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117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81.
针对目前已有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数据质量分析软件模型中存在的可视化和批处理问题,提出了利用公式翻译器(Fortran)语言开发一款全球连续监测评估系统(iGMAS)多GNSS数据质量分析软件(MGQA)。该软件拥有可视化操作界面和批处理功能,可对多GNSS卫星信号数据从数据完整率、信噪比、多路径效应误差、电离层延迟变化率、周跳五个方面进行质量分析。采用该软件和GNSS数据预处理软件(TEQC)分别对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观测数据质量进行评价,以TEQC的GPS数据质量分析结果为准确值,对比MGQA与TEQC软件质量分析结果,数据完整率中误差为0.27、信噪比中误差为0.85 dB、多路径效应误差中误差为0.046 m、电离层延迟变化率中误差为0.01 m/min、周跳中误差为1.67,二者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验证了MGQA软件的有效性。基于iGMAS跟踪站观测数据,利用该软件对iGMAS各跟踪站接收BDS-3卫星信号的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GNSS-GGR接收机在数据完整率方面表现的不如UB4B0-13478、CETC-54-GMR-4016以及CETC-54-GMR-4...  相似文献   
182.
<正>对从已广泛应用的全球气候模型到局地降水和洪灾的预报而言,准确估算降水的数量、时间和空间分布是至关重要的。降水作为地球水循环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对于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区域到全球尺度,现存的地基降水观测网络是不足的;因此,卫星提供了一种可行和吸引人的选择。很显然,  相似文献   
183.
通过计算北疆1971--2008年逐月的地表湿润指数,并参照气候标准值的做法,以1971—2000年月湿润指数的30年均值数据作为参照标准,得出:(1)北疆湿润指数30年均值数据反映出北疆湿润指数呈现出较大的时空变化;(2)北疆湿润指数30年均值时空分布不均:空间分布上,地域差异较为明显;时间分布上,6-9月湿润指数普遍偏低, 8月湿润指数呈现最低,较为干旱;(3)北疆湿润指数30年均值反映出春季较为干旱,对春耕不利;夏季湿润指数有所回升,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4)借助30年均值为参照标准可进行不同年份同期数据与30年均值数据的比较,可作为反映生态环境变化的指标以及判断旱情状况的参考标准,为科学合理的进行生态环境变化监测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84.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气储层的致密砂岩试样进行巴西劈裂实验,获取了岩石破坏过程中的时间-载荷曲线,以及声发射定位事件累计数、声发射定位事件能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观察岩石破裂的整个过程,分析在岩石破坏过程中声发射特征随加载载荷大小变化的关系。对比了两种不同钻孔状态下岩石声发射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声发射特征参数表征岩石受力状态及破坏过程具有良好的效果;声发射事件的空白区与岩石本身的结构有关,当岩石宏观破裂处比较完整时,一般能监测到声发射事件的空白区,当岩石在宏观裂缝贯通处存在有明显的缺陷时,可能无法监测到声发射的空白区,根据此特征,可以根据岩石破裂过程中的声发射判断岩石的在裂纹贯通处的完整性。从声发射事件的频谱可以看出,岩石破裂过程中主要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声发射,即初始原有裂隙缺陷闭合所产生的和岩石单元破裂所产生的声发射,两者区别明显。  相似文献   
185.
我国东部矿区是重要的煤粮生产复合区,由于境内地势平坦,地下潜水位高,采空区形成的沉陷大多常年积水或季节性积水,所引起的土地、生态、环境问题尤为严重。植被作为矿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外界干扰和环境要素的变化而具有动态特征。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是植被生长状况遥感监测的常用指示因子,基于NDVI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可以有效揭示植被的扰动效应。以安徽淮南顾桥矿为研究对象,基于2007—2018年Landsat NDVI时间序列数据的分级统计,以及热点分析、聚类与异常值分析和剖面线分析,研究NDVI值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煤矿开采沉陷对周围植被的扰动效应。研究表明:2007—2018年间顾桥矿植被生长状况整体良好,但植被覆盖离散程度在增大;NDVI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均为“高–高”聚类和“低–低”聚类,无异常出现;受煤炭开采影响,热点区减少,冷点区增加,热点向冷点的转化主要发生在沉陷积水区、德上高速和永幸河附近;沉陷积水区周围一定范围内存在明显的植被扰动,开采初期扰动较小,随着积水区范围的增长和时间的推移,扰动范围逐渐增大,最后趋于稳定,具有时序滞后性和时空累积性。研究成果为采煤沉陷区生态影响范围的确定及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6.
