以及锆石-电气石-金红石指数(ZTR指数)、泥岩颜色分区等方面对物源方向进行了判断。综合分析表明:石南31井区清一段沉积时期的物源不是单一方向的,而是随时间推移,物源方向有所变化。碎屑百分含量分析发现清水河组一段第二砂层组第1砂层(K1q 2-11)和清水河组一段第一砂层组第3砂层(K1q 1-31)沉积时期的物源主要来自东南方和北方;清水河组一段第一砂层组第1砂层(K1q1-11)沉积时期物源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东南方的物源消失,物源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清一段晚期地层发生掀斜运动,导致古地理面貌由早期的南高北低变为北高南低。砾岩的厚度分布、重矿物ZTR指数分析及泥岩颜色分区也反映了相似的特征。综上所述,石南31井区在清一段沉积时期主要存在两个方向的物源:一为东南方向,一为北方,而且在一定时期,两个方向的物源各有一定的影响范围。由早到晚,北方物源由北向南逐渐深入,到晚期影响了整个研究区,早期东南方物源也为主要物源,到晚期退出了研究区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