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篇
  免费   153篇
  国内免费   103篇
测绘学   58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76篇
地质学   345篇
海洋学   5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达布锡勒图岩体位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兴蒙造山带中的二连-贺根山缝合线北侧附近.通过对岩体各类岩性样品进行稀土和微量元素含量分析,结果显示,花岗闪长岩类(包括黑云花岗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成因类型为I-S过渡型花岗岩,成岩岩浆可能为大洋俯冲板片和上覆陆壳变杂砂岩部分融熔的混合岩浆,花岗岩类(包括二长花岗岩、黑云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为S-型花岗岩,原岩为变质泥岩,均产出于大陆弧构造环境,非埃达克质岩石.  相似文献   
182.
利用传统非等时距模型预测草炭土路基沉降时,存在计算繁琐、中短期预报精度低等缺点,尤其是当沉降曲线存在斜率突变点时,采用该模型很难达到预测精度的要求。针对以上不足,对非等时距时间序列进行平均步长换算,得到准等时距序列,利用线性插值法对原始沉降数据进行修正,得到改进后的准等时距QGM(1,1)预测模型,并将沉降曲线在斜率突变点处分成两部分进行分段预测。实例计算表明:采用改进后的准等时距QGM(1,1)模型预测草炭土路基沉降,两段的预测值平均误差分别为2.99%和0.25%,均远远小于传统非等时距模型,且具有很高的中短期预测精度,可以为工程沉降控制提供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183.
基于最优组合赋权理论的可拓学评价模型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划分对科学防治地质灾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易发区划分原理,提出已有灾害点数量、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多年平均降雨量、植被覆盖率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影响7个参评指标。将偏好比率法和熵值函数进行最优组合,确定权系数,并应用于可拓学评价中,提出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一种新模型——基于最优组合赋权理论的可拓学评价模型。吉林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与野外调查情况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4.
在地质调查基础上,将反倾边坡的各岩块概化为受自重弯矩及外力作用的悬臂梁,利用弯曲-拉裂模型研究其破坏模式。通过力学分析,建立了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各条块的力学模型。基于最大拉应力理论,给出条块倾倒失稳判据,以此判定边坡的稳定性,并定量分析了反倾边坡倾倒破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反倾边坡倾倒破坏发生在每个条块的上边界处,条块所受拉应力大小与其容重呈线性关系,与高度呈二次幂函数关系,与其宽度呈-1次幂函数关系,即板梁容重越大、高度越大、宽度越小,其倾倒破坏越明显。而当条块底面倾角满足一定条件时,才会发生倾倒破坏,其范围边界值与条块的高度和宽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5.
为研究黄珏南地区阜宁组断裂平面组合及发育顺序,针对断阶带设计了两个系列的物理模拟实验模型。从不同湿度的沙、黏土、沙泥混合物中优选出干黏土作为实验材料,详细记录了实验过程,并做出相应的地质解释。实验结果表明:黄珏南地区阜宁早期在拉张力的作用下形成了东西向的断层,构成了断阶带的基本构造格架,阜宁晚期在拉张力和差异升降运动的...  相似文献   
186.
187.
浙西北湖(州)—安(吉)地区近年来新发现一系列的大中型萤石矿,显示出该地区良好的萤石矿成矿潜力.随着勘查工作的持续推进,地表找矿难度的增加,对浙西北萤石矿深部找矿潜力的研究逐渐被大家所重视.本文选择浙西北湖安地区典型萤石矿区出露的花岗岩体,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获得花岗岩体的裂变径迹年龄,分析花岗岩经历的热演化历史,通过温度-时间热史模拟反演,探讨湖安地区不同区域的剥蚀程度,推测研究区深部的找矿潜力.研究结果显示,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集中在(29±2)~(53±3)Ma之间,且年龄有自西向东逐渐变新的趋势.温度-时间反演模拟显示,湖安地区自晚白垩世以来一直处于隆升-剥蚀的状态,局部地区在新生代经历过快速的抬升和伸展作用,平均剥蚀速率为0.062 mm/a,剥蚀量在2 km以上.利用温度-时间模式曲线,计算了不同区域的典型萤石矿区的剥蚀程度,结果显示研究区西侧平均剥蚀量为2.89 km,中间平均剥蚀量为3.69 km,研究区东侧平均剥蚀量为4.08 km.结合地表地形地貌特征,以及萤石矿成矿年龄与矿区花岗岩年龄之间的年龄间隔,认为研究区现今出露地表的花岗岩可能并非萤石矿的成矿地质体,现今萤石矿的成矿地质体可能还在深部.根据研究区西侧剥蚀量低于东侧,推断西侧萤石矿深部可能具有更好的成矿潜力.这一结论可以为湖安地区萤石矿下一步勘探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8.
