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8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160篇
测绘学   80篇
大气科学   158篇
地球物理   101篇
地质学   403篇
海洋学   174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16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2篇
  1934年   1篇
  192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隗彦宏 《测绘通报》2015,(10):133-134
<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建筑拔地而起,人们对于广场、停车场等大面积场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此类场地多数都是使用混凝土现场浇筑地基,然后再覆盖地砖或地坪漆。由于需要在混凝土基础上覆盖地砖或地坪漆,因此对于基础层平整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本文分析了混凝土地面整平作业的传统施工方法和机械控制施工方法,并研究了激光平地控制系统在其中的应用。一、传统施工方法针对混凝土地面整平,当前普遍的施工方法是  相似文献   
2.
王金星  李春彦  王逸 《北京测绘》2023,(11):1567-1572
为深入探讨超大型深基坑施工引起的变形特性和影响因素,本文以北京某居住及商业金融用地项目深基坑监测为例,全面结合大型深基坑施工的地质、环境、受力条件等影响因素,通过选取深基坑的特征部位变形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L型超大深基坑监测的桩顶竖向位移、水平位移、桩体深层水平位移和锚杆应力变化特性及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桩顶竖向位移变化趋势整体向上隆起;桩顶和桩体最大位移量平均值分别为0.056%和0.054%He(He为开挖深度),两者的位移量基本一致;L型中单个桩体锚杆损失值占锁定时应力的10%~20%。通过分析提出桩锚作用下的L型超大深基坑在基坑开挖土体卸载回弹和锚杆拉力随深度增大等作用下,引起桩体实际产生的位移量更大,危险性系数更高,最终形成桩体围护结构和土体的结合体呈一种向上托举状态。  相似文献   
3.
分析传统耕地坡度分级方法的缺陷,提出利用GIS技术的耕地坡度分级新方法。以枝江市董市镇为例实证,研究制定定量融合指标和工作流程,不仅有效地控制了耕地图斑的数量,而且确保利用耕地坡度分级数据统计汇总的各耕地坡度级面积数据与真实值基本一致,提高了汇总面积数据的精度。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遗传算法的主要内容和工作原理。在连续植被热辐射方向性模型的基础上,从热红外多角度遥感数据中,同时反演混合像元组分温度、土壤比辐射率以及叶面积指数。大量试验表明,利用遗传算法反演组分温度效果非常好。在宽松的先验知识条件下,该方法可以解决不确定性反演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GPS在美国军事领域中的最新应用和美军利用GPS提高武器命中精度的研究现状。对美军在“科索沃危机”中使用的各种先进武器系统、智能专家指挥决策系统和后勤保障等诸多领域中GPS最新应用情况作了介绍,同时还介绍了美军WAGE项目的研究与实施情况,对加快发展我国的卫星导航技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已有的大件运输方案通常只将距离、时间、运输成本等因素作为权重值参与路径选择的分析计算,但对于超高、超重的运输车辆来说,道路的限高限重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基于经典的Dijkstra算法,结合道路网络模型,生成一个基于道路限高限重的辅助网络,并参与最短路径分析,最终得到一条综合考虑道路运输成本和限高限重的最优路径,更能...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土地勘测定界工作中圆弧如何转换为折线的技术方法,该技术方法基于Model Builder,实现了圆弧转折线的自动化操作,解决了人工进行圆弧转折线费时费力的缺点,大大提高了圆弧转折线的效率。该方法不同于只能用程序语言实现圆弧折线化的技术研究,不擅长程序二次开发的技术人员可以快速掌握,还可以为同行提供相关技术方法借鉴,以化解工作中遇到的同类难题。  相似文献   
8.
非同温离散体热辐射方向性模拟与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界中的离散植被类型是广泛存在的,用离散圆锥体代替单棵树冠,详细说明了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非同温离散体热辐射方向性规律的过程.模拟结果经室内实验结果对比表明对较为光滑的目标作朗伯体假设,以及只考虑目标物的直接辐射而忽略多次散射,其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差稍大.  相似文献   
9.
1961 - 2017年中国东北地区降雪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东北地区162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量和天气现象数据,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 对近57年(1961 - 2017年)降雪的气候特征和时空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降雪量和降雪日数最多出现在12月, 小雪和中雪最多出现在11月或12月, 大雪和暴雪在冬末春初出现概率最高。降雪分布为山地大于平原, 平原地区自北向南、 自东向西减少, 降雪高值区主要位于大兴安岭北部、 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降雪强度中心位于长白山区和辽宁中部平原地区。年、 秋季、 冬季、 春季降雪量占同期降水量比例分别为4.7%、 7.0%、 84.4%和7.6%; 辽宁省西部山区和南部大连地区日最大降雪量占年总降雪量比例最高, 最长连续降雪日数在2 d以下, 降雪较高纬度地区更为集中。近57年降雪量和降雪强度分别以1.93 mm?(10a)-1和0.11 mm?d-1?(10a)-1的速率显著增加, 降雪日数以2.08 d?(10a)-1速率显著减少; 降雪量增加主要表现为各等级降雪量的增加, 降雪日数减少主要是微量和小雪日数的减少, 降雪强度增加主要为大雪和暴雪降雪强度的增加。年、 秋季和冬季降雪量占同期降水量比例平均每10年增加0.36%、 0.48%和0.45%, 春季以0.11%?(10a)-1的速率减少。中雪、 大雪和暴雪对降雪贡献率均呈增加趋势, 小雪降雪量和微量降雪日数贡献率减少; 1987年降雪量和降雪日数突变后, 微量降雪日数和暴雪日数、 小雪降雪量贡献率改变显著。就区域平均而言, 2001 - 2017年的降雪量较1961 - 1980年增加了27.8%, 降雪日数减少了22.4%。  相似文献   
10.
The microscopic organisms from sediments are classified into microbenthos and meiobenthos. The former groups are usually referred to protozoa, microalgae and bacteria, whereas the latter comprise micrometazoa defined by mesh-size. Micro- and meiobenthos have been suggested as being one complex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small size, relative short life spans, high turnover rate, and complicated trophic structure. The quantification of the exchange rate of carbon seems a prerequisite for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es regulating the trophic structure in this complex, where the basic interactions of micro- and meiobenthos include nutrition, competition, synergy and inhibition, etc. The ecological processes mediat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se groups are poorly understood and invite our attention to more detailed studies.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 literature data to outline the interactions of the two major assemblages and discuss the main progress in benthic microbial food we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