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19篇 |
免费 | 168篇 |
国内免费 | 12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9篇 |
大气科学 | 162篇 |
地球物理 | 115篇 |
地质学 | 421篇 |
海洋学 | 52篇 |
天文学 | 7篇 |
综合类 | 57篇 |
自然地理 | 1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24篇 |
2014年 | 58篇 |
2013年 | 28篇 |
2012年 | 33篇 |
2011年 | 38篇 |
2010年 | 36篇 |
2009年 | 43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46篇 |
2006年 | 38篇 |
2005年 | 41篇 |
2004年 | 33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28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33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32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6篇 |
1982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4篇 |
194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信息已成为人们获取各类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气象业务与科研工作同样需要从网络上下载大量的信息与资料,怎样定时、自动、高效和准确地从网络上下载所需的资料就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利用VB程序语言编程,使用Shell函数调用FlashGet软件实现网上资料定时、自动下载的一种方法。经过3个多月的实际应用检验,证明这种方法简单实用、准确高效。 相似文献
4.
目前大多台站使用暗筒式日照计进行日照观测,由于日照纸涂药方法不当,常造成记录不够完善。表现为:日照迹线模糊不清,底色发蓝,迹线颜色不正常或漂洗后迹纹消失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多次进行了分析讨论,结合实际操作体会,在此对四个较突出的问题作以分析。1混合... 相似文献
5.
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格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口集聚和疏散是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最直观和最集中的体现,研究一个地区人口集疏的空间格局,不仅可以揭不该地区人口集疏的内在规律,也有利于深入研究该地区的整体人口分布的态势和规律,更能够体现出区域内经济格局以及城市化格局的发展.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空间格局的研究,有助于准确把握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脉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了人口集聚度分级评价的方法,依据人口集聚度的不同,将各个地区划分为不同等级的人口集聚区,并对其分别讨论.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人口分布格局、自然条件空间格局、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结果以及经济发展格局和城市化格局,对中国的人口集疏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归纳,得出了中国人口分布"西疏东密"的传统空间格局突出,人口集聚以平原地区为依托并呈现"沿海、沿江、沿线"高度集聚的特征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分布及其与地形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90 m×90 m数字高程模型(DEM)和1 km×1 km的人口密度栅格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人口分布格局及其与高程、坡度、坡向和地形起伏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分布呈北疏南密的基本格局,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位于南端的湄公河三角洲,源头杂多县则是大片无人区;2.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随海拔由低到高经历了一个急降缓升又下降至尖灭的变化过程,人口总量随海拔呈现倒指数增长变化;3.澜沧江-湄公河流域80%强的人口集中分布在坡度≤2°的平坦区域,当坡度达到38°时,人口累积曲线趋于平稳;4.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各坡向人口分布较为均衡,坡向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不显著;5.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与地形起伏度成倒指数关系,地形起伏度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较为显著,流域内大部分人口分布于低起伏地区。 相似文献
7.
8.
遗传算法在上地幔速度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传算法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求解非线性优化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对遗传算法基本原理的介绍,对该方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我们采用WKBJ理论地震图作正演,遗传算法作反演,对用体波波形反演上地幔速度结构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在WKBJ理论地震图的计算中,通过计算主要射线的平均吸收特征时间,考虑了衰减随距离的变化,通过对不同震源引入不同的虚拟界面,同时对多个地震的波形记录进行反演。探讨了观测误差对反演结果的影响。对理论记录的反演表明,用遗传算法研究上地幔速度结构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平顶山矿工路路面改造工程中,使用GX-2型及RD-4000型地下管线探测仪探测地下管网布设情况。根据地下管线种类、管线布设方位、埋置深度、探测难度大小进行了多次试验,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电磁探测技术与方法:利用直连法提高被测管线中的交变电流,压制邻近平行管线和地下介质中的异常反映;在多管并存、且间距较小的情况下,应选择“梯度法”对磁场水平分量垂直梯度ΔHx进行观测,以得到最大清晰异常;另外,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诸如压制旁侧管线法、选择发射法、偏移感应法、动源发射法等发射方式,保证目标管线中有较强异常呈现。在管线密集区,应尽可能地降低工作频率,以减小旁侧管线中产生的二次电流及二次磁场;为防止信噪比下降,可适当减小收发距,以提高接收机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0.
研究以西辽河流域为案例区,以MODIS遥感数据为基础,选取2000、2005和2010年时间点,利用NDVI时间序列信息,结合西辽河流域不同作物物候历,运用决策树提取模型,获取西辽河流域春玉米、春小麦和大豆等主要作物的空间分布信息,定量揭示了10年间西辽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2010年西辽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1 965.08 km2,其中春玉米播种面积约占流域主要粮食作物的92.28%,集中在西辽河流域下游地区;春小麦播种面积占比3.14%,以西辽河流域中游面积最大;大豆播种面积占比4.58%,以西辽河上游流域面积最大。(2)2000-2005年西辽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大幅增加,涨幅达29.77%,集中在西辽河流域下游地区。其中,春玉米播种面积增长38.99%,春小麦播种面积减少39.04%,大豆播种面积增长21.27%。(3)2005-2010年西辽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长缓慢,涨幅为5.18%,集中在西辽河流域下游地区。春玉米播种面积呈现增加趋势,春小麦呈现减少趋势,大豆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