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6篇
  免费   255篇
  国内免费   391篇
测绘学   200篇
大气科学   196篇
地球物理   119篇
地质学   940篇
海洋学   294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03篇
自然地理   96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6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48ka以来日本海Ulleung海盆南部的海洋沉积环境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晚第四纪以来伴随底层水含氧量的剧烈变化,浅色和深色沉积层的交替出现是日本海半远洋沉积物的主要特征。沉积特征分析表明,日本海Ulleung海盆南部KCES1孔的沉积物具有四种不同的沉积构造:均质、纹层、纹层状和混杂构造。深色沉积层一般具有纹层和纹层状构造,并且与我国内陆的千年尺度东亚夏季风强弱变化记录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表明纹层沉积物也具有千年尺度的变化规律,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冰川性海平面变化和东亚夏季风波动应该是Ulleung海盆南部底层水溶解氧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在暖期,在东亚夏季风降水相对增强的影响下,低温、低盐的东海沿岸水对日本海表层水体的贡献要大于对马暖流的贡献,日本海水体间的交换减弱,最终造成缺氧的海底沉积环境。在冷期,夏季风强度的减弱(冬季风增强)加快了日本海西北部深层水的生成,Ulleung海盆南部的底层水含氧量高,相应地沉积了具均质构造的浅色沉积物;在末次盛冰期最低海平面时,日本海成为一个封闭的海盆,降雨量高于蒸发量,水体出现分层,底层水处于停滞缺氧状态。自距今17.5 ka(日历年,下同)以来底层水含氧量较高,对马暖流逐渐成为影响日本海海洋沉积环境的主要因素。Ulleung海盆南部底层水的含氧量在YD期间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东海沿岸水的短暂强盛制约了深层水的流通。自距今10.5 ka以来对马暖流强盛,日本海海底处于富氧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92.
通过对日本海Ulleung盆地KCES-1孔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过去48 ka以来日本海古生产力和古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多种替代指标质量累积速率(总有机碳、CaCO3,磷、过剩钡、镉含量)显示日本海古生产力自48 ka以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48~18 ka低海平面和有限的水体交换导致表层水古生产力相对较低。在18~11 ka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富营养盐水团(亲潮和东海沿岸流水团)的流入导致古生产力逐渐增大,在12.6~11.5 ka古生产力达到最大值。在全新世对马暖流成为影响古生产力变化的重要因素,并且自5 ka以来古生产力保持相对稳定。古氧化还原替代指标(总有机碳、钼、铀、锰、碳与硫含量之比、自生铀、自生钼含量)显示在12~9 ka日本海底层水可能为无氧环境。古生产力高和底层水体有限的交换是诱发底层水缺氧的主要因素,而这又与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3.
采用去极化法测量氧化还原标准溶液——醌氢醌标准溶液,初步探讨了去极化法测定氧化还原电位的准确度,结果发现运用去极化方法测定氧化还原电位是一种快速、准确的方法,相对传统方法而言,具有测量时间短、测量精度高、数据重现性好的优点。进一步开展去极化方法测定海水氧化还原电位,为海洋氧化还原电位的快速测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4.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规划工作,理顺规划管理体制、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在国家层面不断探索推进。自然资源部的成立从制度和部门层面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的规划多头、规划冲突等问题,为实现真正的"多规合一"创造了基础条件,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快成型。国土空间优化配置是加快落实辽宁省区域发展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自然资源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95.
编读     
上期贵刊的封面策划《联合执法下一站》看得太爽了,作为基层国土人员,我是深有感触.基层执法难,大家有目共睹,原因不再赘述。但是,贵刊解析的联合执法做法,以及有效执法7招,可以说是招招有用,招招实在,让我们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96.
东海内陆架表层沉积物粒度及其净输运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对东海内陆架海底沉积物的粒度测试,运用Gao-Collins"粒度趋势分析"方法,探讨了东海内陆架海底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和净输运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可以分为两类:细颗粒(>5Φ)和粗颗粒(<5Φ);细颗粒分布于研究区的大部分区域,而粗颗粒主要分布在闽江、瓯江等入海河流口门以及马祖等海岛附近;表层沉积物的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态等粒度参数对应性较好,总体特征为粒径越粗,分选越差,偏态更正偏,而粒径越细,分选越好,偏态也较低;粒径趋势分析显示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的运移模式总体为NE—WS方向运移,而研究区边缘在运移过程中发生向左右两侧的偏移,南部闽江河口区沉积物由近岸向海方向辐射运移,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净输运模式主要受控于流系和地形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97.
下地幔体积占地球总体积50%以上,对地球的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早期研究认为下地幔的组分比较均一,但1970年代以来,地震层析成像揭示了地球的深部速度结构,发现下地幔存在很多复杂的波速异常区.进入21世纪以后,台阵数据的积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我们能够进一步约束这些下地幔波速异常区的空间范围和波速结构,由于这些异常结构通常与俯冲板片和地幔柱等有紧密的联系,了解这些波速异常体的精细结构对于古板块的重建和地幔动力学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总结了近30年以来利用地震数据研究下地幔异常体的方法和结果,详细地描述了不同类型的波速异常区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情况及其特征,并逐一分析了不同类型波速异常构造体的成因.下地幔LLSVP主要有两个,分别是非洲LLSVP和太平洋LLSVP,它们在横向上可扩展至数千千米,垂直方向上从核幔边界的高度超过1 000 km.现在观测结果发现LLSVP边界处的速度突变较大,主流的观点认为含有成分异常的热化学作用形成了LLSVP. ULVZ位于下地幔底部,其横向扩展大部分小于1 000 km,但部分ULVZ的范围可以超过1 000 km,高度仅为十几到几十千米,相应的S波速度异...  相似文献   
98.
从第34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看水文地质学发展趋势(代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建省 《地球学报》2007,28(6):509-520
第34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于2006年10月9-13日在北京召开,来自56个国家和地区的567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的大会学术报告和九个分专题会场交流集中反映出当前国际水文地质学科发展的若干热点领域和重要发展方向,与会各国专家对地下水水质安全与污染修复、地下水补给机制和生态功能、地下水勘察评价的技术发展等领域给与了更多关注,反映这些领域是当前地下水研究的热点,说明水文地质学科的发展明显转向解决社会广泛关注的现实的应用性问题,包括维持生态系统、维护水质安全、防止地质灾害等方面,特别是这些问题与城市发展、农村脱贫、矿业基地、重大工程建设的结合.同位素、数值模拟和其他地下水勘察、评价、开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更好地认识、利用和管理含水层系统,服务于上述应用性目标提供了保障.IAH将今后工作的重点放在亚洲地区,对跨边界含水层管理等问题十分关注.媒体的集中报道反映出水文地质工作与社会的结合已经相当紧密.  相似文献   
99.
采用第三代海浪模式WAVEWATCH Ⅲ-SWAN三层嵌套以及SWAN三层自嵌套两种方式建立两套烟台市北部近岸海域的海浪数值模拟系统,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风场对几次大浪过程进行后报,对比分析两种嵌套方式的模拟效果,以选取更适合烟台近岸海域海浪数值模拟的嵌套方案.结果表明:两种嵌套方案模拟的有效波高在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