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08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6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南岭是我国花岗岩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区。特别是由于这一地区花岗岩与钨、锡、铌、钽、锆、铪、铜、钼、铅、锌、银、铋、锑、铀、锂、铍、稀土等金属成矿作用关系密切而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关注。一般认为,南岭花岗岩及相关的成矿作用与花岗岩浆的高度结晶分异作用有关,但高分异作用发生的原因却并不明确。本文通过详细梳理南岭中生代燕山早期花岗岩的特征提出,这些花岗岩的结晶分异作用表现为岩浆房内晶粥体和残留岩浆的长期不断分凝。区内大面积的粗粒似斑状花岗岩为岩浆房早期结晶的堆晶体(主体),而晚期细粒花岗岩则为残留的高硅熔体(补体)。岩浆房发生充分结晶分异作用受控于两个因素:其一是岩浆房自身在演化过程中不断受到来自深部热的补给,使岩浆房内富含金属元素的残留熔体不断发生抽离,并向上运移。花岗岩体顶端的伟晶岩壳是保证抽离的熔体在近封闭环境下不断发生分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这些特征使得南岭花岗岩的分异机制明显有别于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后者以沿大型拆离断层就位并发生分异结晶为主要机制,两者可分别归类为热驱动分异和构造驱动分异类型,构成高分异花岗岩发生的两大重要机制。未来应结合锂资源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对南岭地区高分异花岗岩,特...  相似文献   
42.
东秦岭伟晶岩区是秦岭造山带规模最大、稀有金属矿化最丰富的伟晶岩区.该区稀有金属矿化种类齐全,产出贫矿、铀矿化、铍矿化、锂矿化和复杂稀有金属矿化伟晶岩,以锂矿化和铀矿化伟晶岩为主.稀有金属伟晶岩类型丰富,包括绿柱石-铌铁矿亚型、锂辉石亚型、锂云母亚型和钠长石-锂辉石型.伟晶岩内部结构分带型式多样,包括对称分带、分层和均一结构.铀矿化伟晶岩分带简单,铍矿化和复杂稀有金属矿化伟晶岩以对称分带结构为主,锂矿化伟晶岩具有多种内部结构分带型式.伟晶岩分异演化程度跨度大.结晶分异影响着复杂稀有金属矿化伟晶岩的成矿过程.该区主要产出古生代伟晶岩,形成于晚志留世—中泥盆世,集中于两期,处于晚造山-造山后阶段.伟晶岩形成时代与伟晶岩空间分布、岩浆岩分异演化程度、稀有金属矿化类型等关联不大.东秦岭地区中大面积不同时代花岗岩体的侵位、变质沉积岩地层的发育以及长期复杂的造山演化历史,包括地壳加厚和抬升,是形成高度分异演化的伟晶岩岩浆的有利地质条件.该区具有寻找铍矿和复杂稀有金属矿的潜力,且需要关注长石、石英和云母等矿物的综合利用.稀有金属伟晶岩的岩浆成因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43.
44.
位于准噶尔西北缘萨吾尔地区的罕哲尕能Cu-Au矿床是新近发现的斑岩型矿床,具有很好的找矿前景。矿区岩浆活动早期以闪长岩为主,晚期以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斑岩为主。钻孔中所见似斑状石英二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43.6±5.7Ma~345.3±8.3Ma;二长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为334.9±7.3Ma~336.4±7.5Ma,表明西准萨吾尔地区早石炭世存在一期重要的岩浆-热液Cu-Au成矿事件。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闪长玢岩、闪长岩和二长花岗斑岩的主量元素具有一致的演化趋势,表明它们可能是同一岩浆演化的产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Rb、Ba、K、Sr)和活泼的不相容元素(如:U、Th),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如Nb、Ta、Ti),显示具有岛弧岩浆的地球化学特征。87Sr/86Sri比值在0.7033~0.7037之间,143Nd/144Nd比值在0.512538~0.512579之间,εNd(t)在+6.7~+7.5之间,显示源区具有类似亏损地幔的特征;而且具有年轻的Nd两阶段模式年龄为488~553Ma,这些特征表明罕哲尕能矿区岩石的岩浆源区可能来源于亏损地幔分异的新生玄武质下地壳。罕哲尕能Cu-Au矿床的形成时代明显早于该区域A型花岗岩的形成时代(290~300Ma左右),结合岩石微量元素特征反映其形成于岛弧构造背景,萨吾尔山具有寻找斑岩Cu-Au矿的成矿条件。  相似文献   
45.
