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篇
  免费   153篇
  国内免费   103篇
测绘学   58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76篇
地质学   345篇
海洋学   5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李建平  张晓磊  冯世进 《岩土力学》2020,41(9):3131-3138
受季节性降雨的影响,雨季和旱季存在明显的水位波动。为分析地下水位升降对多空沟隔振效果的影响,建立了上覆单相弹性层饱和地基中空沟有限元分析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沟中水的作用,算例分析了等沟深和不等沟深多沟屏障、沟壁倾斜多沟屏障和连续起伏地形屏障在不同水位下的远场隔振效果。计算结果与相应单相弹性地基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土体渗透性低时,多数水位下不利于多沟屏障隔振;沟深为0.3LR(LR为R波波长)的三沟屏障通常可获得较理想的隔振效果(75%隔振率),但屏障在隔振效果最差的共振水位(0.6LR)下,空沟须贯穿上覆干土层才可获得75%隔振率;递减沟深屏障可有效降低上覆土层共振的不利影响;沟深较浅时,沟壁倾角越大,多沟的隔振效果越好,但对较深多沟的影响小;连续起伏的地形景观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绿色隔振屏障。  相似文献   
152.
超临界流体是有别于富水流体和含水熔体的一种低粘度、高迁移性和高元素携带能力的一类流体,在变质岩体系中,其形成的温压条件一般高于对应的H_2O-岩体系的第二临界端点。俯冲带岩石是自然界最有可能保存超临界流体活动记录的地方,而超临界流体的活动对于地球内部物质循环、俯冲带岩浆作用和俯冲带成矿等方面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目前对于天然岩石和矿床样品中超临界流体的识别仍处于经验推测阶段,缺乏定量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指标。本文主要基于目前已有研究结果,介绍自然体系中超临界流体的地质特征,包括俯冲带超高压变质岩、高压-超高压脉体以及地幔楔岩石中的超临界流体记录,主要是一些多相包裹体及元素迁移变化的记录,最后讨论超临界流体的相分离与岛弧岩浆作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3.
为探究环境DNA metabarcoding(eDNA metabarcoding)和底拖网在陆架海域环境下获取鱼类多样性和分布的差异,基于2020年夏季南黄海西部13个站位的环境DNA采样和底拖网调查数据,使用Alpha多样性指数和Beta多样性分析,比较了环境DNA metabarcoding和底拖网检测鱼类生物多样性的表达程度,探讨了使用环境DNA metabarcoding技术监测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空间分布的效果。研究显示:环境DNA metabarcoding检测出45种鱼类,底拖网调查检测出32种鱼类,重叠种类23种;在环境DNA metabarcoding结果中,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27.20%)、方氏云鳚(Pholis fangi,21.16%)、黄鮟鱇(Lophius litulon,18.67%)、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8.59%)、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4.06%)占有相对较高的读数;底拖网调查的结果中,小黄鱼(L.polyactis,16.14%)、日本带鱼(Tri...  相似文献   
154.
黄河口潮滩以其悬浮沉积物浓度高而闻名。但是,目前对其高浓度悬浮沉积物的控制因素和来源的了解尚不清晰。因此,本文基于黄河口潮滩上为期7天的水动力(水深,波高和水流速度)和悬浮沉积物浓度观测,对黄河口潮滩不同海况下悬浮沉积物的控制因素和来源进行分析。数据显示,在大部分时间里,黄河口潮滩处于1级海况下(波高小于0.1m),SSC的变化范围为0.1-3.5 g/L,潮流的沉积物输运为悬浮沉积物的主要来源。但是,当水动力作用增强并且导致海底发生大规模侵蚀时,再悬浮沉积物成为了悬浮沉积物的主要来源,水体中的悬浮沉积物浓度可达到17.3 g/L。我们发现悬浮泥沙通量主要受平流输运的控制,而波浪引起的切应力也可通过影响悬浮泥沙浓度影响悬浮泥沙通量的变化。在观测期间, 1级海况下,流致再悬浮沉积物浓度(RSC)大于波致RSC。与此相反,在2级海况下,波致RSC大于流致RSC,例如,在观测期间出现的单个波浪事件导致6小时内海床被侵蚀了11.8 cm。该研究揭示了河控河流三角洲潮滩附近高悬浮沉积物浓度的不同控制因素,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三角洲的沉积和侵蚀机制。  相似文献   
155.