在现阶段的岩土工程中,通常采用人工识别的方法来判别岩样种类,不仅耗时长、专业性强,还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准确率不理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机器学习逐渐被应用于岩性的自动识别,开启了岩样分类的新路径。本文以重庆市主城区4种典型岩样(泥岩、砂质泥岩、泥质砂岩和砂岩)的细观图像为研究对象,基于Inception V3卷积网络模型和迁移学习算法,建立了岩样细观图像深度学习模型,并完成了训练学习。结果显示:模型在训练1 000次后,训练集中的分类准确率达到92.77%,验证集中的分类准确率为76.31%。其中,验证集中的砂岩识别准确率为97.28%,泥岩识别准确率为81.85%,泥质砂岩识别准确率为72.59%,砂质泥岩识别准确率为72.35%。与现有的机器学习方法相比,本识别模型不仅可以自动识别岩性极为相近的岩样,而且具有较好的识别准确率、鲁棒性和泛化能力。  相似文献   
189.
刘家峡水库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多元统计的方法对刘家峡水库表层沉积物中25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相关性、来源及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Sr、Zn、Zr和Ba的含量平均值超过了170μg/g,Cd、Mo和Tl的含量平均值都在1μg/g以下,其它元素含量平均值则在2. 01~104. 34μg/g。元素Cu、V、Co、Cr、Ni、Rb、Li、Cd、Be、Pb、Sc、As、Ga、Nb、Sn、Cs、Tl、Th和Al2O3等存在较为明显的相关性,且它们分布规律基本相似。因子分析表明,水库中微量元素分为3个主要来源,第一组分的元素分布受控于矿物岩石的自然风化剥蚀,其贡献率为63. 20%;第二组分的Zr和Ba主要受河流沉积物中元素的迁移和转化的影响,其贡献率为12. 51%;第三组分的Sr则主要受控于生物成因,其贡献率为9. 76%。另外,研究区重金属元素中,Zn和As含量远超过了全球页岩平均值,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0.
秦-祁构造结合部位以新阳-元龙大型剪切带为界,北侧的北祁连造山带和南侧的西秦岭造山带的构造线呈斜截关系,致使两侧岩石单元的对比存在困难。陇山岩群位于秦-祁结合部位的北祁连构造单元东端,是一套岩性复杂的中深程度变质杂岩,其形成年代和构造属性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论。本文重点以陇山岩群中黑云母石英片岩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碎屑锆石进行LA-ICP-MS U-Pb测年。其测年结果明显分为4组,两个主要区间为1 097~795 Ma (49%,峰期年龄约为929 Ma)和2 713~2 265 Ma (21.5%,峰期年龄约为2 435 Ma),另有两个次级年龄组为575~471 Ma (12%,峰期年龄约为541 Ma)与1 864~1 539 Ma (14%,峰期年龄约为1 717 Ma)。通过最小岩浆峰期年龄和陇山岩群内侵入体的最老年龄初步限定其形成时代介于寒武纪早期-早-中奥陶世(539~454 Ma),与已报道的晚太古代-早元古代陇山岩群TTG片麻岩形成于不同时代,不属于华北板块南缘基底的沉积岩系。通过与周边构造单元年龄特征峰值的对比研究发现,其新太古代-古元古代(2 713~2 265 Ma)和中元古代(1 864~1 539 Ma)的碎屑物质主要来自华北板块南缘基底,新元古代(1 097~7 95 Ma)的碎屑物质主要来自于北秦岭造山带和中祁连陆块,早古生代(575~471 Ma)的碎屑物质来自于天水-武山构造带,与该洋盆形成过程有关。因此,陇山岩群中黑云母石英片岩的碎屑物源既包括北侧的华北板块南缘基底,又包括南侧的秦岭-祁连造山带,可能形成于早古生代红土堡弧后盆地的形成扩展阶段,与北秦岭东段宽坪岩群副变质岩和二郎坪岩群变沉积岩形成构造环境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