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6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147篇
测绘学   107篇
大气科学   106篇
地球物理   183篇
地质学   456篇
海洋学   72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12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71.
1.引言通过实时卫星资料中连续出现云型的位移可测定风速。这种方法缺点是,只能在准静止卫星上测出这种位移,并且还要求图象上有适当的云。如果该区域没有云的存在,就不能获得该范围内的风速。本文则是研究日光反射区所测向上辐射反演得海上风的可能性。在卫星NOAA-6号上AVHRR辐射仪的红外通道中(3.55—3.93μm),大气不受水汽辐射的影响,而只有气溶胶影响着辐射场,然而它的光学厚度至多只有0.1。因此,卫星资料中反射辐射的贡献象地面放射辐射一样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样就给我们得出了红外通道适合于获得海洋上特征的结论。白天,特别在反射面的方向上,从洋面上反射的太阳辐射是相当强的。沿扫描线的反射辐射特性曲线取决于洋面状态。特别在太阳反射区中,反射辐射强度  相似文献   
572.
珠穆朗玛峰北坡绒布冰川表面辐射特征观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资料比较稀少的偏远山地冰川进行地面综合气象观测对于研究冰川变化极其重要.珠穆朗玛峰(27.98°N,86.92°E,海拔8844.43 m)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南部边缘喜马拉雅山脉中段,自然地理条件独特,环境脆弱,是气候变化和环境变迁的敏感区,同时也是现代冰川作用中心.2005年5-7月和2007年10月-2008年1月在珠穆朗玛峰北坡东绒布冰川积累区(28°01'N,86°57'E,海拔6560 m)开展了综合气象观测研究.分析表明,在东绒布冰川积累区春末夏初月平均气温从5月的-11.3℃上升到7月的-3.4℃,秋冬季月平均气温则从10月的-11.3℃下降到次年1月的-19.0℃.秋冬季主要受西风气流影响,盛行西风或西北风,而且风速较大,1月最大风速达到35 m/s;而在印度季风爆发后主要以南风或西南风为主,风速相对较小.由于海拔高、冰雪面与云之间的多重反射以及复杂地形影响导致地面总辐射较大.春末夏初和秋冬季总辐射平均值分别达到635和502 W/m2.尤其造成5-6月正午前后10 min短波辐射平均值发生超太阳常数的现象比较频繁,最长持续时间接近3 h.晴天由于周围地形作用可使地面总辐射增加140-310 W/m2,约占短波辐射的10%-23%.春末夏初和秋冬季平均反射率分别为0.72和0.69.云和空气湿度对大气长波辐射的影响比较显著,导致大气长波辐射同样具有日变化特征.在地表辐射平衡中云对地面净辐射起负效应.除在秋冬季阴天日平均净辐射为负值外,其余时间均为正值,说明净辐射是地表能量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573.
利用天气学原理分型统计了1981~2000年鹤壁市12 h暴雪预报指标,采用N-T方法对T213和HLAFS数值产品预报场进行反演,并应用于2002年冬半年12 h暴雪分段预报中,还对两种数值产品的预报效果进行了对比检验.  相似文献   
574.
利用郑州市区2003年空气质量日报和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郑州市区PM10(>10 μm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状况及相关气象条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郑州市区PM10污染全年各月均以2级为主,占总样本数的77.5%;其次是3级污染,占15.1%,1级只占7.4%.1~7月份3级污染逐渐减少,8~11月份1级天气占一定比例.全年3级污染日依自然季节变化逐渐减少.出现≥3级污染日时,空气相对湿度为61%~70%的占3级污染日的1/3;日均风速≤2.0 m/s的日数占3级污染日的78%.  相似文献   
575.
太湖沿岸湿沉降的化学特性及水体酸化的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太湖沿岸湿沉降的实际监测,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太湖沿岸3个测点自2002年7月至2003年6月大气降水pH值和化学离子组成,并结合文献和太湖水体的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太湖流域大气降水酸化的趋势及地表水酸化的状况。结果表明:太湖地区的酸雨比较严重,沿岸酸沉降具有普遍现象;大气降水中主要阴离子是SO4^2-,约占全部测定阴离子的48%。Ca^2+是主要的阳离子,约占全部阳离子的37%;太湖酸雨频率及酸雨强度近20a来有增强的趋势,但水体pH变化不大,水体有轻微酸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576.
6 kaBP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植被与大气相互作用模式(AVIM)模拟了全新世中期(6 kaBP)及现代中国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大小与分布特征,计算了以上两个时期我国陆地植被NPP的碳总量。结果表明:全新世中期以来气候的变化是影响我国陆地植被NPP变化的主要原因,6 kaBP时期NPP平均值为409 g/(m2·a), NPP碳总量为3.89 Pg/a,分别比现在高15%和19%。全新世中期至今,我国陆地植被NPP的变化特征与对应时期中国土壤碳储量的变化趋势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这表明了利用生态模式模拟长时间尺度下我国陆地植被NPP的变化特征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77.
Ground-based measurements are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alpine glacier dynamics,especially in remote regions where in-situ measurements are extremely limited.Prom 1 May to 22 July 2005(the spring-summer period),and from 2 October 2007 to 20 January 2008(the autumn-winter period),surface radiation as well as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were measured over the accumulation zone on the East Rongbuk Glacier of Mt. Qomolangma/Everest at an elevation of 6560 m a.s.l.by using an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AWS).The...  相似文献   
578.
为明确山区牧民对气候变化趋势和极端气候事件的感知与适应现状,对青海省祁连县野牛沟乡、甘肃省肃南县大河乡、天祝县祁连乡的418户牧民家庭进行入户走访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牧民对当地近20年气温升高感知度较高,对降水量变化的感知程度较低,对近期牧业影响较大的极端气候事件感知度较高。牧民针对感受到的不同的极端气候事件采取了有差别的应对措施。储备草料、修建圈舍和暖棚、处理牲畜和外出打工是主要的适应措施。牧业服务、贷款支持和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提高牧民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79.
基于台站新一代天气雷达保障人员专业技术及维护维修经验,研制一种雷达移动维修测试平台,该平台将原独立分散的台式仪表替换为一套功能较全的插卡式便携仪表。软件层面实现以下功能:(1)提供自动化测试,各种仪表的智能控制和测试结果报表自动生成;(2)提供诊断流程,逐步实现雷达测试、故障诊断任务;(3)提供多种型号雷达系统模块连接示意图、实物图、原理图等,便于用户在维修保障过程中的故障查询。该平台的应用可大大缩短雷达故障修复时间,提升雷达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580.
 黑碳气溶胶沉降到雪冰表面后,使雪冰反照率降低从而导致气候增暖的效应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首先提出了雪冰黑碳的气候效应问题,然后介绍了国际上相关研究的进展,并提出加强此项研究对提高中国区域气候认识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