中国西北地区页岩气形成地质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对西北地区盆地常规石油勘探已经取得了巨大突破,但页岩气的勘探仍处于起步阶段。页岩气具有自身的成藏机理,需要特殊的地质条件。通过分析我国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哈盆地、银-额盆地和焉耆盆地页岩分布情况、厚度、面积、总有机碳含量、热演化程度、有机质类型、矿物岩石成分等因素,认为中国西北地区页岩分布面积广泛、厚度大,许多盆地或地区页岩有机碳含量高、热演化程度高、有机质类型好,具备页岩气大规模成藏的地质条件。其中吐哈盆地页岩与塔里木盆地页岩中黏土矿物含量低,石英等脆性矿物含量高,易受外力作用影响形成天然裂缝与诱导裂缝网络结构,有利于页岩气开采。与美国产气页岩的各项指标比较发现,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古生界海相及海陆交互相页岩厚度大、脆性矿物种类多且含量高,但有机质丰度较美国海相产气页岩低,且热演化程度高(大部分处于高-过成熟热解气阶段)。与埋深超过3 000m的古生界过成熟(Ro为0.51%~3%)页岩和浅埋深但有机碳含量偏低(普遍小于2%)的新生界陆相页岩相比,中生界湖相和湖-沼相高有机碳含量(最高值达15.6%)页岩更具有勘探价值。  相似文献   
187.
基于时间序列的北疆地区地表湿润指数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计算北疆1971-2008年逐月的地表湿润指数,并参照气候标准值的做法,以1971-2000年月湿润指数的30a均值数据作为参照标准,得出:北疆月湿润指数30a均值数据反映出北疆湿润指数呈现出较大的时空变化;北疆月湿润指数30a均值时空分布不均:空间分布上,地域差异较为明显;时间分布上,6-9月湿润指数普遍偏低,8月湿润指数呈现最低,较为干旱;北疆月湿润指数30a均值反映出春季较为干旱,对春耕不利;夏季湿润指数较低,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借助30a均值为参照标准可进行不同年份同期数据与30a均值数据的比较,可作为反映生态环境变化的指标以及判断旱情状况的参考标准,为科学合理的进行生态环境变化监测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88.
利用上海及邻区的最新地震资料,对其全区和四个小区的震源深度与震级、震源深度与频次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并对三个典型震(群)区的震源深度加以分析,最后提出了对上海地区地震活动性和震源深度研究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89.
以沁水盆地南部区块煤层气生产井的工程、测试、监测数据为依据,对影响煤层气井产能的储层生产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优化储层生产控制、提高煤层气井产能的工程措施,重点研究了水力压裂工艺施工参数与煤层气井产能的关系,提出了有利于提高煤层气井产能的水力压裂工艺施工参数。结果表明:合理控制钻井液的密度与粘度,可提高煤层气井的产能;煤层气井的产能与固井工艺中的水泥浆密度与用量呈现负相关关系;水力压裂采用变砂比、控制压裂液、变排量等施工工艺和优化的工艺参数值可有效提高煤层气井气产量。  相似文献   
190.
以渝东南-黔北地区牛蹄塘组页岩岩心及野外新鲜露头样品为研究对象,运用低温液氮吸附实验和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观察,划分页岩微纳米级孔隙类型,并对其发育程度和形态结构进行定量表征,结合页岩样品地球化学测试数据,明确页岩微观孔隙发育主控因素,试图建立微纳米级孔隙发育程度与主控因素定性或半定量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牛蹄塘组页岩微纳米级孔隙分为有机孔、无机孔和微裂缝3大类,包括7个亚类。有机质粒内孔结构特征为球状、细瓶颈状和墨水瓶状,无机孔主要为串珠状、球状和楔状,微裂缝呈四方开口的平行板状、夹板状。有机质粒内孔、矿物粒间孔和微裂缝为主要孔隙类型,且具有较好连通性,可作为页岩气赋存空间和渗流通道。页岩孔隙以中孔为主,其次为宏孔,孔隙直径分布范围主要在1~50 nm。比表面积主要由孔径≤5 nm孔隙所提供,页岩孔隙孔径越小,对比表面积贡献越大,越有利于页岩气吸附聚集,随着孔隙体积的增加,比表面积不断增加。有机碳含量是控制页岩微纳米级孔隙发育和比表面积的最重要内因,特别体现在对微孔和中孔发育的控制上;黏土矿物含量增加能增强页岩吸附能力,但对孔隙体积和比表面积主控作用不明显;脆性矿物含量主要控制宏孔发育,对页岩吸附的贡献可以忽略;热演化程度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有机质孔隙的发育,微纳米孔隙体积随着成熟度增加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对于高过成熟页岩,不同干酪根类型的有机质孔隙发育程度和比表面积大小次序为Ⅰ型>Ⅱ型>Ⅲ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