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本大建立了一个针对小尺度深凹地形(深凹露天矿)使用的三维非静力的诊断模式。模式中采用能量(E-)闭合方案,取细网络,具有甚高的空间分辨率。利用该模式充分分析了露天矿边界层的结构特征。数值试验的结果表明.初始地面风速,初始的风速垂直切变,露天矿的采深及边坡用的大小等因素对复环流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2.
通过对受到围垦工程影响的江苏弶港海岸两条潮滩剖面的多期高精度实测高程及沉积物粒度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淤涨型潮滩剖面对围垦工程的响应特征及剖面演化模式。结果表明,在物源充足的淤涨型潮滩围垦,可导致沉积物在围垦堤附近海域快速堆积、沉积物粒径变细;离海堤越远,沉积速率及沉积物粒度参数的变化越不显著。围垦堤附近海域是潮滩低能区,沉积物在此汇聚,造成潮滩剖面凸点的向岸迁移及双凸型剖面的塑造。另外,大型潮沟及其迁移也是影响剖面发育的重要因素。未来需结合海平面变化,研究围垦背景下的长周期潮滩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23.
为了客观准确地反映海洋潮流空间分布特征,文中选取琼州海峡表层大潮流速数据,运用泛克里金插值法中的球状、指数、高斯和有理二次方程式4种不同半变异模型进行拟合插值,采用交叉验证和点验证法,通过对比4种半变异模型4个指标精度,研究结果表明在琼州海峡区域,有理二次方程式模型对表层大潮流速拟合效果最优,该研究为描述琼州海峡潮流空间分布和建立精确插值模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4.
针对小尺度深凹地形的特点,建立了一个高分辨的、非静力的二维边界层模式,采用能量(E-ε)闭合方案,考虑了太阳短波辐射及其在地表面的不均匀分布,地-气系统的长波辐射、潜热和感热输送,以及地表面与土壤层的热传导物理过程。利用该模式。模拟了某深凹露天矿实际地形上的大气边界层流场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5.
小尺度深凹地形边界层影响因子的数值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石勇  蒋维楣 《高原气象》2000,19(1):91-99
建立了一个针对小尺度深凹地形的、高分辨的、三维非静力的边界层试验模式,通过求解非定常的方程组获得边界层的定常解。有选择地对影响深凹地形边界层结构的不同因子进行了数值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深凹地形的深度H、坡度α以及初始地面风速u0的大小和初始风速的垂直切变(P)等因子对边界层的结构有较大的影响,且模式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6.
受限于海洋动力条件的复杂性,基于陆架泥质沉积重建的古气候或古环境一直存在争议。为此,本文在北黄海地区沿沉积物输运路径采集3根柱样,通过沉积物粒度及其端元组分和基于器测数据的东亚冬季风指数和黄海暖流强度,分析了不同泥区沉积物粒度端元组分对冬季风暴和黄海暖流变化的响应机理和强度,揭示了上述变化在不同区域产生的沉积效应。结果表明,近百年以来黄河远端泥北支的沉积物组分变化受到了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1980年以后,人类活动对黄河沉积物入海通量及其组成的影响开始增强,并掩盖了自然演化信息。而1980年以前,不同泥区的不同端元组分对冬季风暴和黄海暖流的响应机理和强度存在差异,具有显著的区域沉积效应:粗端元组分受冬季风暴强度变化主导,能够反映山东半岛北岸跨锋面物质输运强度的变化;细端元组分受到黄海暖流强度变化主导,反映沉积物从北黄海西部泥区到辽东半岛东岸泥区的输运过程。上述结论说明,虽然粒度是表征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的重要标志物,但应根据不同泥区沉积物来源和沉积动力环境的特点,谨慎选择敏感端元组分,正确地使用粒度指标。  相似文献   
27.
