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质学   22篇
综合类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1.
南秦岭泥盆系成矿带热水沉积成矿系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南秦岭中晚古生界学积区属造山前盆地,中泥盆世发生的海度喷流沉积事件及随后进入造山期的构造发展进程决定了本区成矿作用的基本类型及其演化,产于泥盆系中的各类铅锌矿床,铜矿床和金矿床不同程度具层控性质,矿化均与钠长岩,硅质岩,富铁镁碳酸夺为特征的热水沉积或蚀变有较密切联系,基于矿床时空分布,矿物组合及共生顺序以及成矿作用演化的分析,确定它们可能是一个与热水沉积作用有关的成矿系列,这个成矿系列的建立对我国  相似文献   
12.
南秦岭泥盆纪海底热液沉积的野外和野内研究使我们认识到:泥盆纪同生海底絷宙积作用在泥盆系沉积柱中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层状岩石和矿石;作为沉积柱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底热液沉积有其自身的特点,可识别并用于指导找矿;沉积柱中不同层位多种热液沉积构成海底热液沉积记录,海底热液沉积成矿作用是这种热演化达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海底热液沉积的内涵是壳内释热以流体形式在达地表或近地表所发生的以化学沉积作用为主,并伴有交代  相似文献   
13.
14.
从认识矿床在地壳中分布的不均匀性到把成矿与地壳阶段发展联系起来再到阐明成矿有利位置及背景的每一个进展都表明了成矿学研究思想在不断发展和深化。近几十年来,提出来的区域成矿理论和观点主要有活化与成矿、成矿建造分析、板块构造与成矿有利背景、金属省及其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区域成矿模式或成矿系列等,了解这些理论观点的内容和思路,不仅是建立一个能被广泛接受的区域成矿学理论体系所必须的,而且对当前的预测找矿工作也仍有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成矿学将有较快发展,我国矿床学家给予较多关注的有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作用演化,成矿动力学、成矿系统建构与分析等研究方向。新的科学思维与新技术方法的引进,是促进成矿学未来发展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笔者于1977~1978年,在温都尔庙铁矿南带460平方公里范围进行了1/5万地质填图.在此基础上对褶皱构造作了进一步的研究.通过露头观察、大比例尺草测及构造要素的统计分析(5864个面理和线理要素),按历史分析的观点,我们认为本区温都尔庙群属于加里东褶皱带并构成华力西褶皱带的基底,而本身的褶皱既不是复式背斜也不是复式向斜,而是多期叠加褶皱,组合形态繁多.我们通过叠加褶皱的恢复及层位对比重新确定了层序、测算了厚度,将本区温都尔庙群分为三个组,五个岩性段,总厚1290米(见表);并确认:只有一个含铁层位,其原始厚度仅数米,且以小于2米者为主.目前所见之厚大工业矿床,主要归功于褶皱重叠和加厚作用.本文重点阐述本区温都尔庙群的褶皱特征及其对铁矿床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甘肃厂坝铅锌矿床喷气沉积成因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厂坝铅锌矿床矿体为层状,具有韵律性沉积层序,矿体内发育喷气沉积岩,并且在矿体下盘发育特征的网脉状矿化蚀变带,在矿体外围有富阳起石蚀变岩。这些地质特征充分说明矿床由喷气沉积作用形成。矿床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硫,碳-氧和铅等稳定同位素特征表明矿床的硫和碳来源于古海水,成矿金属来源于矿体下伏地层柱。  相似文献   
17.
厂坝铅锌矿床中钠长石岩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厂坝铅锌矿床中钠长石岩的产状、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放射性同位素等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岩石为中泥盆统成矿流体在海底沉积和交代围岩形成的典型热液沉积岩-钠长石岩,其物质来自矿体的下伏沉积地层柱的海水。该沉积岩在后期的强烈变质改造过程中,发生了重结晶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现代成矿作用研究的现状.通过对现代火山地热区成矿现象的观察研究、海底热液活动及其沉积作用的研究、现代沉积盆地中有利的成矿环境条件研究的叙述,可以看到现代成矿作用的研究已对近代成矿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文中列举了现代成矿作用和相应矿床的实例,并提出了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为加强现代成矿作用研究而应着手进行几方面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南秦岭晚古生代海底喷气-沉积成矿系统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祁思敬  李英 《地学前缘》1999,6(1):171-179
南秦岭显生宙喷气沉积成矿起始于晚志留世,泥盆纪是热水沉积成矿的主富集期,形成了以Pb,Zn为主的,伴生有Cu,Ag,Au,Fe的矿床(体)和Au,Hg,Sb,As等富集体,一般可划分出沉积和成岩两个阶段。之后发生了至少三个阶段的后生成矿作用,包括变质、改造、叠加成矿,以及局部的再造成矿。这一成矿系统有统一的物源和相似的金属组合,下伏沉积柱和基底提供了充足的Pb,Zn,Au,Ag,Cu,Hg,Sb,As以及Fe,Ba等。成矿与该区地壳的构造盆地建造岩浆变质变形等演化相伴随,不同阶段与不同性质成矿流体的形成与贯穿造山前后的一系列热事件有密切成因联系,形成了这一金属硫化物成矿系统,并以主富集期和主要成矿形式给予命名  相似文献   
20.
讨论了秦岭地区3 个重要成矿系列,即古老基底岩系在长期隆升边界拆离和相关热事件影响下形成的金矿成矿系列,晚古生代陆缘裂陷盆地中与海底喷气热水沉积作用有关并在随后造山期演化中形成的铅锌铜金银成矿系列和与燕山期花岗岩类小侵入体有关的钼多金属金银成矿系列。研究表明,成矿系列是区域成矿的一种普遍特性,成矿系列分析是研究成矿规律的一种正确思路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