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7篇 |
免费 | 232篇 |
国内免费 | 12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8篇 |
大气科学 | 155篇 |
地球物理 | 201篇 |
地质学 | 332篇 |
海洋学 | 53篇 |
天文学 | 4篇 |
综合类 | 84篇 |
自然地理 | 7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28篇 |
2022年 | 32篇 |
2021年 | 32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31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28篇 |
2014年 | 35篇 |
2013年 | 42篇 |
2012年 | 46篇 |
2011年 | 38篇 |
2010年 | 50篇 |
2009年 | 41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48篇 |
2006年 | 35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31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30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安徽淮南小孙岗遗址是淮河中游地区一处紧邻淮河的堌堆状遗址,其文化性质属于双墩文化,炭化植物种子AMS 14C测年数据显示,遗址年代约为7200~6800cal.a B.P.。本文通过对该遗址2012年9月至12月试掘时采集土样的浮选分析,发现了丰富的双墩文化时期的炭化植物遗存,包括菱属残块,葡萄属、柿属种子,栎属、枣属、桃属、梅等核壳,炭化稻米以及一些杂草种子。炭化稻米的发现表明淮河中游地区在距今7000年前后属于水稻栽培区,而大量野生植物资源的存在以及各类植物遗存的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采集是小孙岗先民获取植物性食物资源的主要方式。综合同时期已发掘遗址的动、植物考古资料研究结果,我们认为,采集、渔猎是双墩文化时期淮河中游地区先民的主要生业形式,稻作农业在当时仍只是一种辅助性的生业活动。 相似文献
902.
2010年历史上罕见地有了第6号强热带风暴“狮子山”、第7号强台风“圆规”和第8号热带低压“南川”在40 h内相继生成,且之后移动路径异常。通过对国内外六个业务数值模式对这3个热带气旋路径预报能力进行分析,发现尽管业务模式对热带气旋路径大致趋势具备一定的预报能力,但对于转向点、登陆点的预报仍与实况有较大差距。通过数值模拟试验发现,预报难点在于模式对作为3个热带气旋间连接纽带的“南川”与“狮子山”、“圆规”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描述。结合环境场特点及双台风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型,分析发现“南川”与“狮子山”可能存在直接相互作用,而与“圆规”可能发生了半直接相互作用。进一步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近年来发展的GRAPES-TCM台风模式进行了以“南川”为核心的敏感性数值试验,初步证明了这3个热带气旋相互作用的存在,并提出了“南川”对“狮子山”和“圆规”路径产生影响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903.
利用地震波走时联合反演算法(改进型最短路径算法)进行三维弯曲地震射线追踪正演, 以及共轭梯度法求解带约束的阻尼最小二乘问题进行反演, 同时更新速度模型和地震震中位置, 结合地方震和区域地震走时资料得到了黄土高原(含汾渭断陷盆地)及邻区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 其横向变化结果表明, 研究区地壳内的P波高速异常区与其内的地震活动构造带相一致, 地震多发生在P波高速异常区的边缘或高、 低速异常区的交汇处. 秦岭山区和鄂尔多斯块体东南区为P波低速异常区. 而垂向变化结果则表明研究区存在低速异常区. 相似文献
904.
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顶部不整合面附近沥青砂岩中发育大量因石英及次生加大边的溶蚀贡献的次生孔隙,根据薄片(铸体)观察、SEM观察显示石英溶蚀主要有3种赋存状态,其中对储层有建设性作用的溶蚀主要有石英硅质颗粒边缘的溶蚀及次生加大边的溶蚀两种,而对储层建设性作用不大的溶蚀为碳酸盐对石英及硅质的交代作用,这些SiO2的溶蚀路径可分为碱性环境和酸性环境下的SiO2溶解,统计表明碱性环境下的SiO2溶蚀普遍发育,但程度较低,而在酸性环境中溶解时对有机酸的种类、数量、流体性质、溶解环境中的流体能力以及地层温度的要求更为苛刻。本次研究中的酸性流体介质条件下的石英溶解即为古油藏破坏过程中受微生物降解烃类释放出大量的草酸起主要作用,因其降低了石英颗粒表面溶解反应的活化能,并在地层水中碱金属离子的“盐效应”作用下,大大提高了SiO2的溶解速率,溶解产物扩散到地层水中被带走,从而造成强烈的石英溶蚀现象,研究同时表明溶蚀程度强烈但具有很强的局限性。SiO2的溶蚀(解)作用能够提供一定量的油气富集空间,改善储层的物性,对在埋藏较深、时代较老的志留系海相致密碎屑岩储层中发育孔隙度较高的优质储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05.
906.
拟研究的边坡工程为一废弃的采石矿山边坡,边坡高度约100m,边坡岩体内部岩溶断裂构造发育,岩体结构和完整性变化复杂。为利用现状边坡建造摩崖石刻工程,应采取有效的勘察技术手段详细、无损地查明边坡体内断裂构造、岩溶、岩体完整性等的分布特征并评价其对摩崖石刻工程建造的影响。本文详细分析了应用电磁波层析技术(EMT)探测边坡工程地质条件的有效性及其工程地质解释的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电磁波层析成像技术可以有效地探测边坡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程度、断裂破碎带及溶洞的分布和发育特征,根据电磁波吸收衰减系数的变化有效评价边坡岩体完整性的分区分带的空间变化特征,为摩崖石刻工程建造和规划设计提供科学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907.
908.
灰色系统控制理论(以下简称灰色理论)是继模糊数学理论之后的又一种新的数学方法,近几年来不少学者将其用于地震预测及地震区划研究中,如谭承业[1]、李平林[2]等,并取得了一些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909.
910.
道路纵横断面测量是道路测量工作的重要内容,道路纵横断面测量数据是道路勘测设计的必要基础数据,是计算道路填挖方工程量的依据。利用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构建道路高精度实景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道路中线提取和横断面提取。根据纵断面和横断面上的坡度变化情况提取坡度变换点,实现公路纵横断面的自动生成,通过数据格式转换,将纵横断面数据导入公路设计软件,进行道路平、纵、横设计。实验证明,该方法在我国西部山区的道路勘测中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极大减少了野外工作量,降低了野外测量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勘测设计周期,同时能提高困难测区纵横断面测量的精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