内蒙古西乌旗白音查干矿床是大兴安岭南段锡矿带内最典型、规模最大的Sn-Ag-Zn-Pb矿床。电气石在成矿岩体花岗斑岩和围岩地层中均广泛发育,依据其产状可分为四类:Ⅰ团斑状电气石;Ⅱ热液角砾岩胶结物中电气石;Ⅲ热液脉状电气石;Ⅳ弥散状电气石。在详细的岩相学基础上,利用电子探针点分析和面扫描分析对不同产状和结构的电气石进行了详细的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花岗斑岩体深部的团斑状电气石(Ⅰa类)以自形、环带发育为特征,至少可见三期生长环带:核部电气石(Ⅰa-1)极高的Fe/(Fe+Mg)和Al值暗示其岩浆成因;边部电气石(Ⅰa-3)较富Mg,且与热液矿物共生,是从早期热液流体中沉淀形成的;幔部电气石(Ⅰa-2)的结构和成分显示其形成可能与不混溶的富B-Fe-Na的熔体或流体有关。因此,电气石从核部到边部的生长记录了从晚期岩浆到早期热液阶段的演变过程。花岗斑岩体中上部的团斑状电气石(Ⅰb类)环带不发育,其与热液矿物共生的组合及成分暗示其形成更倾向于与热液过程相关,可能是岩浆顶部聚集的早期流体释放之后被固结岩浆"圈闭"的残余流体结晶的产物。随后,大规模释放的富B流体形成了大量以电气石为主要胶结物的热液角砾岩(Ⅱ类)、成矿前电气石-石英阶段脉系(Ⅲa类)及伴随围岩蚀变而形成的弥散状电气石(Ⅳ类)。对Ⅱ类和Ⅲa类电气石内存在的生长环带分析显示,成矿前可能存在多个脉冲期次且成分有差异的流体的叠加作用。同时,电气石从早期到晚期向富Mg方向的演化,及成分明显受围岩地层影响的现象,暗示岩浆热液流体与围岩地层发生的水岩反应可能在金属成矿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此外,本研究显示,不同产状电气石的结构和成分信息能够有效记录矿床内岩浆-热液转变及热液演化过程的众多细节信息,为深入理解成矿过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6.
阿尔泰可可塔勒多金属矿带大型矿床的找矿评价标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可可塔勒多金属矿带是阿尔泰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可可塔勒等典型矿床进行解剖并与区内中小型矿床、矿点对比的基础上,本文分析总结了该类大矿的找矿评价标志,如有利层位、铁帽、火山岩的岩性、分异、岩相与次火山岩标志、热液蚀变、矿化组合、特征常量、微量、稀土元素标志、流体包裹体、硫同位素标志物和物、化探标志。  相似文献   
47.
新疆东部金矿床类型、成矿特点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据金矿类型划分标准,结合新疆东部金成矿特点,划分出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岩浆热液型金矿、斑岩型金(铜)矿、硅化帽型金矿及变质岩型或绿片岩型银金矿6种成因类型,8种工业类型。通过研究,划分出以斑岩型金矿为主的大南湖-三岔口成矿带、以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为主的康古尔塔格-黄山成矿带、以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为主的马庄山-南金山成矿带、以绿片蚀变岩型银金、铅锌矿以及硅铁建造型金矿为主的玉西-铅炉子成矿带、以岩浆热液型金矿为主的金窝子-照壁山成矿带和依热达坂-红山成矿带、以韧性剪切带型和硅帽型金矿为主的头苏泉-塔林成矿带7个金矿成矿带,在此基础上确定该区区找矿主要类型和远景区。  相似文献   
48.
东疆中天山北缘大水锰矿带锰矿成因类型及找矿方向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章根据矿体产出地质部位、形态特征及与围岩的关系,把大水地区锰矿划分为4种成因类型:①近代风化堆积型锰矿,②受构造裂隙控制的风化淋滤型锰矿,③产于细碎屑岩中的沉积型锰矿,④产于地层与岩体接触带内的热接触-变质型锰矿。在对该区矿床成因及成矿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明确该区有望成为一处大型锰资源勘查-开发基地,深部找矿潜力巨大。提出今后找矿方向应以沉积型锰矿为主攻目标,以花坪锰矿为突破口,运用地质、物探相结合的方法在含锰岩系深部进行找矿,通过点上突破来带动整个锰矿带的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49.
建立了东天山地区古生代构造演化成矿格架,将该区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的分布新划分为7个带,四顶黑山发现寒武纪层状岩体,拓展了找矿空间。确认新近发现的卡拉塔格红山为上金下铜的“紫金山式”铜金矿床,成矿期为中生代,红山矿床氧化带中付针绿矾等7种矿物属国内首次发现。红山矿区中深部具寻找大型斑岩铜金矿的潜力,外围梅岭铜金矿区亦具有大型潜力。查明了白石泉—天宇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的期次与产状和空间形态。建立了图拉尔根铜镍矿区的构造格架,确定了含矿岩体的侧伏方向,浅层地震和大地电磁测深探查发现已知含矿岩体向深部变大,在北侧还发现了新的矿致异常。经两万米钻探验证,在预测区见矿厚度达50~260 m, 岩体延深加大(200 m→800 m)、延长变长(600 m→1 300 m),规模已到大型。  相似文献   
50.
缅甸是喜马拉雅造山带经东构造结东南向的延伸,是全面认识特提斯带造山带形成的关键地区,并且发育有重要的Cu-Au、Sn-W等金属矿产资源.本文对近几年有关特提斯东带构造演化和岩浆-成矿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综述.西缅地体的白垩纪-渐新世岩浆岩及Cu-Au成矿作用与青藏高原冈底斯带可类比,而滇缅马苏地体的侏罗纪-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