胶州湾水域有机农药六六六春、夏季的含量及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1981年的胶州湾水域调查资料,分析了有机农药六六六(HCH)在胶州湾水域的分布、迁移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胶州湾水域在夏季HCH的污染较重,而春季较轻.在时间分布上,在整个胶州湾夏季的表层和底层水体中的HCH含量几乎都高于春季.在空间分布上,胶州湾的东北部水域海泊河、李村河和娄山河的入海口,为湾的东北部近岸水域提供了河流输送的HCH.因此认为,污染源是面污染源,由入湾河流形成的.通过HCH的陆地迁移过程和水域迁移过程的分析发现,HCH的表层含量高,经沉降,HCH的底层含量就高,而且,HCH入海后沉降较快.根据HCH的表、底层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提出了在春、夏季的HCH在胶州湾水域迁移过程的模型框图,表明了HCH的运动轨迹,清楚的展现了HCH在春、夏季的表、底层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56.
0917号超强台风是2009年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生成的生命期最长、登陆次数最多、移动路径最为怪异的超强台风.本文利用多种资料,分析了"芭玛"强度及移动路径特点,并对引起其移动路径及强度异常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9月底至10月中旬,副高发生了一次"加强西进-减弱东撤-加强西进"的周期性活动,对台风移动路...  相似文献   
157.
利用1987—2012年Landsat 5、2013—2017年Landsat 8数据,分析1987—2017年阅海湿地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变化趋势。同时,基于高分数据(GF2)估算2015—2017年4 m分辨率NPP时空变化,与Landsat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各年7—8月的NPP中2002年NPP值最低,为691.11 g·C·m-2,2003—2007年NPP均值先增大后减小,2008年后芦苇NPP均值趋于平缓;20世纪80—90年代,芦苇广泛分布于阅海湿地湖中心及四周区域,21世纪00—10年代,芦苇集中分布于湖域东北部区域;1987—2017年,阅海湿地芦苇NPP变化区域差异明显。阅海湿地东北部区域呈降低趋势。对比阅海湿地2016—2017年GF2与Landsat反演区域平均NPP,二者并无显著差异,且变化趋势也一致。  相似文献   
158.
地震经常在其他断层上诱发余震,但其机理依然难以确定。一种创新的分析使我们获得关于由地震波通过引起动应力效应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59.
中里滑坡位于延吉至图们高速公路右侧 ,由于高速公路路基开挖切断原山脊形成滑坡。在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滑坡推力计算中 ,滑带土抗剪强度的确定直接影响稳定性评价结果与治理方案设计 ,对该滑体的治理工程造价起着重要的影响。针对中里滑坡目前正处于滑动阶段的特点 ,及滑带土抗剪强度指标的确定在分析计算中的重要性 ,运用反分析方法 ,给出比较合乎实际的滑带土综合抗剪强度指标c、φ值 ,为进一步计算、评价、治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0.
和龙沿江公路傍山隧道偏压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傍山隧道作为一种偏压隧道,其潜在的灾害问题非常突出。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隧道偏压特征分析,阐述了偏压隧道围岩受力变形特征。在应力特征上,表现为临江面硐壁应力较内壁应力值偏高,最大值达1.36 MPa,而内壁应力最大值仅为1.13 MPa。偏压主要集中在外侧硐底拱肩处,即内、外两侧拱肩处围压不对称分布,外侧拱肩部位形变压力增大。位移特征上,表现为以内侧硐底为支点,向临空面方向偏移的扁形曲线。其水平向的最大位移偏移量约7.4 cm,竖直方向最大位移偏移量约4.1 cm。且边墙位移不对称分布,不出现底拱位移曲线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