陆架环流作用下的北黄海中北部细颗粒物质输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海洋泥质沉积是流域、古气候及海平面变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对该粒级物质的系统研究,是获取环境信息的重要手段。为此,采集北黄海中北部表层沉积物80件,经室内筛分处理,并对细颗粒组分(<63 μm)进行了稀土元素(REE)测试。结果显示REE的含量及分布模式在长山列岛东西两侧差异显著:东侧物质明显富集REE,尤其轻稀土元素(LREE),Eu元素则明显缺失,指示了受鸭绿江的显著控制;长山列岛以西,REE除含量降低外,分布模式也变平缓。造影剂马根维显(Gd-DTPA)在磁共振成像(MRI)中的大量使用,可能是造成Gd明显富集的主要原因。此外,辽南沿岸物质的来源及分布与以往认识存在差异,以往认为辽南沿岸泥质沉积为鸭绿江为主的辽东半岛河流的远端泥沉积,而本文的研究发现:辽东半岛东侧长山列岛至大连湾外海域以黄河来源物质为主,鸭绿江物质对北黄海西部泥质区的贡献在西侧大于东侧,其中陆架环流对物质输运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8.
鸭绿江作为典型的中小型河流,细颗粒沉积物从鸭绿江流域到辽东半岛东岸近海泥区的源汇过程有着独特的机制,而遥感解译是了解入海沉积物在河口-陆架输运过程和机制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本文通过在辽东半岛东岸海域进行了现场悬沙浓度测量,并与GOCI影像建立关系,反演了该地区2011年4月至2017年3月间的表层悬沙浓度,从而揭示了该海域表层悬沙浓度的时空特征,分析了潮流、大风天气和洪水对悬沙浓度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的悬沙浓度输运格局。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悬沙浓度空间差异大,河口附近是悬沙浓度高值区,可达500 g/m3以上,其他区域则悬沙浓度多小于20 g/m3。另外,研究区表层悬沙浓度枯季高,洪季低,有着显著的季节性变化。进一步分析表明,枯季大风天气引起的风浪作用增强,是导致表层悬沙浓度增高的主要原因;洪季虽然悬沙浓度较低,但流域洪水期间的悬沙浓度显著增加。此外,作为典型的中小型源-汇传输体系,沉积物从鸭绿江到辽东半岛东岸近海泥区总体上仍遵循"夏储冬输"的输运机制。  相似文献   
29.
围压条件下岩石的抗拉强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水压致裂法对7种岩石的厚壁圆筒试件进行不同围压下的抗拉强度实验,并从试件致裂瞬间的内壁环向应力σt,环向应变εt等五种参数随围压变化的角度,对围压条件下岩石的抗拉强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若用σt表示岩石的应力抗拉强度,则σt随围压的增加而减少,并由低围压时的拉应力逐渐过渡为高围压时的压应力。高围压时,虽然试件已处于三向受压状态,但其破裂仍表现为典型的张性破裂。从另一意义上讲,处于高围压环境中的岩石,其内部不可能存在拉应力,拉应力只在低围压状态中存在。若岩石的应变抗拉强度由εt表示,即使岩石三向受压,张性破裂的εt始终是拉应变,岩石的抗拉强度由应变来表征似乎更合理。εt先随围压的增大而增大,当围压超过某一特征值后,εt反随围压的增大而有所减少。 将上述结果应用于岩体(或地震)破裂,可以证明,当岩体内存在σ_3<μ(σ_1+σ_2)的应力状态时,即使三向受压,岩体照样会出现张性破裂。由此认为,地震的震源也存在着张性破裂的可能。  相似文献   
30.
杨剑萍  张琳璞  石勇 《新疆地质》2008,26(2):167-171
利用钻井取心、薄片鉴定、粒度分析及测井解释等资料和手段,对乌南地区新近系下油砂山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乌南地区下油砂山组共分为5个油层组.一、二油组为洪水-漫湖重力流沉积体系,主要发育洪水-漫湖相,洪水-漫湖相划分为漫湖亚相、沟道亚相及滩砂亚相;三、四、五油组为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浅水湖泊型三角洲相.研究区内浅水湖泊型三角洲相主要划分为三角洲平原及三角洲前缘2个亚相.通过对各沉积相、亚相及微相的研究,认清沉积相演化特点及砂体微相分布规律,对砂体预测及储量估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